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五年(公元前年),历时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决出了胜负,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汉王刘邦正式即皇帝位。接下来,一场规模空前的论功行赏,拉开了帷幕。本文主要依据《资治通鉴·汉纪(三)》的记载,首先对汉高祖刘邦封赏功臣的总体情况,作一个全景式的简介,然后再聚焦什方侯雍齿,介绍分析他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刘邦的开场白:我有三“不如”故事发生的时间,汉高帝五年夏五月;地点,洛阳南宫;主要人物,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开国功臣。《资治通鉴》记载的主要内容: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臣说服。汉高祖刘邦画像刘邦做上皇帝不久,在洛阳南宫大摆酒席,将在京的“彻侯、诸将”都请来吃酒①。席间,他向群臣出了一道题,让他们说出他得到天下和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并要求必须据实作答。身为帝王,刘邦在做总结讲话时语出惊人,居然说自己跟张良、萧何和韩信相比较,有三个“不如”。不过,他的这一“自贬”,不仅在当时收到了群臣悦服的效果,而且还在后来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后世大凡评价他在用人方面的成功,都必定会援引他这个“三不如”。皇帝请大臣吃饭,自然不会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从历史记载来看,刘邦实际上包办了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这显然是他事先计划好的。这位被人讥刺为“不读书”的帝王,无师自通地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就因为刘邦系有意设问,而他的自说自话又站得那么高、看得那么远、说得也很实在,以至于高起、王陵等人的回答长期未受到重视,甚至被人看不起。其实,高、王二人所作的回答,也是颇有讲究的。西汉沿袭秦朝的军功赐爵制度,共分二十个等次,其中等级最高为“彻侯”。刘邦在他自己获封汉王后,便开始将一部分功臣赏赐为列侯,如曹参为建成侯、樊哙为临武侯等。在楚汉战争期间,这种赏赐仍在继续。但需要说明,在他称帝前的这些封赏,都只能算作是临时性的赏功,而非正式的封爵。说高、王二人的回答颇有讲究,基于以下几点:一是他们遵从出题者的要求,站在了得失与成败的高度;二是借助赞美胜利者和贬斥失败者,向自己的君主提出了当“与天下同其利”的议题;三是明确而又比较得体地向刘邦提出了奖掖军功的要求,道出了在座功臣的心声。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尽管刘邦以二人“知其一,未知其二”为由,将其诉求暂时撇开,但他心里清楚,封赏功臣这件事不仅无法回避,而且还得抓紧进行。■面对诸将争功,刘邦一气之下抛出了“功狗”、“功人”说由于涉及的人数多,矛盾错综复杂,汉初封赏功臣的进程比较迟缓。直到高帝六年冬十二月,刘邦才开始“剖符封诸功臣为彻侯”,而且还是分期分批地进行。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高帝六年封赏了66人,七年为12人,八年19人,九年6人,十一年20人,十二年20人。至刘邦去世,共封功臣侯人。在首批封侯的功臣中,酂侯萧何获得的食邑最多,这引起了一部分功臣的不满,他们公开向刘邦提出了质询:“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小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顾反居臣等上,何也?”刘邦的回答,也不像去年那么温文尔雅,他向这些人打了个比方:“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原来,虽然都是大汉的开国功臣,但在开国之君刘邦的眼里,他们的角色和分量竟然有着“人”、“狗”之别。这些披坚执锐、九死一生的武将,一开始自视颇高,认为只是动动笔杆子耍耍嘴皮子的萧何,功劳在己之下;可是刘邦却毫不客气告诉这些人,他们只不过是供猎人驱使的猎狗,而萧何这些年充当的正是猎人的角色。这盆凉水兜头泼下来,真是够呛。汉什方侯雍齿雕像原本指望通过摆功劳为自己在封赏中争取到有利的位置,没想到却争出了人与狗的分野。这些武将的失落感可想而知。他们知道皇帝动了怒,再也不敢作声了。迫使这些人将嘴巴闭上,还有楚王韩信的前车之鉴。