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在成功打下天下后,开始对兄弟论功封赏,根据《汉书》记载,刘邦一生对位有功之臣进行了分封,无论功劳大小几乎是人人都分到了一杯羹。
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然而读了《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后,发现这个排名表有点不符合常理,人人都知道汉初三杰居功至伟,然而在排名表上,萧何排第一,而兵仙韩信排第21位,神机妙算的张良居然排到了第62位。
刘邦说:带兵我不如韩信,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论谋略我比不上张良,有了这三个人,刘邦才得了天下。
既然能有如此高的评价,为何韩信与张良却排名如此靠后呢?
萧何为何能排第一
对于刘邦封萧何为第一这件事,还闹出一个笑话,当时刘邦要给萧何首功之臣的封号,武将们纷纷不服,认为萧何一个文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抬,上马杀不敌,下马不能护家的人,凭什么坐这第一把功劳椅子。
刘邦举了一个例子,将武将比做勇猛的猎犬,将萧何比做猎人,有了这个”功人功狗论“,大家才算是安静了下来,也不再坑声。
那么问题就来了,刘邦为什么要给萧何第一功臣的位置呢?
其实这一点,也体现了刘邦的市侩和英明之处,刘邦最厉害之处在于识人,以及驾驭人。
此时,天下初定,最需要的并不是能打的武将,反而是能治国的文臣,显然萧何就属于治国能臣,而且萧何是前秦的官员,对秦律十分熟悉,当年刘邦在攻入关中时,武将们都忙着搜刮财物,只有萧何忙着寻找地图和人口登记薄。
而且刘邦在外征战时,萧何将关中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精明如刘邦,自然萧何这样的治世之臣才是当下最需要的。
此时刘邦给他第一名的位置,无非是想借用他治理天下。
从刘邦加封的这些人来看,基本上以武将居多,文人的数量却屈指可数,甚至还闹出以儒生的帽子当夜壶的笑话,这也体现了重武轻文在汉朝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
军功卓著的韩信为什么却排名第26位呢?
既然汉朝重武轻文,那有着兵仙之称的韩信,为什么却排名第21位呢?论军功,相信应该没人能与韩信相比,然而他的结局却是被灭三族,当然可能有人会说汉朝天子多薄情,太平本是将军定,却不让将军见太平。
飞鸟尽、良弓藏,这是开国之君的通病,此话并非没道理,但却又不是完全有道理。刘邦是领导,但韩信这个下属就真的是称职的下属吗?
楚汉战争时,刘邦在荥阳一带被项羽猛揍,就盼着北伐胜利之后的韩信能带兵来解围,然而韩信灭齐后,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带兵救主,而是写了一封信,想让刘邦封他当齐王。
在这种关键时刻,刘邦等着他救命,然而韩信的做法却是先为自己谋福利,显然一种小人行为,这封信其实就是要挟信,你若不答应我,我就不来救你。若论个人情感,刘邦当年对韩信那是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我拿你当兄弟,你却落井下石。
显然,韩信的这种不地道的做法,已经在刘邦心中挂了号。而且后来韩信又爽约不出兵,直到刘邦增加封地,他才出兵,这得寸进尺的不要脸行为,秋也是日后刘邦明知他的罪有冤,却仍然乘机夺他兵权,贬为淮阴侯的原因,以至于后来韩信谋反被灭三族,这一切其实都是咎由自取。
这一切看似是刘邦的兔死狗烹,实际是也是韩信这个下属忠诚度有问题,没有摆正上司与下属的关系所致。
所以论功排名时,给有第21名,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一个有谋逆之罪的人,排名自然不高。
张良排第62位,聪明之极
汉初三杰中,最聪明的人一定是张良,其实从韩信事件就可以看出,刘邦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天下共主的人,这一点,在很早以前张良就已经明白了。
所以在论功行赏时,刘邦要给张良齐地三万户的封地,张良却拒绝了。
齐地是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而且是军事重地,当时排第一的萧何也不过一万户,第二的曹参也才一万零八百户,而张良却是三万户,可见这待遇之高。
然而张良却说,现在天下已经定了,仇我也报了,我想去过逍遥的日子了,要那么多封地也没用,就把咱们最初相识的留地(沛县)赐给我吧。
沛县是刘邦的老家,经济落后,张良要这个地方,一是提醒刘邦咱们是一起患难出来的兄弟,二是告诉他,我是一个很记旧情的人,同时我也没什么野心。
从此,张良就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淡出了朝堂,所以排名高低对张良来讲,无可厚非,能在关键时刻懂得放手,明哲保身,张良不愧是最精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