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创业大神刘邦的宝贵经验

刘邦的出身不是平民,但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算是没落贵族。刘邦早年信陵君魏无忌的德行。后来有能力西行至魏国各地时,与曾是信陵君魏无忌门客的张耳一同游历各地,这期间对刘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旧战国贵族的修养和知识体系的仰慕,而刘邦的这些特性对于他在起兵后招揽张良、张耳,重用萧何管理天下户籍等等体现的淋漓尽致。

刘邦也开启了“平民皇帝”的先河,进一步发展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论,当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业大神”,我们细细观察发现,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创业大神”或多或少都有“刘邦”的影子。

秦二世元年(壬辰 公元前年)

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

九月,沛人刘邦起兵于沛;下相人项梁、项羽起兵于吴;狄人田儋起兵于齐。

《资治通鉴》从这开始叙鉴刘邦。天下大乱开始,刘邦赶上了顺风车,顺风车永远是“成功”的起点。这段时期诸王起兵反秦的范围还仅仅局限在楚地、齐地结合部这一区域,并未蔓延到整个秦帝国,但是“气势”已成,有了逐渐蔓延的趋势。刘邦所在的沛县也正好距离大泽乡不远,是“反秦势力”的中心区域之一。

本身这块区域原属于楚国、齐国和魏国的交界地带,百姓对于“国家”的概念没有那么强,秦国一统天下的时间太短了,百姓更不会心向秦国,又距离秦帝国的权力中心(咸阳)太远,秦帝国的军队短时间是不可能反应过来的。这就给了刘邦这等人极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秦始皇帝从灭亡六国统一天下后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忽视了“天下疲敝”这个问题,六国征战两百多年,秦灭六国又是通过残酷的战争实现的,天下百姓贫苦不堪。而秦始皇帝治国方略却是“劳役天下”,这就导致土地无法耕种,百姓无法休养生息,为“天下大乱”创造了先决条件。刘邦借鉴于此,在统一天下后的治国方略就是尊崇“黄老之学”(在战国、秦汉之际,黄老之学已经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潮流,其思想本质就是解放民力,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与民修养生息,为政权更替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刘邦,字季,为人隆准、龙颜,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初为泗上亭长,单父人吕公,好相人,见季状貌,奇之,以女妻之。

刘邦,字季,为人大高鼻梁、眉骨突起如龙额,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对人友爱,喜欢施舍财物给人,心胸开阔豁达。总是有远大的志向,不安于从事平民百姓的日常耕作。起初,刘邦担任泗水亭长,单父县人吕公,喜欢给人相面,看见刘邦的形状容貌,认为很不寻常,便将女儿嫁给了他。

《资治通鉴》在这里采用的称呼与陈胜吴广、项梁无异,并未像《汉纪一》开始的那样“沛公”、“高祖”称来称呼,这就是寓示“身份称号”的重要性,之后刘邦押送役徒,私自释放役徒也是以“亭长”的身份来干的。

“干大事的人”自然是相貌奇特,不同于常人了,远大志向更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贵人帮助也是必不可少,像吕公这样的直接“送女儿”的也是下了血本的。

吕公家族是地方豪族,在战国至秦末时期,社会的基层统治单位就是地方豪族,他们几乎控制了当地的经济和人口,有了地方豪族的支持就有了钱粮和兵员,所以刘邦自从起兵反秦以来从未在粮草和兵源上发过愁。吕公家族就是一个“模范”,让各地的的地方豪族看到刘邦是代表着他们的利益。

刘季被酒,夜径泽中,有大蛇当径,季拔剑斩蛇。有老妪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赤帝子杀之!”因忽不见。刘季亡匿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数有奇怪;沛中子弟闻之,多欲附者。

刘邦喝醉了,夜间从小道走进湖沼地,遇到一条大蛇挡在道上,他随即拔剑斩杀了大蛇。一位老妇夫哭着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啊,化为蛇,挡在小道上,而今却被赤帝的儿子杀了!”说罢就忽然不见了踪影。刘邦随后逃亡、隐藏在芒、砀的山泽中,这山泽间于是常常出现怪异现象。沛县中的年轻人闻讯后,大都想要去归附他。

