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 http://www.csjkc.com/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建设,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7月26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沿着运河看江苏,同筑振兴乡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江苏省徐州市开展为期5天的实践活动,对大运河沿线的红色文脉、非遗和特色乡镇进行调研,对大运河沿岸生态保护和修复进行记录,对运河文旅资源进行挖掘。
03:08探寻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7月26日,行程的第一天,实践团队来到大运河江苏段首站——沛县,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感受汉文化的魅力,探寻当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队员们第一站来到了沛县安国镇刘邦店村。这里毗邻运河,也曾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有着非常深厚的汉文化底蕴。一走进刘邦店村,迎面而来的是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在和刘邦店村苏德华书记聊天的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了刘邦店村“千年汉之源、旧貌换新颜”的致富故事:刘邦店村作为乡村振兴试点试行的典范,共分为两期建设。截至目前,刘邦店村一期改造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户安置房全部改造完成并且分配到户。此外,村域范围内农业、工业、汉文化旅游业这“三产”发展也在不断提升进步。由于地理位置临靠运河,刘邦店村也在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沛公牌”西瓜已经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汉之源”矿泉水也在投入建设中。得益于千年相传的运河文化滋养,刘邦店村在一代代村民们的努力下,重新焕发生机。
7月27日,实践队员们来到了享有“田美乡村”盛誉的省级美丽乡村——韩楼村,这里打造了沛县首例融合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文化展示、度假养生、亲子游乐、科创教育于一体的特色田园综合体。由于气候适宜,雨水丰沛,韩楼村还发展了自己特色的“稻虾共殖”,不仅极大改善了韩楼村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采访当地村民,队员们了解到:韩楼村的“稻虾共殖”将村民的土地整合利用,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更提高了经济收入,村民们乐享其成。
7月28日,在贾汪区马庄村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村走过的路线,先后参观了马庄村村史馆、支部党员活动室、香包制作室、综合服务室和马庄村文化礼堂,了解马庄村“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坚守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动人故事。在马庄村文化礼堂,队员们看到了马庄30年的坚持与发展历程——坚持用文化力促进生产力,争做推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格外重视党建引领、乡风文明、民兵建设、文旅产业、生态治理这五个方面。周末舞会、农民乐团、升旗仪式、金马广播、文明户评选,这些令别人羡慕的事情,在马庄村民的眼里已经习以为常,马庄取得的这些成就激励每一位队员。
邳州市宿羊山镇是驰名中外的“大蒜之乡”,7月29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来到了宿羊山镇当地的恒丰宝大蒜收购市场,这里有众多村民们在市场前排队,等待进行大蒜交易。队员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一起对收购的大蒜进行检验、分装、打包和搬运。在这里,队员们还了解到,宿羊山镇的大蒜种植采用半机械化的方式,用播种机精准种植,再用无人机进行全方位的农药喷洒,利用科技成果降低人力成本,这也是宿羊山镇大蒜产业发展较好的原因之一。
随后实践队员们又来到了徐州恒大食品蒜易通5A智能仓基地,基地共有25个冷库,每个冷库可以储存吨大蒜,库内常年保持在2℃左右的温度可以将大蒜保存一年之久。实践队员们到达时,还有工作人员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有序地将采购的大蒜运输到冷库中。
宿羊山的大蒜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大帮助,村民们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大蒜。实践队员们下午走进了宿羊山镇村民的家里,热情的村民让实践队员们也体验了一次如何处切蒜、剥蒜。从与村民的交流中得知,大蒜种植有很多要点和技巧,相对于寻常农作物的种植流程更为繁琐,但相对应的经济收益也更高,平均一亩地可以收益-0元。近年的大蒜收成很好,但由于疫情原因,销售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
悠悠运河传文脉,乡村振兴展未来。在几天的实践中,团队深入走进运河沿岸乡村,聆听大运河的文化故事,领略新时代的乡村魅力。队员们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要积极参与到京杭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中去,为运河文化的弘扬贡献青年力量,展现青年担当。
运河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汉风水韵间,醉美安国湖。7月26日,队员们来到了安国湖湿地公园。该公园前身是张双楼煤矿区,因采煤塌陷沉降而形成。年以来,地貌修复、土方抬建、水利导流、植被恢复、驳岸修复的建设都严格按照国家湿地公园标准。如今,湿地保护与恢复成效明显,打造成区域性煤矿塌陷区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典范。队员们在欣赏公园美景的同时,通过访谈、发放问卷的形式,向当地村民和游客们开展关于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安国湖湿地公园的建设成效。
