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沛老头图:来自网络这两天的朋友圈里,有个内容反复出现,那就是丰县的标志性建筑“托起辉煌”雕塑(人多称之为大圆球)动工搬迁,由此说明丰县城区版图的不断扩张,原本城区的城郊现在已成为城内,雕塑不得不向城外迁移。为此,想到了电脑硬盘里一直存放着的一份文档,虽然几易其稿,一直没有发出。内容是关于沛县地标建筑——龙飞地雕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圆球”。如同耳熟能详的大风歌一样沛县人,可能没有人不知道的这座雕塑的,时常有报道,这座雕塑时常无端遭受到车辆的碰撞,人们为此痛心不已。如同许多有名气的建筑一样,因其外形的原因,它们有了许许多多的外号,这些外号久而久之,让人忘记了它的真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迎宾大道的建成,龙飞地雕塑也矗立起来。有资料介绍,这是四根巨柱擎起晶体圆球,上方有一条金龙环绕,象征着“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沛县,正以腾飞的姿态奔向新的明天。中国有很多外形别致的建筑,它们因为外形而被好事者取了各种各样的带有调侃意味的外号,可是“鸟巢”“大裤衩”“小蛮腰”“靴子楼”等雷人绰号出现,从时间上看都晚于沛县的“圆球”好多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沛县龙飞地雕塑建成不久,“圆球”的名字就应运而生,那个时候的“鸟巢”才搭了几根枝条。这些绰号的口口相传让人忘记了建筑物的真名。当有时正确的说出沛县“龙飞地雕塑”,熟悉它的人竟然是一脸懵圈,想不起是什么地方,恍然大悟时——那不就是“圆球”嘛!耸立在交通要道的龙飞地雕塑起着记录文化,记录发展,记录历史的作用。年前后随着迎宾大道的建成通车,龙飞地雕塑也同步矗立起来。20多年过去,从当初雄伟的擎天一柱,如今已经逐渐淹没在周边林立的高层建筑中,雕塑早已显得没有那么高大了。但是围绕这座雕塑,产生了许多令人遐想万千的各类传说和顺口溜,依然为人津津乐道。由于交通的压力和交通事故的频发,近来屡有拆除这座雕塑和迁移的传言。方圆之道,有容乃大。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方圆”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设计上看,龙飞地雕塑不失为一幅成功作,是人们视觉空间里一尊“以方托圆天地同心”的作品,城雕理所当然的成为沛县唯一的地理坐标点,它不仅具有地理坐标概念,也是一个我们这座城市的标志。这座雕塑的背后,反映的正是我县历史、地理、人文的变迁。然而,龙飞地雕塑建成没多久就惨遭另类解读,被人们叫成了“圆球”,这从雕塑的形体结构上引出的绰号,因为太多的人只是片面地看到了一个球体,而没看到四根方柱。只是在眼里看到上方一个圆,而忽视了下面的一个方。其实,按老祖宗的观念,圆是天,方是地。只说圆,不提方,这么说来就有些数祖忘典的意思了。从字面上来看,“球”这个字在日常用语中应用很广泛,除了名词之外,有时作为助词。常见于词组:“去球!”“滚球!”含意自然很清楚,意为不屑,反对和轻蔑,另还有一层比较隐晦的意思,说到这里,或许是老汉俺想多了,想歪了。从城市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一个城市不能没有公共艺术品,也就是说不能没有城雕,从形象思维上来说,记住一个城市首先会记住它的城雕。如徐州三环路上的城雕虽然已拆除多年,但是城西的火炬、城东的千里马、城北的武术之乡和城南的宝鼎雕塑依然留存于无数人的心目之中。同样,内容和造型都很成功的沛县龙飞地城雕的概念,已不是单一的内在,而是存有人们回忆城市历史,追求现代环境和谐的潜在功能。从建筑艺术的角度上来看,龙飞地雕塑是用浓缩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历史,意在地方天圆,境在汉兴之地,完全可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根本就在于她不是单为某位领导某个人树碑立传,狭隘的停滞在某一段历史中,这就是龙飞地雕塑的珍贵之处。从人们对城雕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9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