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涌现出许多位皇帝。受不同执政风格的影响,每位皇帝为后世留下的印象各不相同。提到中国古代皇帝中的诗人,或许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李煜。
南唐后主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被称为千古词帝。但除了李煜之外,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也都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吟诗作对自然不在话下,但凡是总有例外,汉高祖刘邦就是其中之一。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草根”皇帝,也曾经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他从社会最底层,历经千辛万苦,一路征伐爬上了时代的最高点,建立大一统的西汉帝国。后世常以“汉唐盛世”评价,足见刘邦的历史功勋。
刘邦的一辈子很平淡,前40多年时间过得浑浑噩噩,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值得书写的故事,刘邦的一辈子也很精彩,他只用了7年的时间消灭各路诸侯,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创造了一个历史奇迹。
刘邦虽然是文盲但他也不忘学习,他知道自己当了皇帝之后,若是目不识丁,那天下如何治理,所以跟着老师努力学习,学了几年之后精通诗词歌赋,他也会吟诗作对了,于是《大风歌》便横空出世。
《大风歌》
〔两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年的秋天,即汉高祖刘邦即位后第十一年,淮南王黥布发动叛乱,刘邦亲自率兵前往讨伐,当年冬天叛乱基本平定。刘邦于返回长安途中,路过故乡沛县,和家乡父老开怀畅饮,并挑选一百二十名儿童,亲自教他们唱这首歌,唱得慷慨悲壮,还以舞蹈加以配合,并流下了眼泪,显得十分激动。这段历史事实,在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中有完整的记载。
为什么这首歌会唱得刘邦热泪纵横?是因为在这短短的三句歌辞中,凝聚了他一生的经历、思乡的感情和巩固新政权的理想。
首句“大风起兮云飞扬”起调不凡,描写的自然景观非常恢宏,它暗示了自己戎马倥偬的一生;用比兴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刘邦及其从臣乘时崛起所向披靡的磅礴气势。是的,刘邦的“威加海内”来之不易。十数年间,入咸阳,降子婴,战垓下,败项羽。后又多次平乱,消灭割据势力,终于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王朝。回首往昔的峥嵘岁月,他怎能不感慨万千,豪情满怀!于是他以王者的豪迈将波澜壮阔的历史浓缩于风卷云飞的生动画面之中,形象而又生动,简洁而又含蓄。
起句蓄势已足,次句必须承接有力。一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写尽了刘邦披荆斩棘、功成业就的喜悦和衣锦还乡、踌躇满志的情怀。刘邦消灭项羽做了皇帝以后,论功行赏,除刘氏以外还封了几个异姓王,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鲸布为淮南王。可是他对异姓王很不放心,尤其是大将军韩信更使他心疑。公元前年到年一年之内,刘邦相继除掉了韩信、彭越和鲸布三个最有势力的异姓王以后,他相信自己可以稳坐江山、威镇四海了,得胜还朝,途经故乡,邀请故乡父老子弟,大摆酒宴庆贺。宴会上,刘邦兴致勃勃,和名少年一起,击筑,起舞,唱《大风歌》。
在情绪酣畅之际,诗人陡然推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句以结束全诗。初读,似乎出人意料;细品,才悟出诗意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崛起于民间,经过长期奋斗而拥有天下者,刘邦是第一个。作为一代王朝的开创君主,凭借丰富的阅历,既历尽创业之艰辛,又深知守业之不易。他在总结成功经验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简言之,知人善任而已矣。天下统一,乐而忘忧,自是庸人之态;而乐不忘忧,汲取经验,才是政治家的本色。结尾这句诗,点明主旨。守四方的猛士,就是刘邦心目中的人杰。一个富于远见的政治领袖的风采,在召唤猛士守卫四方声中越发令人难忘了。
《大风歌》这首诗,抒发了他在战胜项羽,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之后的那种既感怀兴奋欢乐、踌躇满志,又担忧江山不稳、高处不胜寒的复杂心情。情发于心中、流于诗外,慷慨悲壮,流韵千古。
这首诗简练而意蕴深厚。历代文人学者都对他的简易推崇备至,但简易的形式后面却含有深厚的意蕴。这首诗以风起云飞来喻天下大势,用威加海内来指称四海统一渐趋升平,都十分惋曲而含蓄,而里面所蕴含的席卷天下的气势,威加海内的自豪,对故乡的入骨浓情,守业而难得猛士的悲哀,无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这首诗句句押韵,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语言美。诗义欢畅,无论是描写刘邦胜利的喜悦,还是和父老乡亲击筑纵酒高歌,都以豪迈欢快为主。可是到了诗的最后一句,由于想到守业之难和猛士之难得,又顺势来了个转折,流露出他的伤感。诗中感情变化波澜起伏,充分体现出刘邦作为汉王朝创始人而独具的那种居安思危、高瞻远瞩的远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