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拜将是一件记载于《史记》中的千古美谈,它是刘邦慧眼识人最典型的事例。
可是码字的翻看史记的相关内容,发觉这一件事仅记录在《史记》的《萧相国世家》和《淮阴侯列传》之中,《高祖本纪》里却并没有提及此事。
更古怪的是,韩信拜将后的还定三秦之战的记录。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高祖本纪》)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淮阴侯列传》)
这两段记录怪在哪里呢?
从上面这两段《史记》记录中透出的内容看,刘邦只是听从了韩信的计策,调兵遣将率军进攻的事情都是他自己在做,韩信在还定三秦中从头到尾就只起到了一个参谋的作用。
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前的职务应该是治粟校尉,只是个负责后勤的中级军官。韩信与那些随着刘邦一路血战到汉中来的沛县老兄弟相比,在汉军中无论威望还是功绩,根本就没法相提并论。所以刘邦越过自己的一帮子沛县老兄弟,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肯定会引起军中不少的反弹,这对刘邦控制汉军维持汉军的士气都是不利的。
刘邦拜韩信为将可谓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么自然他是要重用韩信了,不然拜将的意义何在。但是在还定三秦中,刘邦对韩信的使用仅仅只是让他作了一个参谋。刘邦的这种做法,韩信对于刘邦拜他为大将军还会心存感激吗?
刘邦拜韩信为将这一操作,既让沛县老兄弟们一个个吃了只苍蝇,也让被拜为将的韩信十分郁闷。换言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完全没有意义,结果反而弄得大家都不高兴,徒增了汉军内部的矛盾。
刘邦这么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为嘛要干这种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还得罪所有人的事情呢?
《萧相国世家》对于韩信拜将的记录就更加简略,就一句‘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似乎只是在强调韩信这个大将军有赖于萧何推荐之功,为韩信拜将增加一些可信度而已。
那么被拜为大将军的韩信,第一次单独领兵作战又是在什么时候呢?
二年(公元前年),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
根据《史记·高祖本纪》透露的内容看,韩信第一次单独领兵,似乎应该是击项楚所置的韩王郑昌,但是在后面紧接着有一句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
楚汉时期有两个韩信,为了区别,《史记》将另一个与张良一起在韩地作战的韩信称为韩王信。结合上下文以及韩王信的事迹看,《高祖本纪》中击破韩王昌的这个韩信应该是韩王信。
咦?那么一代兵仙韩信究竟是什么时候单独领兵的呢?
根据《淮阴侯世家》透露的信息看,似乎应该是京索之战。
在弄明白了《高祖本纪》中,在平定三秦后出现的领兵的韩信是哪一个韩信后,码字的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堂堂大汉大将军韩信,居然只是在还定三秦前提出了一个计划后,在其后的时间里都销声匿迹,连著名的彭城之战都没有他的任何踪迹。
这正常吗?
说到京索之战,这一战也是刘邦生平中第一次将汉军主力交给他人指挥。而在刘邦的这一生中,他只有三次将汉军主力交给了他人指挥。除了京索之战外,就只有垓下之战将汉军主力交给韩信指挥,以及将汉军主力交给樊哙继续剿灭叛乱的韩王信。
这三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刘邦刚刚遭遇了大败。
京索之战前,刘邦遭遇了人生中最惨的一次失败——彭城之败;
垓下之战前,刘邦背信尾追楚军,反被楚军在固陵大败;
让樊哙指挥汉军继续剿灭韩王信前,他才在平城被匈奴围了七天七夜。
虽然这三次都有刘邦失败的共同背景,但是韩信和樊哙被任命的背景却不尽相同。垓下之战前,韩信浮缶擒魏豹,背水破赵军,历下败齐军,筑坝斩龙且,打了一堆神仙战,已经成为了天下公认的第一将。而在曹参去齐国任相后,刘邦身边最有才能的将军就是樊哙了,因此后两次刘邦将大军交出去顺理成章。
可京索之战将军队交给韩信,以刘邦的履历看就显得很无厘头了。看《史记》就能明白刘邦对军权看得特别紧,他临死时因为担心樊哙会和吕后联手,还专门派周勃、陈平去诛杀将要领军出征的樊哙。
况且刘邦领军的水平在整个楚汉人物里也是属于一流的,楚汉时期除了项羽鲜有敌手。对于这点楚汉时期名将英布给予了认证的,他在反叛后时明确地表示,他不怕汉将谁来就只怕刘邦亲至。所以要让刘邦将军队交给一个人指挥,那么这个人必须得有能令刘邦感到信服的水平才行。
可京索之战前韩信表现出的水平,能令刘邦信服吗?
