不上席的狗肉
专栏/江苏徐州赵宏杰
从戎多年,逢战友问及籍贯,答曰:“徐州沛县”。每每此时,提问者多半会作惊讶状:“沛县?沛县狗肉很有名的!”而且,不论品尝过或未品尝过的,口中往往还伴以“啧啧”声,以示对这美食的熟悉程度或神往已久的心情。
沛县狗肉,亦名鼋汁狗肉,至今已有多年的制作历史。在我的老家,不论男女老幼,讲起这道美食的来历,几乎个个口熟能详。相传,汉高祖刘邦平时喜食狗肉,当泗水亭亭长时常去樊哙的狗肉铺吃白食。为躲刘邦,樊将肉摊迁至河东。刘邦过河遇阻,忽见一只大鼋迎面游来,遂跃上鼋背,渡到对岸。樊哙恼鼋,杀之与狗肉同煮,不料狗肉更香。狗肉售完,继续以此鼋汤煮狗肉,异香不减。“鼋汁狗肉”便以此得名。
传说归传说,但沛县狗肉的做法的确比较独特。至今仍沿用鼋汁煮肉的办法,以丁香为主,按比例辅以肉蔻、草果、凉姜、砂仁、白子、桂皮等15味调料,并且使用传说特技,适时适量下硝,以排出腥气和潜存的污秽,使肉质洁净,气味纯正。煮肉时先以大火猛烧,继之以小火焖炖,以利烂肉保香。煮好上市的狗肉呈棕红色,色泽鲜亮,气味浓香,味道鲜美,入口韧而不挺,烂而不腻,既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又有助消化的药用功能。
沛县狗肉的特别,不仅在制作上,包括在吃法上,也是与外地迥然不同的。外地狗肉一般是煮熟切成块趁热吃,而沛县狗肉却恰恰相反,煮熟了的狗肉不能用刀切,要用手撕,且必须等放凉了吃才最香。每逢秋冬,村夫野老围坐一桌,大碗筛酒,大块撕肉,自有一番两汉遗民的豪放风格。而历代名人,如北周庾信、南宋文天祥、明武宗朱厚照等过沛,也入乡随俗,皆以品尝“狗肉佐美酒”为乐事。
沛县狗肉虽然名声在外,但可能是封建社会出于对卖浆屠狗者流的轻视,在家乡沛县却一直有“狗肉不上席”之说,始终不能登上传统宴会的大堂。仔细想来,也许正应了“美食出自民间”的俗语,这种没有被各种红案、白案进化改良过的小吃,正是因为长期蛰居乡间,反而使它的淳朴鲜美和原汁原味得以保留至今吧。
近几年,有厂家专门将狗肉制罐、装袋销往全国各地,外地人来沛,临行时也多会购上两包带走。但我总认为这种经过高压锅煮沸、冷冻处理过的食品,早已失却了沛县狗肉的固有风味,远不如街上樊记、王记等狗肉店来得原真、实在些。
当兵两年时第一次探亲,归队前专门到王记老字号砍下一只狗腿,足有六七斤重,辗转七八个小时带回部队,全排战友大快朵颐,吃得是那个香啊!
作者简介:赵宏杰,笔名军中雨巷、慢刀。七十年代生于江苏沛县。中国作协会员,全军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泛军旅诗歌”倡导者。曾获建国六十周年全军文学征文奖、建党九十周年全军文学征文奖、“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全军文学征文奖、全军网络文学大赛一等奖、《西南军事文学》文学大赛一等奖、江苏报纸副刊好作品奖等。著有诗集、散文集各一部,诗集《秋天的兵器》入选江苏省作协“壹丛书”文学工程,获第二届“剑麻诗歌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