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和沛县的老百姓,腊月里的风俗你知多少

好口碑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文:芦芝居士

图二四:大俗摄影

丰沛县北靠齐鲁,南望江淮,西邻豫宛大平原,特殊而优美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乡风民俗。

一到腊月,丰沛人便忙起年来了,漫漫岁月,便形成了自己的过年习俗。有民谣为证:盼新年,新年到,闺女要花戴,小子要放炮;奶奶想穿花棉袄,爷爷想戴皮毡帽。

从这简朴的词语中,彰显着人们富有生活的追求,也表现出老百姓对过年的欢喜之情。因此,腊月便充满了层层叠叠的人文色彩,毫不夸张地说,腊月是一天一俗。其习俗开启源于老百姓的自觉与自知,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的日子里便约定俗成。

腊月,它的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是以岁时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代的应劭《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后‘蜡’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获取禽兽,以祭祀其祖先也。”

《左传》上也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明古代人对祭祀是相当重视的。其祭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那么,腊月的哪些日子是祭祀的日子?腊月十五拜玉皇大帝,即“祭玉帝,祈平安”;腊月二十三祭灶日,送灶王爷上天。

腊月初四是尾牙祭,“尾牙”源于词语“牙帐”。古时将帅所居住的帐篷,前面要树立大旗,故曰“牙帐”。古人出征时,首先要举行祭旗仪式,寓意着“旗开得胜”。

后来成为商人的祭日,也是闽南地区民间的传统节日——祭拜土地神的日子。其余的便是生活习俗,如腊月初一,民俗蹦爆米花,老百姓称之为“灭灾”。

俗话有“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初三为满族的“族庆”之日,是最年轻的节日,年才正式定为“颁金节”。初五吃五豆,俗称“五豆节”;腊七为驱傩日。俗话说,腊七不驱傩,来年病患多。

腊八喝粥,民间流传吃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有民谣: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腊八腊九冻死老狗;腊九腊十,冻死小人儿。

民谣虽然没有表明民风民俗,而实际上是在寒泠的气候下,老百姓心里却热乎乎的——准备过大年,有民谣为证: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才喝没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就是送灶王爷上天,老百姓请求灶王爷多讲民间的善行善事,以求老天爷的保佑。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除夕闹一宿。这些都是腊月的生活习俗。

这暖融融的生活习俗,有的已从丰沛县老百姓的生活圈子里淡化出去了。而有的还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继续纷呈多彩,给平常的生活增添亮点,增加温度,让老百姓享受生活的快乐。

腊八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原是古先人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后来演变为喝粥的习俗。喝腊八粥是丰沛老百姓最喜欢的生活习俗之一。

在我的印象里,老家的腊八粥也就是稠糊涂,只不过加几粒米,几颗花生豆罢了。

喝粥时,家庭主妇先给庭院里的枣树抹上一点粥,说这样枣树来年会结好多枣子。而现在的粥就丰富多了,什么八宝粥、莲子粥、鸡丝粥……五花大门的粥,总喝不出家乡的稠糊涂粥的那种味道。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也是丰沛老百姓喜欢的习俗。二十三也是祭灶日,“祭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天,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而丰沛的老百姓却打破了这一习俗,女的照样能祭灶。

祭灶日的这一天,早饭与午饭都很简单,因为要打扫卫生。这一天的打扫与别的时间打扫不同,为的是送灶王爷上天,所以屋里屋外都要彻底打扫,尤其是灶台上要打扫的锃亮锃亮的,以表示对灶王爷的尊敬。

晚饭吃饺子,先盛碗饺子供在灶台上,然后点上三根香放在灶王爷面前。灶王爷是个小方脸,生着三绺胡须的人,是用低级的版印在廉价的白纸上的。灶王爷像上面印有农历的年历表,老百姓把它贴在灶窝门旁,而要有点斜度的贴。

祭祀时将灶王爷的像剪下,和着黄表纸一齐烧掉,这时主祭人磕上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成。然后全家人才能各自端起自己碗里的饺子吃,越吃越香,越吃越暖和。饺子吃完后,说话办事都要小心,不要说脏话,更不能骂人;不要摔碟子打碗,要过一个素素净净的年哇。

祭灶日让丰沛的老百姓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把自家的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俗话说:“财,不入污门”。把房间整理得有条有理,几明案亮,才能接纳更多的福气。黄帝“宅经”中说:“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老百姓生活在洁净优雅美丽的环境中,不亦幸福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9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