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我们印象中就是个好吃懒做,放荡不羁的登徒浪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成了万人敬仰的君主。登基后,曾经那个看不起他的嫂子又怎么样了?刘邦家里并不是十分富裕,家里有两个哥哥。大哥是刘伯,二哥是刘仲,还有一个小弟刘交。刘邦非常调皮捣蛋,小时候就凸现出来。天性懒惰,好玩。好不容易送到学校去,他偏偏和学校里的老师“斗法”,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坐在最后一排养老区的孩子。但是他为人又十分能忍让,有好东西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不少孩子都特别推崇他,把他当做大哥。稍微长大后,刘邦又学会了喝酒,好色。家里的地啥都不种,偏偏每天和自己所谓的兄弟们一起去游玩,喝酒。他为人慷慨大方,经常不计算蝇头小利。可是,家里又不是开矿的,没钱喝酒怎么办?可以赊账啊。而且老板还特别愿意赊账给他,为啥?因为每次刘邦一去酒楼,老板生意一定火爆。他带来的朋友都比较多,而且外地人看到酒店里人多,也会选择这家酒店。他常去的酒店有两家,一个是王家的,一个是武家的。每次老板看到刘邦来特别开心,自然吃完喝完记账也是常有的事。每到年底,老板总是当着刘邦面把欠据撕掉,刘邦可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始,刘太公认为刘邦还小,不懂事。后来才发现,刘邦越发放肆。开始在家丰邑里游玩,后来跑到了整个沛县。几乎所有行业三教九流之辈都和刘邦有关系,比如卖狗肉的樊哙。这么不务正业,家里人其他人可不愿意这样陪着刘邦过下去。大嫂立马提出分家,刘太公没办法,这一分家自己可就真的没钱去供应刘邦挥霍了。后来分了家,刘太公突然变得严厉,动不动就大骂刘邦没有出息,不劳动。另一边,大嫂家日子过得比以前轻松多了。明明分了家,刘邦却还带着自己自己狐朋狗友去蹭饭。之前大哥在,大嫂也不好意思发怒。过几年大哥去世后,刘邦又带着朋友去蹭吃蹭喝。大嫂脸色明显变了,走到灶房里拿起铲子猛刮锅底,把锅刮的呲呲响,意思是今天没有饭菜了。这种做法相当于是逐客令,不好意思明说,用敲锅底来表达。朋友们感叹来晚了,相继走了。朋友们走完后,刘邦去厨房里一看,还剩那么多饭。他十分生气,觉得嫂子太过小气。嫂子哪?不仅不感到羞愧,反而不断嘲讽刘邦。甚至扬言:“给畜牲吃也不给你吃。”然后把刘邦赶了出去。刘邦从此记住大嫂的这份“恩情”。等到君临天下,坐上了天子殿堂时。大封功臣,封自己已经死去的大哥为“武哀侯”,自己二哥刘仲为代王,堂兄刘贾为荆王。大嫂的儿子刘信迟迟不封。这刘信人家不仅在征战中也是有功劳的,参加过数次平定叛乱。而且在征伐韩王信的时候,凭借着战功当上了中书郎。这完全不靠和高祖的关系,就当上官的。可是,就因为大嫂的原因,兄弟们都被封皇亲国戚,称“王”了,自己还是小小的中郎将。这里可见,刘邦对大嫂真是记仇。刘邦的老父亲刘太公看不下去了,多次去劝说刘邦给自己孙子刘信也封王。刘邦生气的说道:“我怎么会忘记给他封王,只不过当初大嫂做的实在过分,我至今想起来仍然气愤。”后来,刘太公也不劝说了。直到高祖八年时,刘邦公布的第七批封侯名单中才出现了刘信。封刘信为“羹颉”侯,意思就是拿铲子刮锅底。终于,嫂子一家享受荣华富贵。可见,刘邦对嫂子的曾经干过的事真念念不忘。其实,关于这些楚汉争霸背后许多细枝末节的故事。如果以刘邦为主线,我们可以看的清清楚楚,透透彻彻。因此我推荐大家读一本《刘邦传》,这本书从全方位,多角度让我们去了解刘邦,了解那个时代背后经典人物故事,我们也可以从每个人物身上学到很多智慧。对于今天来讲,同样适用。里边的思维仍然不过时,就拿职场来说,我们可以学会如何拉拢人心。如何去获得更多的人脉资源,刘邦自己不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吗?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最后成为一代君王,他身上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同样的,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与此类似的还有《铁血权臣:曹操全传》,这本书根据正史所编辑,利用多方史料像《三国志》进行援引,把曹操跌宕起伏的一生和相关智慧写的淋漓尽致。这本书可以当做史书来读,方便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同样也可以当做国学启蒙书籍,送给孩子做礼物,提升孩子卓越的眼光和非凡的智慧。毕竟读史明智嘛!现在在职场上,生活上,这本书都可以提升我们自身对事物的见识。还有《双面诡臣和珅传》,这本书也是以人物传记形式呈现,深入浅出地描绘出这些人背后的智慧。我们可以通过对比阅读,归纳总结出这些大人物身上的优点给我们提供指导。同时他们身上的缺点,犯的错误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在信息化的今天,头脑才最重要,思想才是根本。别人成功的道路我们复制不了,但我们可以从别人成功道路中吸取精华,走自己成功的道路。书籍无疑是重要载体!三本平均一份外卖钱,收获却受益匪浅!3册正版曹操全传和珅传刘邦传铁血权臣精选¥8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