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晚年看似猜忌萧何,实则以苦肉计安排后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里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众所周知,萧何作为汉初三杰之首,被刘邦称为平定天下的第一功臣。西汉建立后,刘邦对萧何委以重任,使他以相国的身份指掌朝政。可以说刘邦对萧何是毫无保留的信任,不但加官进爵,还超标准的封赏封邑,并专门派了一个都尉领五百人的军队作为相国府护卫。从这个规格的待遇来看,萧何可谓是朝中第一人。然而到了晚年,刘邦却出现了多次猜忌萧何的事情,甚至借谣传将萧何打入大牢。很多人认为,这是刘邦猜忌功臣的缘故,是他在处理完韩信、彭越和英布后,继续对萧何等功臣发难。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很肤浅,其实刘邦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我在上一章节讲过,刘邦之所以将萧何列为功劳第一,不是因为他真的功劳第一,而是需要萧何帮助他驾驭汉初的几个权力集团。而到了刘邦晚年,这些权力集团发生了变化,要么被消灭,要被分化瓦解。只有两个集团越发强盛,一个时以萧何为首的沛县集团,另一个是以吕雉为首的山东集团。这两个集团都是刘邦起家的资本,在平定天下和汉初内战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而他们靠着这些功劳成为西汉朝廷中重要的力量,能够左右刘邦的治国决策。可刘邦晚年以后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身后事,尤其是这两个集团会危及到国家根基的问题。刘邦是中国开国皇帝中年龄最大的,又经过多年的征战,身体一向不太好。在消灭了韩信、彭越和英布等诸侯王的势力后,他已经年老体衰,很难长期支撑下去了,于是有必要考虑自己的身后事。帝王的身后事除了皇位的传承以外,还有政权的平稳过渡。由于沛县集团和吕后集团的存在,政治的平稳过渡成为刘邦最为担心的事情。刘邦的理想是建立秦朝那样的大一统王朝,并要将这个朝代延续下去。而两大权力集团的存在则很可能在他去世后开历史倒车,让国家回到分封制的体系下,这是刘邦绝对不会允许的事情。对国家的治理策略上,刘邦和秦始皇有着相同的观念。他们都从春秋战国的混乱中看到了周朝分封制的弊端,想要用中央集权制度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创立的秦制虽然失败了,但是给刘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帮助下建立的汉朝中央集权,便解决了很多秦制中难以调和的矛盾。刘邦规定“非刘氏而不能为诸侯王”,这一策略便是为了斩断分封制复辟的机会。然而汉初的各大权力集团中都有人对分封制抱有很大的希望,尤其是东方六国的诸侯王们,所以刘邦才费尽心机除掉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在沛县集团和吕后集团中,也有很多人梦想着成为一方诸侯王,其中吕后集团最为严重。由于汉初三大名将和各诸侯王的相继被废,两大集团的功臣们才不敢在刘邦面前提这个要求。可是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即位,这些势力很可能会卷土重来,所以刘邦不得不在之前有所准备。因为太子刘盈是吕后的儿子,受吕氏集团影响很大,自己性格又懦弱,刘邦觉得他可能担不起重任。齐王刘肥与沛县集团过从慎密,刘邦又担心他被沛县集团操纵。所以刘邦是打算扶持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当太子,使其不受量的权力集团的影响。可是这个布置遭到沛县集团和吕后集团的一致反对,最终没能实施。而同时沛县集团也露出了分封制的势头,这让刘邦更加的不安。当时刘邦消灭了燕王臧荼,希望派刘氏子弟前往燕国当诸侯王。可是沛县集团居然推荐了卢绾当燕王,而且得到了吕后集团的支持。这让刘邦意识到,沛县集团也不是心甘情愿维护中央集权的,其中也有不少人期待着分封。而卢绾自己身份特殊,刘邦也不好拒绝,只能将卢绾派去当诸侯王。后来代国相陈豨叛变,自立为代王,刘邦御驾亲征,要求卢绾派兵配合夹击。卢绾却在谋士张胜的劝说下阳奉阴违,联合匈奴支援陈豨,要形成“连兵不决”的态势,与逼刘邦就范。这让刘邦感到非常危险,沛县集团也不可信任。因为卢绾是刘邦起兵前与他最亲密的人,两人的关系还在王陵之上。卢家和刘家是世交,卢绾与刘邦同日出生,两人胜似亲兄弟。刘邦起兵后,卢绾也是全力支持,战争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是沛县集团的重要人物。而同时沛县集团的其它人物也不老实,很多都在做刘邦去世后的打算。樊哙是鸿门宴上刘邦的救命恩人,也是刘邦护卫出身的亲信。可樊哙与吕雉的妹妹吕媭结婚后便倒向了吕后集团,成为横跨两个派系的重要人物。而樊哙又在军中执掌兵权,这让刘邦很不放心。由于不能废太子刘盈,刘邦只能在其它方面限制吕后集团,所以能依靠的只有沛县集团。而沛县集团内部又出问题了,刘邦只能先整顿这帮人,为以后限制吕后集团做准备。萧何作为沛县集团的首领,刘邦对他是非常信任的,但是其它的人却不会如此毫无保留的信任。刘邦摆出猜忌萧何的姿态,并不是要真的拿下萧何,而是以此来试探沛县集团中其它人的反应。他可以通过这个反应来确定这些人的种程度和站队,以确保自己有一帮可以依托信赖的托孤之臣。而萧何作为第一功臣和沛县集团首领,担任这个角色,是最好试探的标杆。刘邦借长安谣言将萧何打入天牢,以试探沛县集团和吕后集团的反应,从中是筛选可以托付的大臣。这个过程中萧何免不了受一番苦,毕竟这是苦肉计,但也让刘邦对沛县集团比较放心。于是刘邦在临终前安排了相国人选和出任顺序,分别是萧何、曹参、王陵、周勃和陈平。这几人之中除了陈平都是沛县集团的核心,也是终于刘邦的大臣。其中前三位是刘邦最为信赖的,即便以吕后的地位也动摇不了他们。陈平和周勃文武搭配,足以与吕后集团周旋,防范吕后临朝称制后对刘氏诸侯王下手。经过这一番周密的布置,吕后的权力被严重限制,后来临朝称制也无法破坏刘氏诸侯王的体系。而吕雉本身年龄也很大了,临朝称制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吕雉一死,吕氏集团必然瓦解,刘氏诸侯王自然会推举新的皇帝。历史证明刘邦的布置在限制吕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消灭吕氏集团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刘邦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在中国历朝历代皇帝中是独一无二的,显示出了他强悍的驾驭朝政的能力。就凭这一点,刘邦的个人评价就不会在李世民之下,相比而言朱元璋比他就差远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