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流至年1月。因疫情被隔离的日子值得我记忆!——题记
明明知道去澳门一趟回来就要被隔离,可是因为工作需要,还必须得出去。
澳门,以前我是去过的。当然是在澳门回归祖国之后去的。女儿说,爸爸去澳门时我们还上小学四年级呢。记得爸爸回来时还给我们带来手表。我说,是的呀,说着说着十几年过去了,时间过得真快。
澳门城市大学刘骏校长接受捐赠
澳门的学习交流应该说是不虚此行的。学习了解了澳门大中小学课程改革进程和教育教学管理情况,感到了我们内地学校的差距;和早她回归的姊妹城市相比,澳门的爱国爱澳教育成绩尤为突出。这也是我对澳门再次增加好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啦,澳门的美景、美食、购物也是很吸引人的。
澳门再好也是他乡。一周后,我们返航回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走完包括健康申报、体温测试、核酸检测、入境安检等入关程序后,一行人相互道别,打道回府。他们各回各家,我则在徐州高铁站等安排的接站车直接进入县防疫隔离点。
冬日夜的天空,空旷而遥远。寒风中等待着来接的防疫专用车,呼吸着家乡清新的空气,城市的冬夜寂静清冷,反而会让人头脑更清醒了。
隔离点窗外风景
集中隔离点在大屯煤电公司,宝鼎西北角龙城国际大酒店专门负责海外归来人员的隔离。具体隔离事项由县疫情防控中心统一组织安排。防疫隔离,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到过,在文章中了解过。今天,就要被集中隔离的我能否迅速适应隔离的生活呢?我心里不禁暗暗问自己。
一番折腾,晚上10:00左右到达了隔离点。我下了车,走进大厅,看到两位防疫人员在大厅等着。在她们仔细地询问、热情地安抚、耐心地指导下,我填写了《实施医学观察告知书》。然后她们简明扼要地跟我介绍了集中留置观察期间的注意事项。查看行程码、登记电话等其他一些必备手续流程走完后,她们把我送到楼梯口。此时此刻,虽然看不清隔离面具遮挡住的面容,她们暖心的话语、细心的行动、规范的操作,却能让人感受到热情的服务和一颗火热的心。这是疫情以来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身穿防护服的白衣天使,我不由地对她们肃然起敬了几分!
隔离点宾馆走廊送饭人员
我被分配到4楼的房间。窗户向阳。房间里没有暖气,进房间时空调是开着的,因而没有感到冬日的阴冷。隔离人员一人一个房间,一般宾馆样的标准间:一张两米宽的单人床、卫生间、电脑桌等。由于防疫卫生等方面的原因,被褥、洗漱等生活用品需要自带。在我返回沛县前,单位就知道我要被隔离,就提前准备了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和防疫物品,没有让我入住时感到措手不及。有组织的关怀真好。铺好被褥,洗漱完毕,上床睡觉。一夜无语到天亮。
第二天的早上大约七点多,睡梦中的我好像听到了敲门声。哪位?是谁?没有人回答。开门后,看到一个塑料袋装着的一次性餐盒放在门口塑料凳子上。知道这是早餐时间到了。没有看到左边走道里有人,再往右边看去,我看到了走道的尽头一个穿着防护服的人的背影,一个女人的背影。我赶紧说了声,谢谢。那人回了头,摆摆手走了。从那次后,我知道了:定点送饭,定点敲门。以后再听到敲门声,不会想到是有人串房间聊天之类的了,要么是提醒吃饭,要么是提醒核酸检测,很少再有第三种要么。
隔离点其中一天的午餐
50元一天的饭菜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早餐:一荤一素的包子、一个窝窝头或千层饼,一根香蕉,一个鸡蛋、一点咸菜,一碗稀饭;午饭:一荤一素的菜,两个馒头、一碗稀饭;晚饭:一荤一素,一碗稀饭,两个馒头。饭菜的花色品种不少,看样子配餐公司也是花了不少心思。当有人提出菜太辣时,第二天就会有所改进;当有人提出想吃米饭时,第二天就有可能会吃上热腾腾的米饭。这应感谢隔离点工作人员的及时反馈和沟通。因为他们在新建的“龙城国际隔离点群”里认真倾听被隔离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把合理化的意见建议及时向上级反映,因而问题才能得到及时解决。
隔离的日子里,有风也有雨,有雨也有晴。隔离的房间不大,从门口到窗台十步,从窗台到门口也是十步。除了吃喝拉撒睡,读书、看手机、看电视外,每天的锻炼就是这样来来回回地走动,间或还要做几回俯卧撑。
向阳的窗外,有早上悦耳的鸟儿叫声和晚上呕哑嘲哳的车鸣声;窗台上有一盆叫不出名的花儿好像每天都在努力地开放着;楼前的小广场,稀稀疏疏地几棵树中间停着汽车、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等各色车辆;不远处是公司有名的打卡地:宝鼎花坛。虽时至冬日,花坛草坪上青草仍绿得逼人的眼。全国多地疫情频发,可这里的马路上仍可见川流不息的车辆和来来往往的人群。
白天,你可以远眺窗外的绿树与蓝天,白云和飞鸟;夜晚,你可以遥望天穹苍龙、日月星辰。你也可以站立窗前,作沉思状,作锻炼状,作劳动状。当然,也可以手机和朋友聊聊天,还可以读读书,写写文章。总之,在这个房间里,人还是自由的。
隔离14天,阅读5本书
说到读书写文章,有必要多说两句吧。
朋友送来五本书:莫言的《你的行为使我们恐惧》《梦境与杂种》;范小青的《城市之光/香火》《老岸》《我的名字叫王村》。在这里,我读完了四本书,离开隔离点的前一天还有一本《老岸》没有读完。由于这两本文集不是莫言的代表作,故而没有感受到“语言的魔术师”的天马行空魔幻般的语言,这两本文集和隔离前读过的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在结构、语言方面也有不少的差距。但读完并不遗憾。范小青的文章以前很少读,只是知道她曾是上一届江苏省作协主席(现在的主席是毕飞宇)。不读不知道,读了真的吓了一跳。原来,范主席的水平真是不一般,应该远超那个疫情期间写日记的湖北省作协女主席。今后真得好好阅读阅读范小青。有感而发,一共写了四篇文章:《品味澳门》《都是疫情惹的祸》《硬核防疫,亦或不能硬来》,还有这篇《隔离记》。说真的,能静下心来读书、写作真是一种幸福。不敢说感谢这次集中隔离,要说感谢,我真的要衷心感谢一些关心我的新朋友、老朋友。
入住伊始,不少老朋友打电话、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