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自然疑心重重,如此韩信剿灭英布,如

萧何与张良、韩信并列为汉初三杰,他们三人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汉高祖刘邦说,镇国、安民、供兵、给养,他都比不上萧何。刘邦在功臣奖将中的第一功,虽然有人认为曹参是最有功劳的那个,但在刘邦的心中还是第一,不仅加上萧何两千户,还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萧何位居众卿之首,为开国第一侯。既然刘邦对萧何如此看重,那是否意味着萧何之后就不会有麻烦了呢?为了保命,萧何用了什么方法?

韩信自从被汉高祖改为淮阴侯之后,就知道自己功高盖主,让汉高祖害怕,所以经常不来。陈觉被任命为鹿大酋长后,向韩信辞行。韩信对陈觉说:你要造反,我就在京城替你做事。陈觉一直相信韩信。汉十年,陈觉果然造反了。汉高祖率军平定韩信,在北京为他办事。这时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的罪,萧何和吕后商量,将韩信骗到,告诉韩信陈植已经被韩信打败致死,要韩信进宫。

萧何欺骗韩信:就算身体不好,也应该打起精神进宫祝贺。于是,韩信便听信了萧何的话,被骗进了长乐宫,最后被吕后装进袋子里刺死。因为萧何所以韩信积极,汉高祖拜萧何为丞相,添食城五千。萧何被封后,有很多人来感谢萧何,萧何自己也很高兴,只有一个人叫昭平,他不但不祝贺,还对萧何说:丞相这样下去恐怕要招致灾祸。

经过赵平的分析,现在的汉高祖是在外面冲锋陷阵,萧何作为丞相并不用上前线,而且封了那么多的食邑,汉高祖还特意为萧何安排了卫队,这是说明汉高祖在经历了韩信的叛乱之后,心存畏惧,对萧何不放心。所以要给萧何封官,设立禁卫,并不是恩信萧何,而是要试探萧何。如果萧何此时没有任何义气表示,就要大祸临头了。

萧何明白了汉献帝的意思,连忙辞去了赏赐,并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拿出来给了军需,汉献帝非常高兴,给萧何赏赐。

汉高祖十二年,英布叛乱,汉高祖亲自带兵攻打,在战争过程中,汉高祖多次派人打探萧何的消息,问萧何怎么办。使者每次都说:萧相国因为皇帝带兵出征,他尽全力安抚百姓,尽可能多地援助军队粮食和物资,就像讨伐陈逵一样。汉高祖听后,总是沉默不语。萧何知道汉帝一直在问他的事,却不明白汉帝的意思。

萧何在楚汉之争中功劳最大,位高权重,丞相已经是最高的职位,想加官进爵也没有空间了;而萧何一开始就关在老百姓的心里,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老百姓对萧何都是依恋的,而且萧何还在为老百姓办事,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爱戴。汉高祖多次来问情况,就是怕萧何的势力太大,做了关中百姓的心病,所以对汉高祖是个威胁。有门为萧何出了个主意,让萧何多买些人地,放些低息贷款,这样损害了自己的名声减少了对皇帝的威胁。

萧何被迫低价购买百姓的田地和房屋,数以千计,当皇帝回到北京时,百姓们纷纷停止了御书,指责丞相萧何的罪行。高祖听说此事,心中十分高兴,赶到京城,召见萧何前来拜谒,众人将萧何告了状,讥讽道:丞相竟然在百姓身上渔利,你去向百姓向你道歉吧!

萧何趁机说:长安土地狭小,但森林上有很多空地,我希望皇帝能让百姓进入森林耕种,把百姓由森林留下的稻草用作野兽的食物。汉高祖愤怒地说:你们接受了商人的财产,却要我拿出来放在森林里。于是萧何进了监狱,带着镣铐被关了起来。

萧何入狱几天后,有姓王的卫尉问汉高祖关押萧何的原因,汉高祖说:我听说李斯辅佐秦始皇,好事归于秦始皇,坏事自己扛。但是丞相却接受了商人为百姓求情的利益,乞求我的上林院,自己讨好百姓,所以入狱受罚。卫尉说:为民请命是丞相的分内之事,皇帝怎么会怀疑丞相接受了商人的贿赂呢?英布反叛,陛下亲自率领军队,如果不是丞相镇守关中,函谷关西也不会全部为皇帝效劳。

