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说说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不是贵族出身,最后却能够打败项羽,取代大秦王朝,成为汉家百年江山的开国皇帝——流氓天子刘邦。为什么会称呼他流氓天子呢?主要是因为刘邦在发迹前,是在沛县担任亭长,也就是基层警队小队长的职务,因此他在街头巷尾结识了很多快乐的伙伴。有的人是肉贩,有的人吹西索米,还有的是车夫,这些快乐伙伴,后来大多也陪他打下江山,共享荣华富贵。但是,《史记·淮阴侯列传》里面明明讲过一段故事,说汉初的名将韩信,在天下平定就任楚王期间,被刘邦逮捕,还留下那段兔死狗烹的名言,自嘲自己活该要被当狗肉煮来吃。你看看刘邦这家伙还是人吗?对一个开国功臣这么无情,讲什么共享荣华富贵,骗人的吧。开头给大家说这一段,其实也是我从小到大对刘邦这个人的刻板印象。会形成刻板印象的原因,其实蛮复杂的,我们结尾会说到。然而针对历史上,刘邦他上位之后,到底有没有心狠手辣大杀功臣这件事情,我们倒是可以好好的说一说。
01这个皇帝不一样
前面讲到刘邦是平民出身,取代秦始皇打造的大秦帝国,建立大汉江山。但是要知道,汉高祖刘邦与秦王嬴政有很大的不同:秦始皇统一大业时,是灭六国;刘邦,他则是在楚汉争霸打败项羽。两人差别在哪呢?嬴政他是消灭了具有武装力量的各国诸侯,统一天下;而刘邦是联合他的诸侯盟友,消灭了最大的竞争者项羽,以一种共主的姿态提前称帝。用现在的话来说,票数过半自行宣布当选。事实上,当刘邦称帝前,中国各地还有好几个诸侯王,譬如齐王韩信,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建成侯彭越等等,总共有七王一侯。广义来说,他们都是和刘邦共同消灭项羽的盟友,现在大功告成,刘邦总得给大家一点好处吧?在论功行赏之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七王一侯都不是刘氏宗亲,是所谓的异姓诸王?说个题外话,刘邦他怎么看待这些残存各地的诸王势力呢?我估计他多半会想:现在这些人,可能多多少少尊重我啦,但是我百年之后,他们还会尊重我的儿子吗?恐怕就未必了。而在异姓诸王的心里也会觉得:我有地方百姓军队支持当基础,你刘邦应该多给我一点尊重吧?两方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势必会形成权力拉扯。基本上,你可以当做是汉朝初年动荡的源头,也间接导致后来有名的七国之乱。02七王一侯的下场
刘邦称帝,他要怎么去对待这七王一侯呢?他当然不敢拔这些异姓诸王的位置,而是做了一些封地调度。凡事涉及权利义务的改变,都会有人不爽,当时的临江王、燕王,就陆续举起反旗,而刘邦也迅速派人前往平乱。基本上到此为止,我不太会认为是杀功臣的举动,那其实更像是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冲突。以这两位率先反抗的诸侯王为例子,他们都是楚汉争霸末期才归附刘邦,到底是追求真爱还是逼不得已,我想大家心里有数。然而搞定了两王叛乱后,刘邦却收到一则让他辗转反侧的消息,那就是,楚王韩信也准备要叛变。刘邦拿这个消息,问手下将军该怎么办?大家争先恐后的说,选我选我,让我把这个王八蛋给活埋了!对比众人喧嚣,刘邦听完只是沉默不语。后来,刘邦又拿这去问他的谋士陈平,读书人就是明哲保身,陈平坚持不愿意表态。他先问问其他武将怎么说,刘邦据实以告;陈平又问韩信造反的消息,有其他人知道吗?刘邦说没有。韩信本人知道吗?应该不知道吧。听到这里,你八成会怀疑:陈平为何明知故问,那些自告奋勇的武将,不是都知道了吗?这里我也比较疑惑,但之前看到一个解读,觉得挺合理的,分享给大家:陈平他问的有其他人知道吗?指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号称智力的张良。试想,有人检举韩信造反,这么大的事情,刘邦不问张良,也没通知韩信让他,却选择问黑暗兵法家陈平,这很可能代表一种状况:那就是,在刘邦心中,韩信是不是真的想造反,没有那么重要,但是韩信这个人必须要处理,很重要。特别是刚刚经历完两个异姓诸侯王的反叛,刘邦对自己的统治稳定性,开始失去信心了。韩信事件,可能更加深,他未来想要把刘氏宗亲,分封为新王侯的念头。于是,他和陈平讨论出一条计策。要比带兵打战,刘邦所有手下,找不出能跟韩信匹敌的人;但是要比心机,刘邦还是略胜一筹。他利用了韩信对自己的信赖,假装出游,吸引韩信独自前来拜见,趁机将他逮捕。