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本文由作者文化里的美诗好词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秋风辞》(汉)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楚歌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产生的。和《楚辞》所不同的是,它用于歌唱而不是诵读,因此,相较于《楚辞》来说,它的篇幅也较短,因此《乐府诗集》在收录之时将其收入《杂曲歌辞》之中。汉代的楚歌始于汉初。刘邦、项羽皆是楚人,爱楚声,其部下也多如此,因此楚声也被带到了北方。成语“四面楚歌”便是说韩信围困项羽于垓下,命将士唱起楚歌,项羽大惊,以为汉军尽得楚地,便于困窘之时,吟唱其流传后世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也爱楚声,在其途经沛县家乡时,刘邦于畅饮之际,击筑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楚歌也流传后世。西汉皇帝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而且不乏文采,其传世的三首楚歌都是佳作,而其中又以《秋风辞》最为有代表性。据《武帝故事》记载,汉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乃作《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燕南归”。这是一幅和谐温婉的画卷,萧萧的秋风吹动着白云,野草微微泛黄,树木也凋零了落叶,北方的燕子也向南飞去。诗境开阔,但却流淌着细腻的曲调,所描写的画面十分宽广,却又有精致之处,情感在宏大之中透露着婉转。无论是色彩还是形象,都富有动感,不致僵化,与后人佳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有神似之处。“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兰、菊、佳人,不由得想起屈原的《离骚》,这种由事物联想和中心情思,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由物到人的移情的艺术手法和情感思想,不正是屈原所善用的?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寻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想见。作为一代君主,写兰菊佳人,不仅写出了他对高尚情操的崇尚,也写出了想要做一位开明君主、求贤若渴的情怀。因为“佳人”不仅仅是字面上所说的佳人,其背后显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自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之后,佳人成为高洁品质的象征,也成为了贤明君主的象征。沈德潜在读《秋风辞》之后,批出“《离骚》遗响”的四个字来,原因也大概如此吧。“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这样的美景良辰,字句简单,然而却寄托着细腻的情感,荡舟渡河,中流击波,在这流水之中,便会勾起人无限的遐想,是终于解脱的释怀超然,是逝者如斯的时间沧桑,还是流水落花的感时伤怀?“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面对如此美景乐事,往往,就乐极生悲,忧愁之感从中而来,感慨生命的短暂和光阴的流逝。这当然是人之常情,汉武帝在诗歌之中便表达了这种人之常情。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这一描写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君临天下,当藐视一切,俯视天地之间,应慨然得意忘形尔。何来如此幽情哀音?“乐极悲来,乃人情之常也。愁乐事可复而盛年难在。武帝求长生而慕神仙,正为此一段苦处难遣耳。念及此而歌啸中流,顿觉兴尽,然自是绝妙好辞”。原来,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贵荣华终有尽时,人生老之将至,所有一切也会随着死亡不复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为“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而忧伤呢?这首楚歌在情感上可谓达到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度,情感细腻却又不显得低沉或者小气。而这首诗歌在风格之上酷似《九歌》、《九辩》。鲁迅曾说此诗“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可见其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人生无常而时间永恒,无论作为平民还是君主,在生命的轮回之中,总是显得分外渺小而又脆弱,感时伤怀也因此成为了人之常情了。然而如若只是沉湎在这感时伤怀之中,那么终究不会有所收获,莫不如收起感伤,着手眼前,尽可尽之力,做可做之为。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是作者文化里的美诗好词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9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