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后,为免父亲向自己行跪拜礼,想出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这段话概括了封建社会人的际关系及行为准则。父子间有骨肉之亲,要相互爱戴;君臣间有礼仪,要遵守规则。

在古代不论父子间、还是君臣间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身为儿子,每日早起、晚睡前都需给父母请安、在外出时要向父母跪拜辞行。身为臣子,每日早朝需向皇帝跪拜行礼。

“天下之大,莫非王土”,所有的人民都是皇帝的臣子,当然也包括皇帝的父母。

当君臣之礼碰上人伦之礼,究竟谁该让道呢?皇帝身为天子,只需向“天”行礼;但同样也身为人子,岂能让父亲对其下跪行礼?岂不荒唐可笑。当汉太祖刘邦遭遇此等难事,且看他如何巧妙化解,并让后人沿用千年。

慢慢起势的汉高祖——刘邦

刘邦乃一介白身,出生于农户出家,只是长大后担任了本地沛县的一个亭长。后面刘邦为了逐鹿天下,开始称自己的出身为亭长,并非是一介白身。

刘邦年轻时好吃懒做、不事生产、还经常去酒楼欠账喝酒。所谓有借就有还,没有收入的刘邦如何还钱呢?那就是不还钱。

当然不是刘邦自己不还,而是酒店老板发现,只要有刘邦来喝酒的日子里,收入往往会翻番。商人逐利,基于此,每年年底都会撕掉刘邦的白条。

由于经常在酒楼厮混且为人宽厚豁达,再加上后面担任了亭长。刘邦结识了不少至交好友,这些好友后来都在其起义中帮到了刘邦许多。

刘邦此人出身农民,没有文化,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其具有自知之明。对待谋臣的建议从善如流,就这样一步步的发展壮大,最后更是第一个攻破秦朝首都咸阳。

慢慢壮大的刘邦开始有了与项羽一战的资本,最后爆发了“楚汉之争”。在前期楚军势如破竹,但刘邦在萧何、韩信、张良的辅助下渐渐稳住了局势并开始反攻。

最是无情帝王家

在楚汉未起争端之时,刘邦的父亲与妻子还在故居沛县所居住,当时的沛县被西楚所控制。

之后在楚汉对峙之际,项羽为了威胁刘邦投降,还曾将其父放在一个很高的砧板上,并说道:你不投降我就将你父亲煮了!

刘邦岂能如此便轻易将自己打下的大好河山拱手相让,但是却也不能将父亲弃之不顾。

狡猾的刘邦说道:你我结拜为兄弟,我父便是你父,你若真要煮你父,便也分我一杯羹吧!

要不怎么说帝王家最是无情呢?为了江山,宁肯牺牲掉自己的父亲。幸好当时项伯及时劝住了项羽,要不然刘邦便要背负一个“弑父”的名头了,之后也就没有“父子”、“君臣”的尴尬场面了。

汉军渐渐势大,楚军开始节节败退。此时项羽也慌了,与刘邦商议楚汉以鸿沟为界,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当刘邦同意后,项羽不仅遵守诺言退兵,还将其父亲妻子送了回去。

须知这都是刘邦的权宜之计,在接到其父亲和妻子后,刘邦立马出兵偷袭了项羽,楚军大败,最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自刎于乌江河边,刘邦一统天下,成功称帝。

子跪父,臣跪君,看刘邦巧妙化解

刚刚称帝的刘邦,还没有身为天子的觉悟,时隔一段时间便要依照古代父子间的礼节去拜见父亲一遍。身为当事人的父子二人,对此感觉很正常,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可是在旁人看来,天无二日,虽然你是皇帝的父亲吧,也不能让天子拜见你啊。这话慢慢地传到了其父的耳中,再往后当刘邦过来拜见的时候,他就恭恭敬敬地拿一个扫帚在门口迎接,并像其他臣子一样对其跪拜行礼。

刘邦见状乃大惊,这可如何使得呀?让自己的父亲对自己跪拜行礼,这岂不是不合孝道,要折阳寿的。可是天子的权威却也不容亵渎,这可如何是好?

在冥思苦想之后,还终于让刘邦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那就是册封其父为“太上皇”,史称刘太公。这样一来刘太公便不用对自己的皇帝儿子行礼了,皆大欢喜。

后世皇帝在碰到这种难事时,也开始沿用刘邦的做法,称父为“太上皇”。

刘太公就这样成为了我国第一位,未称人君却得到太上皇称谓的人,同时也是第一位在世的太上皇。

除了在最初争夺江山之时,刘邦对其父有些照顾不周,在称帝后对其父的照顾可谓是尽心尽力,任何的要求都会尽自己所能去满足。

刘太公虽然登上了太上皇的宝座,但是其归根结底是一个农民,更喜欢乡间生活,而不是被束缚在幽闭的皇宫里面。

为了让刘太公过上以往的生活,刘邦便在首都又新建了一个跟刘太公的故乡丰邑一模一样的一座城,然后把刘太公的老邻居全都迁了过来,甚至于还包括那些猫猫狗狗。

刘邦在称帝之后,对待太公的所作所为,都足以称得上孝顺无比。可是其在之前争夺江山时,对于太公的“不闻不问”可是让人寒心无比啊。幸亏太公命大,才得以颐养天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