京索之战是楚汉之间进入相持的关键一战,这一战如果汉军失利,项楚的大军就会直趋关中,那样的话汉朝多半也就不复存在了。而被刘邦委以指挥汉军全军重任的韩信,在京索之战之前没有任何带兵作战的记录,他的才能表现在了后勤和出谋划策上,就凭这些表现足以让视兵权如命的刘邦把汉军交给他指挥吗?
这是不是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感觉,刘邦是这样乱来的人吗?
就像是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必然会导致沛县老兄弟们反弹,将决定汉国命运关键一战的京索之战的指挥权交给韩信,必然会引来沛县老兄弟们更大的反弹。可是韩信指挥京索之战,却并没有任何沛县老兄弟们不满的记录,似乎大家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由他来指挥一样。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性,韩信在之前有令人信服的表现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而这个表现只可能是领军作战。
可史料里韩信在京索之战前,没有任何领军作战的记录呀?
说到彭城之战,大家一直都有一个疑问,韩信在哪里?
他是在关中围攻章邯,还是随刘邦伐楚了呢?
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淮阴侯列传中》这段关于韩信指挥京索之战的含糊记录,为我们提供了韩信在彭城之战前的可能所在。
这里司马迁连续使用了两个复字,第一个复含义有些含糊,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韩信在收集从彭城败退到荥阳附近的汉军前,曾经在哪里收集过散兵;
第二种韩信与刘邦再次在荥阳相会。
但不论是哪种可能,都说明了一件事情,韩信在离荥阳不远的地方。因此韩信应该是随刘邦伐楚了,但是他并没有随刘邦去彭城,很可能就是留守在了荥阳。堂堂大汉大将军不领军去进攻彭城,却被留守后方荥阳守备汉军后路,这是一个大将军该做的事情吗?这应该是刘邦做的事才对吧?
而第二个复字意思非常明白,韩信之前曾经击败过楚军!
刘邦还定三秦开始于公元前年八月,项羽这时因为头上的齐国反叛了自己,所以无暇救援关中的三降王。他于公元前年正月亲率楚军主力北上攻齐,此时刘邦趁机攻灭了项楚所立的韩国,并继续向东夺取了项楚大片土地。虽然项羽因为被困在齐地没法马上反击,但是在四月汉军去偷项楚家彭城的家时,他肯定在西边是有所布置的。
根据这些的有限的资料,结合上面的两个复字,码字的做出如下推断:
韩信留守荥阳期间,楚军某部发动反击打到了荥阳附近,当地的汉军阻击失败军队溃散。韩信召集了这些溃兵后发起反击大败楚军,他很可能还趁胜深入楚地攻城略地。就在他一路向东前进时,道遇了从彭城败退回来的汉军溃兵,在收拢了这些溃兵后赶紧返回荥阳与刘邦会合。
韩信的这段初次领军作战的经历,应该与他后来的那些神仙战一样精彩,这使得刘邦叹服,沛县老兄弟们也对韩信佩服的五体投地。韩信被抹去的这第一次带兵经历,成就了他后来指挥汉军的京索之战,正式开启了他的兵仙之路。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不止一次的在细节里向我们暗示,韩信并没有被拜为大将军。这其中最明确的一个事例,就是整部《史记》中所有的西汉早期人物,没有任何一个人称韩信为大将军过,这里面最最典型的就是蒯通了。
蒯通作为《史记》中唯一个出场的韩信亲信,司马迁记录下了他与韩信的对话。可蒯通从没有称呼韩信为大将军,都是称呼的将军。楚汉时期的将军少说也有上百个,但是大将军只有韩信一人啊。一字之差,身份上的差别那可是云泥之别啊。
蒯通那么聪明的一个人,会连这点礼数都不懂吗?
而韩信不是大将军的另一个证据来自樊哙。
《史记》记录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时,曾经到樊哙家做客。当韩信离去时,樊哙噗通一下跪下口称大王给他送行。韩信这人虽然政治智慧差,但是他也是聪明绝顶之人。他立马明白了樊哙这么做的含义,出了樊哙府门后故意大声宣布,自己羞与樊哙这样的人并立朝堂。
从这以后韩信极少再去串门,也很少上朝了。
樊哙这一跪既是表明自己不希望韩信再登门,也是提醒韩信他身份尴尬之处。韩信也是一个人精一点就通,出门时故意吼一嗓子表明跟樊哙划清界线,让樊哙明白自己懂他的意思了。
但是樊哙口称韩信为大王,这不合礼数啊。
韩信这会已经贬为淮阴侯了,樊哙口称韩信为大王是不是有些调侃羞辱的成分?
