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时期有个“丘嫂颉羹”的典故,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西汉开国君主刘邦。说起这个典故那还真是一段很长的历史,不过要知道这个典故背后的故事还得先从典故名称上来理解。
所谓的“丘嫂”,在古代中就是“大嫂”的意思,颉羹就是“没有羹,到了刮锅底的地步”。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大嫂刮了锅底,没有饭吃了。那么这样的典故为何会与刘邦联系在一起呢?
那都是刘邦成名之前的事情了,那位“刮了锅底”的大嫂就是刘邦亲大哥的妻子,刘邦因为颉羹的事情恼恨了她一辈子,但碍于身份又不得不尊敬她,真可谓是刘邦心中难言的痛处。
地痞刘邦话说在秦朝末年的时候,整个民间被秦二世搞得乌烟瘴气,各种苛捐杂税让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这种时候还能吃饱饭已经是万幸了。
刘邦出身在沛县的一户农家,曾出任亭长一职,但他在日常生活中却一直是游手好闲的。
刘邦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他的大哥刘仲很早的时候就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一对。本来这样的家境刘邦应该对大哥一家多加照顾才对,但他却从来没这么想并且还整天到大嫂家里去蹭吃蹭喝。
原本大嫂跟儿子刘信生活已经很艰难,那个局势下的他们更是难以饱腹。可刘邦不仅自己过来白吃,还带上许多狐朋狗友,他毕竟是道上混得讲究兄弟义气,但这却苦了大嫂一家人。
至于刘邦为何总去大嫂家蹭饭呢,那是大哥死后家中二哥刘仲成为顶梁柱。二哥勤奋刻苦,对老父亲的照顾也尽心尽力,因此老父亲对二哥非常的看重,反而对无所事事的刘邦恨铁不成钢。
最后导致刘邦特别的记恨二哥,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僵,最后刘邦索性跑到大嫂家去蹭饭。
一次两次大嫂不说什么,可刘邦来惯了这里后就几乎天天来,还带一帮人在这里胡吃海喝,即使是再有钱也被他们吃垮,况且大嫂家本来就拮据。
长此以往后大嫂对刘邦就特别的怨恨,不得不说刘备情商太低,一点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
后来大嫂每到饭点的时候,她看着刘邦进门,就开始拿铲子故意将锅底过得很响,并告诉刘邦饭已经吃过了,没有饭了。
刘邦不疑有他,只觉得是自己来晚了,后来三番两次都这样后他才开始怀疑。一次他等朋友们走后,故意绕回去掀开锅一看发现里面还有满满的粥,此时的他非常生气,觉得大嫂故意刁难他。
从此后他再也没去大嫂家蹭饭,但却将这件被轻视的事情埋藏在心中,直到他称帝的那一天才找到机会报仇。
封侯轶事丘嫂颉羹的事情发生后不久,刘邦就走上了从军的道路。后来在军中他一路建功立业,机缘巧合下又娶了吕雉为妻,并且获得吕家财力的支持,使得他得以扩充自己的军队。
刘邦兄弟当中,他唯独与自己的四弟刘交最为要好,因此他从军的时候也带上他。他大哥的儿子刘信长大后也跟着刘邦去行军打仗了,后来他还被拜为中郎将,曾与韩王信交战。
刘邦成功击败项羽拿下大半个中国建立了西汉王朝,于开国皇帝而言建国之初最重要的便是嘉奖有功之臣,铲除敌人的残余势力。
刘邦自然不吝啬对开国将领的册封,就连他二哥刘仲都被封为候,还有刘交及他堂兄的一干人等都被封侯拜官,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就在这关键时刻,他却故意漏掉一个人,那就是侄子刘信。
二哥刘仲以前与刘邦不和,且刘邦征战在外的时候他一直在家奉养老夫妻,基本没有参与建国事业。这样的他都封侯,刘信作为有功之人却没能得到册封。
其实并不是刘邦忘了,而是他心中对当年“丘嫂颉羹”的事情还耿耿于怀。太上皇刘煓还善意提醒他不要忘了大哥一家的恩惠。
刘邦则说:“我没有忘记,我是故意的,因为大嫂当年轻视我,人品太差了,我不想封他们”。这说法就太小家子气了,都位列九五至尊了还那么记仇。
因此太上皇不干了,说:“你大哥死得早,你大嫂抚养刘信这么多年不容易,你必须表个态,不要让人觉得你处事不公”。
后来在老父亲的一番逼迫下,刘邦只能封了侄子一个候位,但他却在候位的称呼上动了点心思。
被人嘲笑的爵位自古以来皇帝给亲戚或者功臣封侯都会以封地的名字来命名,但是当他给侄子刘信封号的时候却耍点小心机,他没给用封邑的地名,而是自作主张给他起了给个“羹颉侯”的名称。
这个名称极具戏谑和嘲讽性,是刘邦对大嫂当年那件事的一种报复。随后这个被人嘲笑的称号一直伴随了刘信十三年之久,之后他因为获罪被降为关内侯。
再看刘邦和大嫂的关系处得也是非常僵,虽然他记恨了大嫂一辈子但却不能表现出来,最后只能忍气吞声得将她封为阴安候,大嫂也成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列候。
刘信挺可怜的,那件事发生的时候他还是个孩子,没想到却受到父辈亲人之间恩怨的连累,被人贻笑了上千年。
而且刘邦给他的封地也不是什么好地方,那里是今安徽省龙舒县和舒城县。当时封地干旱严重,很多植物都无法成活,难民和饥民无数。
刘信到了那个地方后首先就将兴修水利提上日程,他在七门山下开设七门堰,将杭埠河的水引流到田地里灌溉,惠泽八百公顷的田产。这项重要的举措使得龙舒和舒城两地的农田得以正常运转。
刘信兴修的这个水利也成为了古代安徽地区非常重要的工程。到了明朝宣德年间,舒城县令刘显又在此基础上扩建,将灌溉范围扩大到了公顷,与后世而言是一项难以抹灭的功绩。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于人性的解读是不分历史和时空的。草莽出身的刘邦因为“小心眼”给了侄子这样一个称号,但刘信的所作所为和历史功绩却让人无法再以“嘲讽”的语气去看待他的封号。
别人嘲笑你时,你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他人的嘲笑,又以怎样的作为去淹没他们的嘲笑,刘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在回过头来看大嫂的行为又有何错之有呢?于理所应当你要对我好的那种人势必要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