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趣话之功人与功狗谁对汉朝

当年刘邦从汉中攻入关中的古道大散关顶上老子凝视古道如果运用现代科学思维与推理,咀嚼幽怨的历史是否会有趣?从大数据分析出发不带个人情感的评价历史人物是否会有不同发现?当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是必然。刘邦当然也概莫能外,其实刘邦为此头大如斗,因为这些开国功臣几乎都是他作沛县亭长时的旧部,究竟谁该是功臣第一?大家都在虎视眈眈的盯着。因此,封赏功臣的讨论一拖再拖,已经长达一年之久都没有拿出个合适的方案。“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从《汉书》“萧何传”中这句话,足见。但是,刘邦绝对不是一个没有智慧,如现代众多历史写手所说的“流氓”,而是一个智商情商均为上乘成大事之人。他虽然不读书也厌恶儒生,否则他就不会用儒冠当尿壶;也不会用狗与猎人来比喻众将军与萧何。不过,他善于采纳正确的意见、降低身段尊重人才,可能是他最终成为皇帝的要因之一?但是,只有这些个人美德,若无优秀的人才辅佐,很难达成目标。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1.“功人”与“功狗”无论文武百官有多少议论,刘邦心中汉朝第一功臣非萧何莫属的认识,从来没有动摇过。当刘邦封萧何“为酂侯,食邑八千”时,群臣立马就炸开锅了,纷纷表示不服,都认为绝对的不公平。因为几乎所有的功臣都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披甲执锐攻城略地,参战多的有百余次,最少的也不下数十次。而且负伤无数。萧何没有汗马之劳,不过就“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刘邦的没有文化,此时表露无遗。不过,虽然话糙但理却一点不错。他反问众将军:“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刘邦接下来的话,令众将军面面相觑。“打猎时,追杀猎物的确实是狗,但是发出指令和指示猎物方向的是人。各位是打了胜仗不假,不过是功狗而已;至于萧何,他发布指令,是功人呀。而且,诸君以个人投身在我的军中,至多也就一家三二人;萧何呢?把其宗族的数十人都投到军中随我征战,这种大功能有第二人吗?”群臣听后皆莫敢言。废话不多,一场思想工作就如此做通了。如果我们仔细研读下《史记》、《汉书》等内容,是否就会得出:无萧何就无汉朝?石门栈道萧何当年就是沿此道追回韩信的2.梳理“功人”萧何首先我们来看看当刘邦自武关攻入咸阳后,萧何的作为。当时一入咸阳,众武将,包括刘邦在内忙于抢财、抢女人。萧何?则是前往秦国的中枢和国家档案馆,搜罗各种档案地图。可以说,若无萧何具有远见卓识的抢先收藏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也就是事关天下行政的数据库,刘邦就无法知道天下的实情,户口多少、强弱何在和民众的疾苦究竟有哪些。不知道这些,就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萧何也正是依据这些数据,才得以用秦国的人财物在刘邦对战项羽屡战屡败时,辅助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后来,当项羽屠烧咸阳,分封诸侯时,与谋士范增合谋,把刘邦分封到巴蜀之地。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巴蜀之地居住的都是自关中逃去的秦国人,且秦国的行政区划上蜀汉也属于关中之地,故立沛公为汉王。同时三分关中,让秦国的投降将军章邯居雍地,以监视刘邦。项羽他们认为巴蜀道路险峻,把刘邦赶到汉中,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刘邦对此非常愤怒,准备马上出兵攻击项羽。身边的大将周勃、灌婴、都劝刘邦不可意气用事,但刘邦不听。此时,只好萧何出马劝阻刘邦,其实萧何与刘邦的对话,预示着萧何早就心中有数了。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此段对话点出了萧何的战略规划。同时也表现出萧何说服刘邦的巧妙逻辑。从现在与项羽开战死路一条开说,举出军队不如项羽强大,且一直是百战百败。引经据典说明去“天汉”是天意。进一步提出政治主张“养民招纳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图天下。”到汉中后不久,萧何就向刘邦举荐了韩信,因此实现了“致贤人”计划。至于韩信在刘邦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中发挥的作用,非本篇要展开的话题,此处从略。