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也是刘邦手下的一名非常重要也十分出名的一个大臣,萧何在历史上的光芒可能没有刘邦那么耀眼,但是不得不承认,萧何在刘邦统一大业的道路上也有很大的贡献。张良的出生很高贵,他是有皇室贵族血统的,但是这个身世或许会让布衣出生的刘邦感到自卑。那萧何的出身反而更能让刘邦放心,因为他就是刘邦的老乡。
萧何也不仅是刘邦的老乡,而且是刘邦的老同事,更是刘邦的老战友,张良是在后来才加入刘邦的队伍的,但是萧何是从刘邦当沛公的时候就跟他在同一战线。
刘邦没有读过什么书,而且在当泗水亭亭长的时候就不怎么安分,整天干一些违反规定的事情。他作为一个小小的亭长没有赦免的权利,在那个时候都是萧何帮他挡下一些刑罚,萧何一直在默默地保护他。有一次中央的人下来巡查各地的工作效果,查到萧何的时候发现他的成绩十分突出。萧何是一个从小到大就很认真的孩子,他的考试成绩都是在全县的前几名,工作了之后也是如此,所以中央的人就想把萧何提拔到中央去工作,但是萧何拒绝了。
这个时候刘邦在干什么?在哪里呢?刘邦因为在押送囚犯的路,把这些囚犯全部都给放跑了,所以他正在接受到全城的通缉,他此时正躲在芒砀山上避难。而知道刘邦在哪里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妻子吕雉,另一个应该就是萧何了。后来有史学家提出,是萧何看出了刘邦有做君王的品质,所以萧何一直在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他,在刘邦躲在芒砀山的期间,萧何也是为了保护刘邦所以没有去中央。不然以一个行政人员的基本道路,一般都是先在地方做几年官,然后等到有一定的资历和背景了之后,就跑到中央去一步一步都往上爬,但是萧何并没有。
当时的社会也已经混乱,很多地方都对秦王朝的统治十分不满,所以有很多平民都纷纷起义去弑杀地方官。沛县的县长也很害怕有人会来杀他,这时候他身边的两个人一个是曹参,另一个就是萧何。曹参劝他赶紧逃离沛县,但是萧何提出了另外一个方案,就是将那些罪犯全部都给召回来集中力量反秦,他说的罪犯就包含着刘邦。县长同意了萧何的这一个建议,然后萧何又叫樊哙赶快去把刘邦给找回来,就这样刘邦拜托了罪犯的这个身份。
后来这个沛县的县长怕所有的权力都被萧何曹参他们夺走,就想方设法想杀掉这两个人。但是他们这两个人很聪明,早就知道了沛县的县长是怎么想的,于是连夜翻墙出城。在城外接见了刘邦,刘邦把内容写在了一张纸上,然后用弓箭射到城里让里面的老百姓全部都起义,将最后将沛县的县长给杀掉了。刘邦自己当上了沛县的县长,在刘邦当上沛公的时候,萧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萧何的第一个对刘邦的大贡献,无疑是让刘邦当上沛公。不论是萧何前面的提议还是让罪犯都回来是为了刘邦不再避难于芒砀山,最后帮他统一全县人民拥护他当上新的县长,萧何都有着十分大的功劳。第二个贡献就是在汉军灭三秦的时候,因为汉军全胜所有的士兵去抢金银珠宝等,但是只有一个人没有去抢,没有去掳掠这些东西,这个人就是萧何,萧何在干什么呢?他在抢的是书、文物和地图。因为在古代的地图不像现在这样,随便找一个报亭就可以买得到,当时的地图是国家级的机密,只有中央的藏书阁才有。拥有地图对刘邦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一旦拥有地图就能找得出上面的人口,知道那每个地区有多少人口,他就能按照人口收税。
萧何的第三个巨大的贡献是推荐韩信。韩信一开始是在项羽的麾下,但是因为项羽没有重用他,他又转到了刘邦的麾下。他对刘邦给他分的官位为十分不满,韩信一开始找了刘邦的太仆成功升级,第二次又找了萧何。在最后给的官位还是不满的时候,韩信绝望就逃跑了。韩信走了之后萧何立马追出去了,这一追就是四五天。萧何回到军中的时候刘邦还对他破口大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萧何的这一个举动为刘邦找来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奇才。
韩信的军功战绩后来为世人所见,如果没有萧何当时追出去,并苦心故意的劝说了韩信好几天,那刘邦就不可能拥有这么出色的一个军事奇才,后来的战争中也不可能胜利。我们知道刘邦军队的战斗力是很差的,他好几次都到韩信的军队里去夺他的兵权。在刘邦跟项羽的战争中,刘邦的一直都是屡战屡败,但是韩信的战斗力十分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韩信,西汉王朝也不可能建立。
萧何的第四个大工就是经营后方,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后勤保障工作做得很好。要知道刘邦在彭城跟项羽打了将近4、5年,这4、5年不仅是人力的不断消耗,还有对作战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军粮。没有军粮,就不可能有持久战,为什么后来项羽一直奔波?就是因为楚军的粮道出了问题。汉军的军粮几乎都是由萧何在为他们输送的,因为萧何输送军粮十分及时,所以汉军才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
我认为萧何虽然在历史书上没有像韩信、陈平、张良那么突出,有些光芒也没有他们来得耀眼,但是萧何完全是写了一个十分好的贤内助的作用。他对刘邦的帮助可能都是很细微的,不过都很关键。萧何在后来的待遇没有那么好,但以我看来,他对刘邦的真心比另外几个都来的更加明一些,因为他们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基础,而且萧何在前期的时候,的确没动什么歪心思,一直帮衬着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