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族之路族谱信息采集,在网络时代应有

中科白癜风公认好口碑医院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族谱,又称家谱,是一个同姓家族的家族史志。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说,它是和国史、方志地位、意义相近的文献;从家族文化的角度说,则是为增加家族的凝聚力而编印的特殊文本。

对一个家族而言,人口繁衍是根基,人口迁徙是常态,要达到“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目的,“收族”就成了家族传统事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一般是10~30年)就要续修一次家谱,将新增人口和迁徙人口的信息添加进来,这就是“收族”的重要途径。

在通信不发达的过去,“收族”是一条艰辛之路。

以山东巨野郭姓家族一系为例,看看他们不同时代信息采集的方式吧。

年代,家族委派年老德高的数位老人分别到各庄去“送信儿”(即下通知)。在巨野县的村庄,就由一年轻人拉着一地排车(或木轮车),让老人坐上,十几里、几十里慢悠悠地“爬”到。在外县或外省,则派一两个年轻力壮的中青年,背着干粮,“步辇”(即步行)去,一走就是几天几夜。

上个世纪的地排车(图片来自网络)

“团里”(“团”读四声,现在微山湖西岸的山东微山、江苏沛县沿线)是该家族迁徙族人的主要聚居区,人们就靠步行将这“一溜十八团”的人联络起来,传递这个续谱的消息。

至于远迁辽吉黑东三省的人口,只有靠写信。

可以想见,由于音耗不通,会有多少外迁人口从此失去联系!而信息断绝后,别说过上年,即使50年,外迁族人想再寻根,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就是过去族谱中外迁人口很少参与续谱的最根本原因。

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该家族继5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三次续修后,于年又开始了新的续修,这次领衔主编的是40~50岁的中青年。

族谱示例

于是,网络时代的新思路与新方法被充分运用起来了。

一,主编团队统筹安排,制定了可行性规划,进入信息采集阶段。

二,利用农历正月初十祭祖,各村庄家族主事人齐聚祠堂的时机,发放信息采集表,并在手机上建续谱群,加强联系沟通。

三,针对多年失去联系的族人,该家族采用了两种方式加以寻访。

第一,对周边县市如济宁、菏泽等地,根据家谱上载有的迁徙信息,派专人驱车寻找。原“团里”聚集地,那里的族人虽大多已经知晓,为防万一,仍专人通知。

第二,对远迁族人,其亲友可以联系到的,分别自行通知;至于久失联系的,则在网络论坛中广布《寻亲公告》。

此外,主编团队还针对失掉联系的重要家族成员(如在历史上有重大贡献者),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追踪”。——其中台湾女作家郭良蕙女士及其家庭成员就是“网络追踪”成功的一个案例,悦华将在下篇作专章介绍。

南方的祭祖场面与北方不同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采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提高了效率。

各村庄将填写完成的原始表格拍照或扫描(也有做了电子文档的)后,打包发至专设邮箱,即完成了第一步的工作。填表期间,有不清楚的填写项,则通过群组或电话联系。填表后,审阅者发现问题也可以快速告知填表人。

其次,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这一项不用展开说了吧!

与此同时,《寻亲公告》也渐渐地发挥了作用。在整个家谱续修期间,不断有失联的族人和续修团队取得了联系。续修团队依据失联族人的叙述,结合老家谱,为他们成功地对接了信息。

也有近百年没有回过老家的迁徙者后人,藉此机会,带着祖辈的愿望,回到了原来的村庄,在祖居前留个影,到祖坟前上炷香,那场景真的激动人心。

不足之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4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