秦国主少昊之神,祭祀白帝,白帝代表着秦朝,赤帝之子就是指刘邦了,明示汉朝要替代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帝王”或者“圣人”之类的人出现绝对是伴随着“怪异事件”的,还都是明明确确的记载在官方正史上的。这都是在封建社会“天子君权”的一个表现方式。在封建社会大多数百姓的文化水平和素质都不高,很难靠一套“科学逻辑”来教化百姓,大多数人会将解释不通的“事务”归类于“上天的意识”。

楚王景驹在留,沛公往从之。张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欲往从景驹,道遇沛公,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不去。

楚王景驹驻居留地,刘邦前往归附。张良也聚集青年一百余人,打算去投奔景驹,途中遇到刘邦,就归属了他,刘邦授给张良掌厩将之职。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刘邦很赏识他,常常采用他的计策。张良向其他人讲述《太公兵法》,那些人都不能领悟。张良因此说道:“沛公大概是天赐之人吧!”于是便留下来不再他往。

张良是韩国贵族,其父、祖上是五代韩相,出身官宦,眼界和胸襟自然是比较高得,还在九年前就刺杀过秦始皇帝,也是“通天”之人。《太公兵法》毕竟是”专业“书籍,刘邦“真懂”还是“假懂”就不得而知了。刘邦早年做过信陵君魏无忌门客张耳的门客还是接受过一些”熏陶“的,既是刘邦真的不懂张良,但还是非常尊重和喜好张良这等人的。

刘邦遇到张良对两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一开始是两者各取所需,张良希望能复辟韩国,刘邦是希望能获得更多的“盟友”。

初,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之杀项梁,奋势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慓悍猾贼,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无侵暴,宜可下。项羽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怀王乃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以伐秦。

当初,楚怀王与各路将领约定:“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在关中称王。”这时候,秦军还很强大,经常乘胜追击逃敌,故楚将中没有一个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唯独项羽怨恨秦军杀了项梁,激愤不已,愿同刘邦一起西进入关。楚怀王手下的老将们都说:“项羽这个人,迅捷勇猛、狡诈凶残,曾经在攻破襄城时,将城中军民一个不留地统统活埋了。凡是他经过之处,无不遭到残杀毁灭。况且楚军几次进攻,在前的陈胜、项梁都失败了,因此不如改派敦厚老成的长者,以仁义为号召,率军向西进发,对秦国的父老兄弟们讲明道理。而秦国父老兄弟为他们君主的暴政所苦累已经很久了,如若现在真能有位宽厚的长者前往,不施侵夺暴虐,关中应当是可以攻下的了。项羽不可派遣,只有刘邦向来宽宏大量,有长者气度,可以派遣。”楚怀王于是没有答应项羽的请求,而派刘邦西进夺取土地,收容陈胜、项梁的散兵游勇,以攻击秦军。

“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在关中称王”就是楚怀王给了天下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也是给刘邦一个“新台阶“。攻入关中就是要灭秦,这在当时难度还是挺高的,毕竟反秦诸侯已经被秦军灭了好几拨了。

楚怀王派遣刘邦西进攻取关中是刘邦重要的人生转折点。文中提到了刘邦很重要的一个属性“长者、素宽大长者”,意思是年纪大思想成熟,宽厚有威望的人,反观项羽是慓悍猾贼,暴虐残忍,喜好屠城,很没有安全感。换做谁也会选择投资刘邦。

如果对照“创业”来分析的话,到了这个阶段刘邦就算是创业成功了,他也具备了争夺天下的条件。刘邦也开启了“平民皇帝”的先河,进一步发展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论。

很多人讲刘邦是个“流氓、小混混”纯属瞎扯淡,刘邦本质上是“精益知识分子”,算不上是个官僚贵族,但至少是个“社会精英”吧。刘邦与吕家的联姻就代表着获得了豪强、地主(吕家、萧何、秦地三老等)的认可,有了这批人的支持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钱粮、兵员,自己的大本营也会更加安全,当然,刘邦得保证这批人得利益和安全,所以刘邦极少屠城或者改变本地的社会结构(清洗旧官员和地主豪强)。

张良的一句“天授之”代表着社会上层对刘邦的认可和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了上层(张良、楚怀王、楚国老将等)的支持刘邦就有了名号、智库和政治资源,就会得到更多诸侯王的支持,就有了“联盟”的基础。

那怕一个“创业者”再愚钝,他的对手再“超神”,也扛不住创业者源源不断的“暴兵、爆资源,一直有众人捧吧。所以吧,我们要想创业成功就是要获得不断的社会基层层面和上层层面的“支持、支持再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