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强调的高度集权,所以才选择了郡县制。但是郡县制也并非就绝对优于分封制,相反在秦朝初期分封制有利于秦始皇的统治,而且事实上虽然郡县制实行了,但是在很多时候郡县也和分封无异。先来谈谈分封制度被取缔之后的影响,秦始皇的郡县制推行并不是空穴来风,而且郡县制也不是秦始皇所首创的。秦始皇在秦武王时期秦国就有了郡县,而在这之前郡县制在其他国家也有实行,所以说郡县制不是一个新制度,相反而是经过了考验的试验品,但是为什么到了秦朝时期则又行不通了呢?这是因为秦朝的史无前例,真正意义上的前无古人,所以面对突然庞大的疆土和行政机构,对秦始皇来说什么都是新的,什么都需要去摸索。而只要有一个不小心,很可能就是万劫不复。这种感受就像是创立基业,后世当皇帝就是打天下,但秦始皇是后世所有皇帝的奠基者,想象一下压力巨大。秦始皇分封制相对郡县制来说,皇帝只需要派遣军队和管理人前往封地,剩下的则是全部靠封主去发展。这一期间是被夺权还是遭遇困难,都和皇帝无关。但郡县却不一样,地方长官都是皇帝所任命的,而且这些官员不用对百姓负责,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上司。皇帝交代给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实现绩效考核即可。至于百姓有没有饭吃,有多少饭吃,一概不管。而这也就产生了一个极其大的隐患,派遣下去的官员不办事怎么办?秦始皇想到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设立监察机构,但是监察机构不办事怎么办?那就设立监察监察的机构。层层下来官员需求越来越多,可是突如其来的膨胀,哪里来这么多值得信任,而且还可靠的官员呢?秦始皇所以当时很常见的情况是地方郡守被任命去接管地方,谁知道到了地方之后就是一个光杆司令,而且因为缺少地方的民众基础,随时可能被地方豪强干掉。(这些豪强可能是贵族遗留,也可能是地方恶霸,甚至是地主等等)所以在秦朝末期的时候总能看到一个惯例,那就是起义靠着杀县令。项梁起事的时候杀的郡守殷通,刘邦等人起事杀得沛县县令,可想这一类官员的风险有多大。秦始皇而且前面也提到了有时候郡县说不定等同于分封,只是规模和大小上要不如诸侯,比如秦朝时期的番阳县县令吴芮,记载是“吴芮,秦时番阳令也,甚得江湖间民心,号曰番君。”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吴芮本身就是当地人,而且是本地的名门望族,随后又被征辟为当地的县令。正所谓是甚得江湖心,在能快速安定当地的同时,还有着极强的独立性。这也就导致了秦国非秦人所治,推行的政策也是法令难行。秦始皇同时秦始皇所强调的是君权集中,这在掌握权力的同时,还带来了不信任的隐患。因为缺少了对下层管理的信任,所以秦始皇并不轻松。以至于说凡事都要亲力亲为,过去只是一个秦国,现在面对的是原本七国的事务,我想这也是老祖宗们最早实行的全日制工作方案,事实上《汉书》中也对秦始皇的工作量有过解析,那就是秦始皇每天阅览的竹简重达一百二十多斤,而这些都是要寝室皇一字一字去看的。但即使是秦始皇勤奋如此,也还是毫无作用。秦驰道或许秦始皇在九泉之下也会不解,自己勤奋超乎所有人,怎么还是二世而亡呢?而且要加强对郡县的管理,则需要对地方财税、军队调度都牢牢掌握。古代不是现代,现代高铁飞机能实现快速的移动,可是古代全靠两条腿,牛马推拉,怎么才能做到消息的即时性呢?所以说秦始皇还要解决交通的问题,要让自己能够随时抵达各地。而这也就是基建狂魔的由来,一边修建宫殿,一边修建长城,同时还要修建驰道。劳民伤财庞大的工作量和不断的劳民伤财,对地方的管理不够到位,才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而秦始皇为了能够真正的盘点属于自己的江山,真正的将权力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得不过一段时间就亲自巡游,巡游可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去巡视地方工作,亲眼看看地方的管理。所以秦始皇的不信任和工作量加快了秦始皇的寿命缩短,更是加快了秦王朝的灭亡速度。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始皇帝选择分封和郡县的时候就做错了呢?诚则不然,秦始皇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作为当时代的人来说所能看到的只会是眼前的对错。作为皇帝集权本身就不是错误,帝国的覆灭也不是一人而为。而是在不同的矛盾集中后,结合时间这一刻度,在特定的时间点上重合,才引发了一系列的倒塌。这也就是所谓的天下大势,而作为后来人能够很清楚地看出多错,但是对当时人而言只能活在当下,把眼前的利益把握好。司马迁的史记初衷就是通古今之变,然而写了千年的历史,却还是无法看明白历史的规律是什么,更何况是这一切的开始秦始皇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