码字的指的并不是这个。
谁见过韩信被撤销大将军之职的记录?
没有人见过吧?
因此韩信拜访樊哙时,依旧应该还是汉朝的大将军。可是樊哙作为韩信名义上的下属,称他为大王而不是大将军,这就很不合礼数了。从樊哙这不合礼数的举动,也带出了另一个韩信拜将历史记录很不合理的地方。
大将军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比丞相还少得多,这种职位的授予和撤销自然是官档记录的重点。司马迁的《史记》关于汉朝的部分,本纪的部分都是严格按照官档来的,列传的记录也是以官档为主就补了一些遗漏。
可奇怪的是,为什么《史记》中没有韩信被撤销大将军的记录呢?
翻看汉朝后来大将军的记录,直到公元前年,卫青才因为大败匈奴被授予了大将军的官职,到他死时都是保有这个官职。此时距离韩信身死已经七十余年了。卫青之后西汉只有霍光、王凤、王商三人,获得过大将军这一官职。西汉二百多年间常任大将军,除了真假难辨的韩信,无一例外都是皇亲国戚!
韩信之后虽有柴武、窦婴担任过大将军,但是他们都是出征时,才临时被授予大将军的称号节制天下兵马,当他们率兵马回朝后就立即被取消了这一称号。从这些历史记载看,汉朝的大将军在卫青之前是临时任命的职务,因此齐王韩信在被夺去了兵权的同时,按理说应该就会被取消大将军的称号,可是史料中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录。
总结一下。
真是奇了个怪了,前面码字的已经说明《史记》是照抄的汉朝官档,那么为何汉朝官档要假造一个韩信拜将的记录呢?还有韩信的第一次统兵作战的记录,为何会被官档所抹消呢?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记录: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韩信所谓谋反被诛杀的证据,主要就是这段话。可是这段话出自韩信之口,只入陈豨之耳,官档又是从何得知的呢?
司马迁也是挺鬼的,一向惜墨如金的他在这段多写了句废话‘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这八个字司马迁为啥要写,大家自行体味一下吧。
韩信有大功于汉,可他先是从齐王被转封为楚王,再被贬为淮阴侯。是一个人被这么对待都会生出叛逆之心的,韩信也是一个人啊。所以他造反后世多有同情,并对他造反提出质疑。
史书是写给后人看的,汉朝人也是后人啊,他们看了韩信的遭遇也会同情啊。韩信被杀这事刘邦怎么也站不住理,这可怎么办呢?
那就编造一个刘邦赏识韩信的故事吧。
不是刘邦力排众议封韩信为大将军,不是刘邦慧眼识人让韩信指挥京索之战,韩信怎么可能出人头地呢?
所以韩信能飞黄腾达全赖于刘邦的慧眼识人,汉朝官方就此可以理直气壮地表示,韩信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高祖给予的,所以高祖把韩信的富贵荣华收回去也就理所当然了。虽然这还是有些强词夺理,总比真实的历史中刘邦忘恩负义兔死狗烹要强吧?
自然地,韩信早前的优秀表现就不能记录在案了,不然京索之战刘邦就不是慧眼识人,而是形势比人强主动认怂让贤了。这在世人眼中可不是刘邦给韩信机会,而是韩信拯救了刘邦拯救了汉朝,那刘邦恩将仇报可就被坐实了。
《史记》因为从楚汉时期开始的内容都照抄的官档,因此它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记录,本纪和列传联系起来看显得前后矛盾。这也为现代一些人质疑《史记》的真实性提供了空间,这些人其实都是‘懂’司马迁的人。
有些话太史公不能说,他只能把真相隐藏于字里行间,为我们这些后人能探寻隐藏在《史记》中的那些尘封往事,提供了一把把‘钥匙’。这些质疑司马迁的人都是找到了‘钥匙’的人,只是他们开错了‘锁’。他们没有去探寻真相,反而自鸣得意地质疑起了《史记》的真实性,还真是可笑又可悲啊。
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在想要记录历史的真相和避免自己心血之作被毁禁间,做出了一个无奈的平衡。
可即使这样,我们看到的52万字的《史记》,据《后汉书·杨终传》记载,已经是汉朝官方授命杨终删减了10余万字的版本,《史记》中记录的很多重要信息,因此湮灭在了时间里,这还真是中国历史文化上的一场浩劫啊。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对码字的文章感兴趣的话,请继续欣赏码字的前作史林探秘:张良的叛与郦食其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