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好点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通过探寻诗歌的创作与诗人背景的关系,来寻求慈恩寺数量众多的同题共赋现象存在的意义。通过考辨可知,应制诗这一类诗歌的独特性与诗人身份存在较大联系。
诗人身份与素养之高,体现了应制诗高贵和不可亵渎的性质,这一性质又影响着诗人的创作手法和心态。慈恩寺应制诗统一的诗题,相似的意象,共同的颂扬对象,整齐划一的诗歌形式,映衬着皇室的庄重浩荡,体现了初唐应制诗作为正统文学不可撼动的地位。
而学士与非学士共存的现象则体现出应制诗严苛要求的逐渐放松,也说明了初唐应制诗发展到景龙年间,正统文学的接纳性得以提高。
应制诗的题材特征分析一情景交融——佛门景观与山河壮阔结合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美学导向。至盛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才逐渐灵活应用于诗歌中。初唐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将生命体验与美的兴象、诗情画意结合的佳作。这一类诗歌皆以个人情怀融入诗歌情感中。
应制诗同样使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但多是以佛门之景交融于颂帝王庄重之情,或以登高远眺之景交融于山河华美之情这两种方式进行表达。
禅院内已陈列好萸菊寿酒恭迎帝王前来祭拜。行礼祭拜后君臣登祥瑞雁塔一览山河,越往上攀爬观望长安城的视野更开阔,此时古乐奏起,与梵乐相得益彰。诗人乘风和大鹏、云霄作伴,聆听清妙的交响回响在高空。
这首诗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对禅院布局以及登塔景象进行描述,在对重阳佳节宏大排场和雁塔高处景象的描述后,诗歌最后用“天歌”和“梵乐”这样的清妙之乐进行调和,将帝王之霸与山河之阔融入到清净圣洁的古乐中。远看山川之时耳边回荡清妙音乐,给人以壮阔澎湃之感。
中宗幸临佛地,在重阳佳节与群臣登高远眺,吟诗颂歌。仰望犹如慈悲的佛心飘浮的云朵,俯瞰照映龙王宫殿澄净的池水。塔角上的清脆风铃随风摇响,塔顶的槃盖映射光辉,天地纹色与帝王瑞气相互吸取。诗人通过俯仰视角以及由远及近的移步换景手法对雁塔进行描写,将景物赋予灵性,从而体现景与佛理的交融。
佛教圣地的纯净清净对比满园馨香突显出佛地的素雅。雨后尘土逐渐落定,秋风吹起,一池澄静池水幽静而微凉。受秋雨秋风洗礼后的尘心得到安定,馨香与尘土这些世俗之物经佛地洗礼变得素雅与安定。
诗人以物的变化表达心态的转变,从而表达出对佛地虔诚的崇敬。诗歌将可观可感之物赋予内心情感,景物与佛理的交融,使得这首应制诗减少了僵硬滞板的不足。
二娱乐娱情的导向
《九月九日登慈恩寺塔浮图应制》的28首同题共赋应制诗,因诗歌创作的背景为祭祀盛典,故与同期所作的游乐玩赏应制诗存在本质的不同。这28首诗歌中包含的娱乐游赏因素并不多,因此本文将“娱乐”与“严肃”作一对比。
唐太宗时期,文学的作用在于教化与服务政治,于是属于皇室御用诗歌题材的应制诗提倡雅音、汰除浮靡,形成了“劝百讽一”的严肃诗风,箴规之风盛行。武则天时期,武后久视()五月十九日夏日游石淙山的群臣奉和诗,以介绍出行、景观描写和陪行感受三个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上严格按照“三部式”进行创作。
诗人的应制诗逐渐成为宫廷游玩的竞技游戏,而不再是严肃死板的统一要求。景龙二年()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的应制诗,因其活动关乎皇室祭拜,其去严肃性诗风迹象并不明显。
专注体悟佛理禅道高深澄静的诗句。这些为数不多的诗句区别于一味谄媚奉承的诗风,使得整首应制诗朝着拥有微妙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虽结尾不离对天子朝堂的称赞,但在可操控的领域中,诗人借着“娱乐化”这股东风,开始不断丰富诗歌的个性化。
皇室的浩荡恢弘与慈恩寺的挺拔雄伟相互对称,皇家精致的建筑与慈恩寺精细的器皿相互映衬。因此,能与皇室对接的慈恩寺,在唐长安众多佛寺中脱颖而出,这也就解释了慈恩寺成为唐朝重要节日的举办场所,成为文人竞相拜访的佛教圣地的原因。另外,应制诗中所提取出的工对用词,更是窥探初唐文化繁盛的窗口。
其诗歌的遣词所突显的繁荣优渥特点,不仅展现了初唐日益强盛的国势,更成为了“盛唐气象”的先导。
应制诗主题的特征分析一盛世情怀的继承
不论是贞观前后的箴规政教,还是武周时期的谄媚颂扬,诗歌的内容一直保留着传颂盛世安康或称赞帝王英才的部分。中宗景龙二年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因重阳节这一节日的庄重性以及寺院本身作为皇家大院的政治身份,群臣审时度势地保存歌功颂德部分,使得诗歌在整体上展现出唐朝盛世安康的气派,在用词方面体现盛世之气象。
本文将表现盛世气象的用词分为,以飞动之势体现盛世的生机勃发;以先王譬喻帝王,体现帝王之雄威;三以情景浑然一体,整体上体现佛景与帝业的相互融合。
体现景物的生气之态,或形容建筑的至高凌空,以此展现中宗时期国家安康,盛世安乐的景象。如李峤,以凌绝顶之势屹立长安,慈恩寺大雁塔属皇家建筑,帝王于重阳节之际幸临雁塔,使慈恩寺地位更显尊贵。
一个“起”和“来”给人以万物向心而趋之势;萧至忠“登高凌宝塔,极目遍王城。神卫空中绕,仙歌云外清。”以“凌”字表达诗人登上雁塔后“会当凌绝顶”的感慨之情,以“遍”字展现家国山河“一览众山小”的远眺景象。诗人用“凌”、“遍”二字,通过自上而下视角展示了山河景象,读来令人随之飞动;张锡“菊彩扬尧日,萸香绕舜风。
用“扬”、绕”二字,赋予金黄菊和清香萸灵动,用菊花的金黄映衬太平盛世,用重阳独有的庄重淡雅的萸香萦绕帝王之能。李迥秀“御酒调甘露,天花拂彩旒。”重阳佳节君王幸临慈恩寺所用的御酒,与佛寺酝酿的甘露相调和,极乐净土的仙花之香拂动出豫的彩旌。
二以先王作喻展帝王之雄威
此天子历来以《南风》为古乐,于佳节庆典鸣奏,彰显治国温柔之风,赏有德之臣。群臣以《南风》典故入诗,既感恩天子馈赠之情,又歌颂天子的治国有道。此外还有借先王名作以喻帝王之才,如薛稷“大风”指汉高祖刘邦途经沛县所作的《大风歌》。薛诗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充满着王霸之气。
“天词”指中宗创作于慈恩寺的诗歌。薛稷将中宗之诗和刘邦的《大风歌》作对比,用“掩”字突显出了中宗的才华高于先祖之上,从而赞颂君王之能。
樊忱的“秋风词”指的是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昭明文选》卷四十五《汉武帝秋风辞》载:“汉武帝幸河东,济汾河,作《秋风辞》,其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泛楼船兮济汾河。’”樊忱用前代帝王佳作比喻中宗之诗,认为中宗之才能与先王才能并驾齐驱,以此表达对君主的称颂。另外,还有用典籍意象以表天子恩泽与群臣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