7月27日,实践队员们来到了沛县湖西农场王岭村,这里是“运河守护者”王大亮的家乡,他自两岁起就生活在运河边,对运河有着无法言喻的深厚感情。沿着运河一直南行,岸堤旁有一厢简易集装箱房,这里便是王大亮及其家人的住所。王大亮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并邀请队员们来到木船上,一起体验巡河工作。在船上,实践队员采访了王大亮,因为父亲临终前的一句“大亮,你一定要将运河保护好”,他便从父亲手中接替了守护运河这一重任,而这一守护就是十三载,风雨无阻,无怨无悔。王大亮在守护运河的过程中,不仅维护环境卫生让运河变得清洁,还先后救助了群众17人,他因此获得“江苏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荣登江苏好人榜。
临靠马庄村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是在煤矿塌陷区的基础上建成的,7月28日,通过无人机航拍,实践团队清晰地看到公园内的整齐规划和秀丽风光。实践队员在此开展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潘安湖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成效。
贾汪区解台村的解台闸建设在京杭大运河之上,是徐州地区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之一,也是我国南水北调的重要工程。解台闸下游不远处是贾汪区大吴滨河公园,队员们在傍晚时分来到这里,欣赏大运河美丽夕阳的同时,通过电子调查问卷和采访的方式开展调研,被调研的当地居民纷纷表示对运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运河周边环境治理的成效也非常满意。
7月30日,实践的最后一天,实践队员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大运河邳州段,这里属于中运河水系,傍河而居的邳州人将运河视为母亲河。队员们来到邳州的水上服务区岸线时,岸边停靠着许多船舶,一位热情的船民把实践队员们带到了船上,详细地为队员们讲述了行船多年以来所感受的运河的变化。根据船民们的讲述,运河沿岸的生态环境相较于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善,曾经的河道上岸边都有漂浮的垃圾,如今的运河会有专门负责的工作人员清洁,不仅运河水质越来越好,运河水生态越来越好,运河沿岸地区发展也越来越好。
邳州段运河沿岸还打造了运河湿地公园,如今第一期的建设已经完成,保护大运河水生态,发展大运河旅游业,既缓解了运河开发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又绘就出一幅水环境治理与生态富民的共赢画卷。实践队员通过采访公园内的游客得知,当地居民都期望大运河可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也希望运河文化可以更好的继承和弘扬。
保护运河遗产,生生不息。运河的环境维护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运河文化遗产的建设,也尤为需要青年人才的支持。通过此次活动,实践队员们表示,今后一定要传承好运河文化,积极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当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
7月28日,实践团队来到了贾汪区马庄村,这里有着闻名世界、被誉为百姓致富“金荷包”的马庄香包,最大的特点就是纯手工缝制。香包的发展带动了马庄村多位村民就业,业务繁忙时每天都有55位工作者固定在马庄香包大院内进行缝制。现场缝制香包的阿姨详细地为实践队员进行演示、讲解,队员们亲身体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骄傲。马庄香包非遗传承人厉慧卿告诉大家:“将传统的福字香包做成圆形,寓意着圆圆满满,或融合新的创新元素做成不同样式,来赋予香包更多美满的寓意。”在采访中,她还表示:“非遗传承最重要的就是热爱和坚持,希望凭着自己的努力,将马庄的非遗文化传承、弘扬下去。也希望更多的人来了解马庄香包,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马庄香包大院的大门永远向大家敞开!”
窑湾古镇,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7月29日,实践队员们来到了这里,在调研过程中,惊叹于古镇中的古老建筑风格,也感受到了丰厚而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柳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队员们还走进了古镇中的柳编店,店里售卖各式各样精美的柳编制品。在与店主的交谈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这些柳编制品来头可不小,每一个作品都是经过繁琐的工艺制作而成,并且造型美观,轻便耐用。
窑湾自古以来就是漕运要道也是军事重镇,自此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时这里打响了淮海战役第一枪。队员们在“淮海战役第一枪”纪念馆内学习了窑湾战斗的相关历史,队员孙运嘉同学在这里录制了“红色故事”的微视频。
7月27日,实践团队还来到了位于贾汪区的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这里曾是运河支队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地方,队员们在此悼念革命先辈。随后,张孔浩同学进行讲述运河红色故事的视频录制。
大运河是徐州的文化之河、交通之河、发展之河、奋斗之河。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运河,认真讲好运河的水文化故事,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古运河重生的现代故事正在更新、文旅融合中,被续写、被珍视,新时代青年要当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运河的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徐州暑期社会实践虽然到此结束,但“沿着运河看江苏,同筑振兴乡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究运河的文化遗产。从修复生态、发展航运,到建设新型城镇和美丽乡村,推动产业融合和结构升级,大运河徐州段正以新的面貌,展现新时代的青春芳华。作为新时代学子,队员们表示,要坚定文化自信,守护运河文化遗产,积极参与到运河的文化传承中去,用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发展运河的号召,与国家共奋进,谱写青春之华章。(吴宁)
(大运河新闻)
来源: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
编辑延晨徐蓉
一读桂艳张莉
制作曹宇
责编肖东
审稿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