而开头提到的兔死狗烹,就是韩信在这个时候说出来的。但是,刘邦终究没有杀了韩信,而是选择把他降级,从楚王贬为淮阴侯,留在京城里面查看。韩信原本的封地,则拆成两半,由刘邦亲戚担任荆王和楚王。这样对待一个开国功臣可以吗?坦白说,韩信到底有没有要叛变,现在是个无头公案。《史记》里面,司马迁留下暧昧的记载:韩信听到刘邦要到楚地,想要发兵反抗,又想要前往拜见,好生左右为难,你说他到底在想什么呢?韩信他是一个奇才,但因为自负与自信的人格特质,使得他到雒阳后闷闷不乐。前面讲过,刘邦统一天下后,不是每个诸侯王都对他服气。大家商量好似的轮流造反,公元前年,轮到北边的代王陈豨发动叛乱。而人在雒阳的韩信,很不幸的被刘邦的老婆吕后,指控与叛乱分子有勾结。当时刘邦仍在外地带兵平乱,等到刘邦回到皇宫,发现韩信已经被速审速决,一命呜呼了。韩信死后没多久,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也跟着造反,最后都遭到清算身亡。彭越的下场尤其悲惨,他原本是被判流放,但在吕后举报之下改判处死,而且是残忍的醢刑,就是剁成肉酱。而且还把这些碎尸分送给其他诸侯王,以示警戒。到此为止,七王一侯已经阵亡大败,有些人会认为这些异姓王侯,原本就是地方豪强出身,不可能久居人下。但也有人认为像韩、梁、彭这三位,他们可能原本没有反意,是深深感受到自己被威胁,所以被逼着造反。那我个人又是怎么想的呢,其实啊,我觉得汉初这些功臣的下场,大概可以用两个维度去看:第一,你是不是刘邦的兄弟?刘邦出身沛县,当时跟着他一同起兵的人,有像肉贩樊哙、吹西索米的周勃、负责开车的夏侯婴等人。其实上面这些人,在刘邦当上皇帝后,都有不错的封赏,甚至有人到了吕后主政时期,都还有活跃的戏份。所以要批评刘邦不顾兄弟道义,恐怕得先看看,刘邦是把你当成是下属,还是把你当兄弟。第二,如果你跟刘邦不是青梅竹马的交情,那就要在宫廷恶斗中选对阵营。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从刚才的故事里,大家隐约会发现,韩信、彭越这两个人造反之后,都不是立刻被判死刑,一个是贬为淮阴侯,一个是流放外地,最后是谁推了他们一把,刘邦的老婆吕后。插个话,其实我个人未必很喜欢吕后,但看她的故事是会让人感动的,她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质上的女皇帝,尽管她没有皇帝的名号。回到选阵营保平安这一个维度上,有谁是用这招保命的?张良就是最佳的例子。过去我一直有个错觉,在大汉成立后,张良他提早退休,明哲保身。但翻开《史记》发现,张良确实原本有想要抛下俗事,学习修仙,研究断食疗法的念头。结果刚好碰到刘邦过世,吕后为了感谢张良的贡献,就强迫他你一定要吃饭,然后张良又活了8年才过世。吕后为什么要感谢张良呢?有一种说法是,以前刘邦当皇帝的时候,想要改立太子,张良屡屡出言劝诫,甚至还自己出来担任过太子少傅这个官职。而刘邦死后,他跟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也就是汉惠帝上任。惠帝6年的时候,张良还代表出使齐国,主持第2代齐王的就任典礼。而张良过世后,他其中一个儿子张辟疆,还在朝廷里面担任侍中,继续替掌权的吕后服务。看到这里,有没有发现大汉成立之后,张良根本没有退休!他虽然和刘邦不是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但是靠着政治智慧选对边,成功得到了善终。03结论时间
刘邦到底是不是一个不分青红皂白、背叛兄弟、乱杀功臣的人?坦白讲,以帝王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真的不到那个程度。顺带一提,他的儿子刘盈就有点爸爸的影子,对兄弟颇有情义。在刘邦过世,吕后掌权的时候,刘盈好几次想要解救自己的家族兄弟,免于被妈妈杀害。但我知道,很多人一定好奇,无风不起浪啊,如果刘邦真的不狠心,为什么又有一堆文章故事要去抹黑他?其实呢,在元代流行的民间艺术散曲中,就有作者拿刘邦平民皇帝的人物设定去创作,写过像是高祖还乡这样的剧本,讽刺有人像皇帝高高在上,但骨子里不学无术。到了明代剧作家说书,人们就更有创意了,这些人对社会有不满,但不方便直接说就拿刘邦去对比,同样是平民出身的臭头皇帝朱元璋,我是骂刘邦不是骂大明天子喔。刘邦身边的一些文臣武将,像是张良韩信的人,自然就会和刘伯温、徐达的人做对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