这一年的冬十月(汉初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有人状告楚王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之计,以游云梦做掩护对韩信实施诱捕,事成后将其降爵为淮阴侯。“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都落得如此下场,他们担心自己连猎狗都做不下去了。姿态高的人也有。刘邦开始打算封赏张良食邑三万户,但张良执意不接受,最后只是封为留侯。封为户牖侯的陈平,也有过推让。■经张良点拨,刘邦将“群众演员”雍齿擢升为主角故事发生的时间,汉高帝六年春正月;地点,洛阳南宫;主要人物,汉高祖刘邦和留侯张良。《资治通鉴》记载的主要内容: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所诛皆平生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趋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汉留侯张良影视形象此时距刘邦发表“三不如”感言已整整过去了一年时间,西汉朝廷才封赏了二十多名大功臣。尚未未得到行封的人“日夜争功不决”,是造成封赏进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种迟缓又进一步加剧了刘邦跟功臣之间的相互猜忌,以致陷入“未获封赏即有可能获罪”的恶性循环。在此情况下,张良向刘邦提议,不妨先封赏一位他最厌恶而人所共知的人,以此来迅速稳定人心。于是,刘邦想起了雍齿,一面急急忙忙地将其册封为什方侯,一面敦促丞相和御史大夫加快定功行封的进程。想一想也真是有趣:雍齿顶着皇帝最讨厌且人人皆知的名声,却因此意外地先于别人获得封赏。真亏张良想得出来,也不得不佩服汉高祖刘邦的从善如流。现在该来介绍一下刘邦跟雍齿的宿怨。他们是老乡。秦二世二年(前年),豪强出身的雍齿参加了刘邦在沛县丰乡的起兵。在打败围剿的秦军后,刘邦让雍齿驻守丰乡。雍齿未能经受住魏国高官厚禄的诱惑,背叛了自己的同乡。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因胜败转换的缘故在魏、赵、楚三国中间走马灯,最后又归于原点,再度回到刘邦的帐下。幸亏后来有将功抵过的情节,刘邦才没有将他杀掉。跟后来被杀的韩信相比,雍齿无疑是个幸运儿。他的幸运,并不只是做上了西汉王朝的什方侯。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先封赏他,不仅摆脱了当时因封赏滞后而造成的被动,而且成为古代封建君主善行赏罚的一个著名案例。故事中的人物,无论贵贱,都因此相得益彰。雍齿影视形象■尾声雍齿受封的什方,西汉时置县,治所即今四川什邡市。王莽时改名美信县,东汉改为什邡县。②雍齿卒于汉惠帝三年(前年),死后安葬在什方县城西,爵位由其子承袭。西汉元鼎五年(前年),发生了著名的“酎金夺爵”事件。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势力,以其奉献的助祭“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由,一下子剥夺了人的爵位,占当时列侯的半数。雍齿的曾孙也在这一事件中失去了爵位。雍氏的后人后来迁入云南、贵州,至今那里仍有这个姓氏存在。东汉开国期间,也曾发生过一起类似刘邦封赏雍齿的故事。大臣朱鲔在更始政权任职期间,曾参与杀害光武帝刘秀的胞兄刘縯。刘秀称帝后攻打由朱鲔镇守的洛阳,强攻未下,便派大将岑彭前去劝降。朱鲔因为刘縯之死,颇为忌惮。刘秀委托岑彭向他带话:“举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③打消了朱鲔的顾虑。朱鲔归降后,被刘秀拜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后来当上了九卿之一的少府。作为刘邦的后人,刘秀在处理跟朱鲔的个人恩怨时,想必会联想到雍齿获封这件事。唐代宗时期,有个叫雍元逸的人担任龙州别驾,打退了吐蕃的进攻。论功行赏时得知他是汉什方侯雍齿的后人,便将其封为什邡男。④此时的雍齿,已经洗去了前耻以及跟刘邦的宿怨,成为一位知名的历史人物。一段赏罚佳话,成全了汉高祖刘邦和汉什方侯雍齿这对古代君臣。注:①彻侯,为避汉武帝刘彻名讳,后来改称通侯或列侯;②魏嵩山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什方县”条目;③《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④吴时光:《雍齿其人》,《文史杂志》年05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