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韵楚风孙自见故乡的河流

点击上方↑“汉韵楚风”可迅速阅读更多精美文章!故乡的河流孙自见(江苏沛县)我出生的村子在微山湖西岸,村子周围远远近近都是水。村南约米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小河再往南不远处是一条大河。小河没有名字,是大河的一条支流,从东、南、西三面绕村流过,矮矮的围堰蜿蜒起伏,时断时续。孩子们常在河堰上捡拾大大小小的白色贝壳,夏天则几乎每天都在小河里扒水(家乡人管游泳叫“扒水”)。大河的名字叫杨屯河,是微山湖的一条重要支流。小时候不知道大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大河里面有什么。只是在村头玩耍的时候,偶尔会看见一片片白帆的顶部从高高的河堤内飘过,慢慢消失在视线里。那点点帆影曾带走了童年的许多遐想。稍稍长大一些,终于有机会登上大堤,见到了梦想中的河流。大河有三四十米宽,东西流向,一眼望不到头,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深不见底。河埠头停泊着一艘艘大木船,几十个工人站在船舱里用硕大的铁锹往筐里装石子,每装满一筐就由两人用扁担扛起,一前一后沿着一条窄窄的木板颤悠悠地抬到岸上。我喜欢坐在大堤上看河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渔船,也有货船。大渔船的一头有方形的船楼,有门有窗,是渔民睡觉和吃饭的地方。有时能看见勤劳的渔家女在船头上淘米、杀鱼、晾衣服,在疾驶的船上走来走去,如履平地。装满货物的船吃水很深,船舷几乎和河面平行,有时甚至要加一块木板才能防止河水进入船舱,似乎一个浪头打来就能把船体淹没。比船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帆,高高的桅杆上挂一块大大的布竟能拉动一条大船,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没有风的时候,船要逆流而上就需要有人拉纤,有时一两个人,有时候三五个人,皮肤黝黑,俯首躬身,吃力前行,我对纤夫的认识最初就来自故乡的河流。小学五年级,学了课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才知道世界上只要有河流的地方几乎都有纤夫,那根绷紧的纤绳上系着的是纤夫一家老小的悲欢离合。那时候我并不知道,眼前的这条河往东三、四里的地方就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这些船可以顺着古老的运河开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既然有河,当然少不了鱼。于是,河边经常可见各种各样的打鱼人。有人钓鱼,有人撒网,还有人放鱼鹰。我小时候常看别人撒鱼。捕鱼人站在岸上,手里握紧网绳,把渔网的上半部分缠绕在小臂上,背对着河面,运气,蓄力,然后猛一转身,用尽全力将渔网撒向河中央,那舒展的动作像极了链球运动员。网要撒得开撒得远才好,收网时要慢,力度要匀,否则鱼容易逃脱。收网时刻永远是让人期待的,捕鱼人轻轻抖落一网活蹦乱跳的“猎物”,常见的有鲤鱼、乌鱼(方言称“火头”)、鲫鱼(方言称“cɑo鱼”,“cɑo”读音接近古汉语入声)、泥鳅,还有河蚌(方言称“海趴子”),小鱼虾则被捡起来扔回河里。当然也有空网的时候。小时候对渔网的构造不甚明白,一直搞不清底部敞口的渔网是怎么把鱼虾给兜住的,往往还没看清楚,渔网又被“唰”地一声扔进河里。另一个喜欢看的是鱼鹰捕鱼。鱼鹰一个猛子扎下水,再次浮上水面时嘴里已叼着一条鱼,由于脖子被捆扎住,无法吞咽,只能乖乖地被渔人捞上船,把嘴里的鱼吐出来。捕鱼人悠闲地划着小船,一边捞鱼鹰,一边将偷懒的鱼鹰赶下水。不一会儿,船舱里满满的都是鱼,渔人轻摇落满鱼鹰的小船,潇洒远去。我这里提到的捕鱼人都不是真正的渔民,捕鱼只是副业,或者是业余爱好。我们这里对常年生活在湖里、以船为家的渔民有一个特别的称呼——湖猫子。这个称呼从何而来,我并未考证过,但“湖猫子”似乎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湖猫子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船上,有时在家乡的河埠头停泊几天,他们会在逢集的时候到小镇上赶集。我上初一时,邻班有一位同学,姓陈,是个湖猫子,在校寄读,人品极好。后来要转学了,大家送他许多笔记本之类的东西留作纪念。他走那天,几个同学去送他,他趴在船舷上大哭……同学回来后说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孤帆远影碧空尽”了。他不是我同班,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到现在还记得他。师范毕业,我回到了家乡的中学教书,学校就坐落在大河的北岸。早读的时候,学生的朗朗书声响彻河的两岸;晚上放学了,安静的校园就像母亲河臂弯里的摇篮。每天上下班,我都要骑着自行车从大河的河堤上经过,也曾带着全班学生到湖畔野炊秋游,孩子们的欢笑声洒满了河滩。离开老家后,每次回家我都会经过那条河,河流依旧缓慢而安详地流淌,而河的两岸已“岁岁年年人不同”。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站在一条古老的河边回想生命中的一些人和事,想得深远而入神,流动的河水特别容易诱发人的思考和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微山湖周围一度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造纸厂,数不尽的污水毫无节制地排到湖里,清澈的湖水开始发黑发臭,作为支流的杨屯河自然无法幸免。不仅鱼虾水草绝迹,连用河水浇灌的庄稼也受到了污染,人们更不敢在河里洗衣、游泳。河流瞬间失去了它的大部分功能,变得伤痕累累,毫无生机,就像一条受伤的巨龙趴在地上痛苦地喘息。如今,经过十几年的生态治理,微山湖和它的众多支流逐渐恢复了原来的碧波荡漾,面对清流如许,人们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久违的感觉。但世事变幻,逝者如斯,纤夫、船帆、鱼鹰……这些记忆中的东西却永远消失在岁月的河流里。古希腊哲人云: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千多年后的东方,一位唐朝诗人在江边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叹。一个说人是物非,一个说物是人非,其实从哲学上万物变化的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和物都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一个了。我不是哲人,亦不是诗人。但站在杨屯河堤上回望搬迁之后已成一片废墟的老村遗址,我分明感到:故乡已非原来的模样,而我,似乎也难以找到当年的我了。作者简介孙自见,男,年生,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徐州市教研室教研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9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