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弥留之际,为何要派陈平去杀功勋大将樊

曾经,刘邦和樊哙一个是街知巷闻的游侠儿(就是小混子),一个是卖狗肉开酒馆的生意人。刘邦娶了吕雉后,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这样一来,刘邦和樊哙从好兄弟又成了连襟。刘邦起兵后,樊哙一直追随,鞍前马后,忠心耿耿,立下无数功勋,数次救刘邦于危难。可是在刘邦重病时,却突然下旨,命陈平诛杀樊哙,以至于很多人觉得刘邦已经神志不清、病入膏肓。病入膏肓或许不假,但绝非神志不清,甚至于这正是刘邦深思熟虑的结果,同时,也是上位者心态的转变。穷日子的兄弟情刘邦的成功是典型的时势造英雄,他有能力,驭人之术古今罕有,但如果不是天下大乱,他怕是只能一辈子在沛县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混吃等死。起初,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游侠儿,不务农、不做工,早期随他起兵的那些兄弟虽然出身地位不高,但起码也都有正经事做,只有刘邦挂着个泗水亭长,整日游手好闲。樊哙是杀狗开酒馆的,与刘邦交情莫逆,刘邦也不客气,三天两头去人家那混吃喝,樊哙生性豁达,但也不是缺心眼,小本买卖哪经得起刘邦怎么祸害,又不好撕破了脸皮伤了感情,于是把酒馆搬到河对岸去了。刘邦这通找,后来听说过河了,那岂能放过?于是来到河边,要么说“圣天子百灵相助”呢,河边没有船,却正好游来一只大龟,刘邦骑着龟就过去了,又蹭了一顿,整得樊哙哭笑不得,也就听之任之了。后来,外来户吕公独具慧眼,把不到二十岁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已经四十多的刘邦。一段时间之后,吕雉的妹妹也到了出阁的年纪,嫁给了樊哙,应该说刘邦也挺够意思,不白吃喝。关键时刻能给兄弟解决人生大事。这样一来,刘邦和樊哙从兄弟,又成了连襟,亲上加亲,感情更进一步。这时候看,虽然沛县的这帮人平日以刘邦为主心骨,但是地位其实是平等的,他们身份的转换出现在天下大乱之时。主从亦是兄弟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轰动全国,尽管起义最终被镇压,不过闸门已开,洪水自然滔滔不绝、势不可挡。一时间大小起义层出不穷,各国遗老遗少也纷纷宣布复国。想在乱世求生,就要有自己的本钱,刘邦也加入了抗秦大潮中,由于当时他负责带人去服役,在路上耽搁误了时辰,即便去了也是死罪,于是刘邦借着起义的东风,也插旗造反,称“沛公”。樊哙、夏侯婴甚至包括在县衙任职的萧何、曹参等人都加入到刘备的队伍中。起初他们的队伍规模很小,但随着战争深入,刘邦的势力越来越大,到最后居然和项羽形成了楚汉争霸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好兄弟、连襟樊哙可谓功不可没。大家耳熟能详的鸿门宴,就是多亏了樊哙冒死闯帐,让项羽另眼相看,才让刘邦化险为夷,从这个角度说,樊哙对刘邦有救命之恩。不过,这时二人的关系随着地位的变化发生了转变,除了昔日挥之不去的兄弟情义,刘邦是主、樊哙是从,从平等已经过度到了上下级。尽管樊哙的直爽性格依旧被刘邦欣赏,但他也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随意了。朝中局势与君臣关系天下一统之后,刘邦成了皇帝,樊哙成了功勋大将,昔日的情义加上多年建立的功勋,使得樊哙大权在握,不过,他们的关系已经彻底过渡到君臣。是的,没有人能和皇帝论兄弟,即便是亲兄弟也不敢。刘邦晚年病重,喜怒无常,大臣们避犹不及,只有樊哙可以凭着直爽的性格闯宫面圣而不被责怪。因为刘邦知道,樊哙虽然心直口快,但对自己忠心耿耿。事实也的确如此,樊哙见到刘邦重病的样子,就忍不住心中的悲切,泪流不止,让刘邦深为感动。不过一件事的发生,让刘邦心思发生了转变,就是有人向刘邦告密,说樊哙声称在刘邦死后要杀了戚夫人和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刘如意。