卫尉说服了韩高祖放了萧何,韩高祖心里虽然不高兴,但想到君臣之情还是放了萧何。萧何此时年事已高,身披刑具,赤着双脚,恭恭敬敬地向汉高祖示好。高祖虽不愿低头,但还是对萧何说:丞相不必如此,丞相是贤相,我是夏桀、夏殷的纣王,我故意扣留丞相,是想让人民知道我的过错。

萧何听了韩高祖的话,诚惶诚恐,对韩高祖更加恭敬了,从今以后,萧何对国家大事都不过问了。

第一个原因是萧何的地位高、名声好。萧何有一门已经分析过这一点,萧何已经是万人之上的地位了,而且在进入关中的时候已经聚集了民心,在汉高祖平定陈逵叛乱的时候,萧何在后方安抚百姓,在汉高祖讨伐英布的时候萧何还在后面镇守国土。

这些年来,萧何与百姓关系融洽,在政事上也处理得有条不紊,萧何有太高的威望,也不懂得收敛威望,汉高祖作为皇帝难免多心。什么是丞相那么会讨好百姓想做的事?所以汉高祖经常过问萧何的动静,就是怕萧何还受百姓爱戴,到时候,恐怕百姓不认君王,只认丞相。

萧何明白这一点,只有打压自己的名声,激起百姓的不满,这样才能消除汉高祖的疑虑。汉高祖一听说萧何搜刮百姓的财富,心里才松了一口气。

第二个原因是萧何的天赋高。萧何是沛县人,懂法律,无人能比。在秦朝时,萧何也是跟随朝廷官员工作,任何经手的事情,萧何都会打理的一清二楚,有理有据,由于工作能力出色,担任了泗水县典吏的工作。在工作中,萧和昌在官员考核中排第一,秦朝的监察官认为萧何很有才干,还征用萧何,给他升职,在萧何婉拒后才免职。

对比萧何,刘邦年轻的时候只是个混混,当他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经常保护他,刘邦当泗水亭长的时候,萧何也经常帮助他。所以,在人才上,刘邦远不如萧何。刘邦当了皇帝之后,萧何依然兢兢业业,正是因为刘邦的才华没有萧何高,刘邦心里才会怕萧何。如果不放弃对刘邦的恐惧,就会给自己带来死亡。

第三个原因,萧何功高盖主。在刘邦攻入咸阳时,所有的士兵都在争先恐后地抢夺金银财宝,只有萧何默默地保存着秦朝的法律条子和地图、户籍等。

感谢萧何,他经常帮助刘邦了解天下的重要要塞,以及人民的分布,包括各地的实力和人民的生活。刘邦平定三秦时,萧何留在巴蜀,帮助刘邦镇守后方,治理百姓,及时供给军队粮草。

在刘邦与诸侯对抗楚军的时候,萧何也经常留在关中为刘邦治理栎阳,在关中掌握了户籍人口,搜集粮草供给前线军队。当刘邦失败弃军逃跑时,也正是萧何在后方及时征发士卒,补充大军名额。萧何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后方,所以人们往往忽略了萧何的作用,认为萧何不如韩信、张良等,但萧何的作用往往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如果不是粮草的供应,士兵们怎么可能有力量作战呢?如果不是萧何已经补充了士卒,汉军的实力怎么可能强大。不仅如此,如果不清楚掌握百姓的户籍和地理,刘邦就不会详细了解天下,这是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一环。

正是刘邦知道萧何的功劳,所以才排着讨论赏才之功,将萧何先功。也正是刘邦明明知道萧何的功劳,才会对萧何有防备。这也体现在韩信身上,韩信是因为功高盖主,所以才想造反。萧何比韩信更聪明,萧何知道自己处境危险,主动自污名节,虽然名声不好,至少保住了性命。

第四个原因是汉高祖的多疑。汉高祖总是喜欢猜忌,因为猜忌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他们都要造反,所以汉高祖才会这样对他们。

高祖晚年对开国的大臣们疑神疑鬼,忧心忡忡。由于高祖的性格,一些为建国做出贡献的英雄都死了。淮阴侯韩信要完事,留侯张良机智赶回,而萧何为了逃避韩高祖的怀疑,只能是最后一搏,所以才保住了一条命。

汉高祖最终没有杀萧何,一是因为两人以前有朋友,现在有君谊;第二个原因是萧何打消了汉高祖的疑虑。

司马迁说,比起韩信,英布已经被灭,更显萧何的功勋之华丽。自古就有疑惑,萧何如何以自我污名化的做法来保护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大智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