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边因在济南得到这本千古奇书,他助刘邦躲

刘培忠子房洞被誉为济南的第一仙人洞,因张良隐居于此,而得名。一天周六,与几位驴友相约,前往游览。清晨,从市内乘坐公交,早早地来到石匣村下车,沿着一条山路西行。一位驴友突然喊道,听说这儿有张良墓。大伙顿时为之一振,我急忙追问,在哪儿?都答不出来。这时,一位中年的男子,挑着一担水,从山内小路姗姗而来。迎头向前打听,男子抬手一指,说道,前面的山坡下,就是。张良墓,在一片花林中很快找到。不只是一座张良墓,而是三座。仔细辨认后,才得知另外的两个墓主是:黄石公和尹宗。说是墓好听点,其实,是三座小小的石屋。立有石碑,字迹模糊,辨认不清,都是近代人所立。不过,周围的环境不错。眼前不高的登云山,犹如一朵彩云,悬挂于天边。墓的前方,有一条潺潺的小河在流淌。又有这花丛衬托作伴,呈现出一幅世外桃源的胜景。收回思绪,目光落在三座墓上。张良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而这尹宗,据传是当地农民,张良的道友,经常在一起切磋下棋。有一次,打柴回来的尹宗,路见张良与黄石公正在下棋,立在一旁观看入了迷,端起张良的山茶而饮,从此得道成仙。黄石公自然是张良的老师。这师徒两人相遇,还有一段奇缘的故事。这要从张良报仇说起。韩国被秦灭后,祖父、父亲都曾做过韩国宰相的张良,对秦始皇产生仇恨,策划行刺,以报家仇国恨。精心策划,找到一位大力士,计划在秦始皇东巡路经阳武县古博浪沙这个地方时,行刺秦始皇。其结果,因判断乘坐车次失误,以失败而告终。行刺败露的张良,逃到下邳避难。风声过后,张良在村头圯桥散步时,与黄石公相遇。黄石公见张良其貌不凡,断定是个做大事的人。黄石公故意将一只鞋子,连续三次丢下桥,呼叫张良去帮捡,考验张良的耐心。而张良乖顺地捡了三次。这还不行,又相约五更天鸡叫时分,在桥头相见,又是一连三次考验后,黄石公才从怀里,掏出一书递给张良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这本所赠之书便是《太公兵法》。数年后,果真天下大乱,张良走上征战的道路。成功人士的背后,都伴随着一些说不清的神奇传说故事。我想,如果张良没有这次败露,或许不会到下邳;如果不在桥头散步,或许就不会与黄石公相遇;如果三次的考验,没有耐心,或许就不会得到兵书;或许就没有后来这些传说。恰恰历史没有如果,只有事实的结果。离开张良墓后,翻过一座山岭,来到传说中的张良隐居、修道、羽化成仙的铜璧山——子房洞。洞在山腰,山脚下建有纪念子房的庙宇,山峪内有双虎泉,一株上千年的黄楝树。据说这树龄,在济南的同种树中,是最年老的一棵。树身老粗,头冠庞大,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又似一位道骨仙风的智者,站在那儿,印证着悠悠岁月。洞门由青石卷成,额头上方嵌有“汉留侯子房仙洞”的字迹,是光绪年间所刻。迎门端坐一尊面目清秀、威严精干的雕塑——这便是谋士张良。塑像身后,洞身极深,黑咕隆咚,阴森可怖。我们试着走了一段后,就退了出来。坐在张良塑像前,小憩之时陷入历史的沉思。感叹黄石公的眼光,没看错人;更感叹张良的雄才大略。张良与刘邦相遇在江苏沛县的留地,从这里跟随沛公,开始东征西战,安邦天下。兵败彭城后的刘邦,全军处于危难之际,张良献计,及时起用韩信、英布和彭越三人,独当一面,扭转了战局。鸿门之宴,是一场杀戮之宴,又是张良计策,使刘邦金蝉脱壳,没有做了项羽的刀下鬼。连刘邦都自叹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张良协助刘邦取得天下,成就了帝业。平定天下后,张良被封赏三万食邑。而轻富贵如浮云的张良主动辞让,请求赐封与刘邦相遇的留地。刘邦欣然同意,被称为留侯。封赏后的张良,想起老师当年的话。13年后,张良在跟随刘邦退到济北谷城下时,果真得到一块黄石。张良视若珍宝,将此石供奉起来,一直到死为止,与黄石葬在一起。帮助吕后,以巧妙周旋没有废掉太子,获得成功之后,张良便弃官云游了。伫立洞外高坡上,举目环视,群山相连,山峰叠翠,树木郁郁,有一种风藏水聚,仙气缭绕,非同一般的感觉。园区占地亩,又新建了山门楼、三清殿、三仙池和民间第一父子庙,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浑然天成,形成园中有景,景中有园的氛围。张良是否在此隐居过,身后是否埋于此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遇到贵人黄石公,跟对了主公,成就了大业;重要的是这位历史人物,历经千年,后人还记得他,就足够。往事悠悠越千年,铜璧山依然还在;张良身影已远去,故事仍在山中传。并将伴随着悠悠岁月,流传着一个不老的传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9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