于是刘邦陷入了沉思。刘邦虽然病重,有些喜怒无常,但没有神志不清,不会单凭毫无证据的谣言就赐死自己曾经的兄弟。但是,就此事而言,无论樊哙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他的可能性都很大。这些年,刘邦与吕雉的感情很差,同时极其宠爱戚夫人,曾多次想要行废立之事。樊哙是自己人没错,自己在时,他会事事听命,但他若不在了,樊哙毫无疑问的会在吕雉和戚夫人之间选择吕雉,要知道,太子刘盈是樊哙的亲外甥,吕雉母子多年来受的苦保不齐就会被樊哙一股脑发泄在戚夫人母子身上,这是其一。其二,刘邦当初想要废太子另立刘如意,并不是肤浅的因为宠爱戚夫人,女人和社稷之间,他懂得权衡利弊。刘盈仁德贤明,但是魄力手段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有些懦弱,这也正是刘邦所说的不像自己。大汉初建,百废待兴,还没有到文治的最佳时期,军功老臣各个性情强烈,若不是雄主如何震慑的住?吕雉和刘邦多年夫妻,牝鸡司晨之心刘邦又岂会不知?到时的局面又岂是刘盈靠仁德就能摆平的?不过最终刘邦没有废太子,一来,他发现大臣对太子极为拥护;二来吕氏与功勋集团之间正好可以相互制衡;三来,商山四皓的出面让他意识到仁德的重要性,觉得刘盈似乎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不堪。所以说,普遍认为刘邦见了商山四皓就觉得大势已去我觉得是站不住脚的,要知道,刘邦活着,吕雉从来不敢造次,要不也不至于跪谢周昌,如果刘邦真的铁了心废太子,谁也拦不住。其三就是樊哙的特殊性,他除了是功勋老臣,也是吕雉的妹夫,他的存在将变成不确定因素,很可能打破吕氏集团和功勋老臣之间的平衡。其四,就是刘邦确实放心不下戚夫人和刘如意,以樊哙的性格说不定真能做出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所以,此刻的刘邦必须站在一个帝王的角度去为刘氏天下、大汉江山谋划未来,于是,他和樊哙的兄弟情义只能停留在从前,现在的他们,只是君臣。于是,刘邦召来陈平,下旨将樊哙就地诛杀,以周勃代樊哙执掌军队。人算不如天算刘邦可能真的老了,所以他忽略了一点,就是陈平心性。论运筹帷幄,十个陈平也不如张良,甚至不见得比刘邦强,但是论心机和圆滑,汉初三杰加一起也不如十分之一的陈平。陈平最善于明哲保身,他或许想不到刘邦脑中百转千回的一切,但是他明白一点——樊哙不能杀!杀樊哙,等于彻底得罪了吕雉,刘邦眼看命不久矣,他死后吕雉一定会秋后算账,到时自己首当其冲。另外,陈平是后加入的,从亲疏上比不了刘邦和樊哙的关系,万一到时候喜怒无常的刘邦后悔,倒霉的还是自己。那么怎么做能既不违背圣旨,又保全自己呢?换了别人肯定抓瞎,陈平略一想就有了主意,他拿着圣旨,直接下了樊哙的兵权,然后押着樊哙去见刘邦,到那时刘邦如果亲自下旨要杀,就和自己无关了。但是陈平没想到,吕雉没想到,或许刘邦自己都没想到,陈平押着樊哙还在半路的时候,刘邦驾崩了!陈平暗叫幸运,于是快马加鞭回去见吕雉,一顿表功,说自己怎么怎么困难,弄得吕雉本来有点情绪都不好意思发作了。所以说人算不如天算,刘邦盘算了半天,结果因为死的早了一会,弄得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句话同样适合吕雉,后来吕雉掌权,大封吕氏诸王,但是在自己死后,一向马首是瞻的陈平竟然与周勃等人联手,将吕氏尽数诛灭!一切百转千回,过程让所有人瞠目结舌,可结局,却按照刘邦原来想象的路线,有条不紊得进行了下去……这或许,就是天数使然吧。人常说,最是无情帝王家,然而未经其事,莫劝其善,没人想做一个恶人、屠夫,只是在那个位置,他不仅仅是谁的丈夫、谁的父亲或者谁的兄弟,他还是心怀天下的帝王,或许,有时真的是情非得已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6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