仅仅上述几件典型小事,就足以彰显出萧何的战略家本色,无萧何则无汉是否言之不虚?但,是否也可以说:若无关中,即使有萧何,也不可能有汉朝立国?如今古道已经被水库淹没在水下3.刘邦的大本营—关中地关于关中的地理范围与来由,我以前曾经写过关中四关:东函谷关、南武关、西大散关、北萧关的系列文,烦请大家动动手指翻翻我的个人图文参阅,此处就不赘述。根据前边我曾经列举的萧何一进咸阳,就直奔秦国的中枢机构,国家档案馆收取秦国的国家机密。因此,可以推测出,萧何规劝刘邦时的战略规划,不是凭空想出,用现代语说,就是基于大数据制定出的。关中作为秦国的京畿之地,秦国在此经营了几百年。财富方面,虽然经历了项羽的屠烧抢掠,但真是廋死的骆驼要比马大多;人心上,秦国人憎恨项羽的烧杀抢掠、痛恨投降将军章邯害得秦国子弟兵被项羽活埋。陕西在现代之所以被称之为“三秦”,就是由于项羽把秦国故地一分为三,把秦国的三位投降之将:章邯封为雍王、故秦长史司马欣为塞王、故秦都尉董翳为翟王。而这三人均是秦国百姓仇恨之人。人心向背,结果不用高深的知识就可推测出好坏。因此,公元前年5月,当刘邦从故道出大散关还定三秦时,与章邯接战于陕西宝鸡陈仓,并打败之;再战好畤(今天的陕西凤翔塬上),又败其;章邯逃到废丘(今天的陕西兴平)被围,自杀。于是汉王遂定雍地。当年的8月,也就不到3个月,塞王欣、翟王翳全数投降刘邦,三秦之地从此正式成为刘邦后来5年间楚汉之战时的根据地。我们现代人读历史,就要用全面、现代的观念来分析历史。从《史记》、《汉书》中的内容可知,刘邦在与项羽的战斗中,几乎是“百战百败”,除过用兵如神的韩信以外,刘邦本人确实是个常败将军。但为何?刘邦却笑到了最后,而常胜将军项羽却自刎于乌江,成了败寇?关键是萧何经营关中根据地有方,源源不断的给刘邦提供了粮草、武器与兵源支持。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楚汉之战,实际上是故秦国的人与项羽在战,只是主帅换了而已?看看《汉书》“萧何传”中这段话,也许能为我的结论找到“理论根据”,这是分封功臣后,决定朝堂上的位次时,当时谏议官员关内侯鄂秋的发言: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拒)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现)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亲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从此段话中,我们会读出不少信息,首先在楚汉战争的5年间刘邦所带军队因失败和士兵逃跑,军队减员非常严重,但,萧何不断从关中征兵补充;荥阳与项羽僵持时,又是萧何转漕关中之粮,解决了刘邦的粮草问题。虽然,刘邦多次被打败,但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综上,我们就能推理出稳固的关中大后方,才是刘邦最终取得天下的决定性因素。当然,这其中是萧何的远见卓识最为关键。如同司马迁在《史记》“萧相国世家”,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鉴,因民之疾(奉)秦法,顺流与之更始。”中的评价,现在看《汉书》作者班固的评价也只是引用了司马迁评价,二人的观点相同。如果用现代语,司马迁指出,萧何在秦朝时仅仅是个碌碌无为的小官吏,没有惊人的作为。可到了汉室兴盛时却能谨守职责,根据民意痛恨秦国的苛法予以改良,顺应历史潮流,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萧何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治国上,即便是治家,也很有独到之处。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何买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令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萧何购买田产首选穷乡僻壤,即便是盖房也从不兴建高墙深宅。他留给后代的家训是:我的后代要成为贤人,从我俭朴;即便不能成为贤人,家产也不至于被有权势的人夺去。其中的哲理,即使在今天,也是非常有道理。后来萧何家族的经历证明,萧何为家族的深谋远虑颇具科学道理。萧何家族一直受到汉朝历代皇帝的关怀,直到王莽新朝。石门栈道残留在石门大坝的底部当我翻阅了几种诸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古籍以后发现,就司马迁对萧何的贡献认识最到位,从其在《史记》中把“萧相国世家”列为汉朝诸世家的首篇就可知之;班固在《汉书》中则把萧何与曹参混编成一传,说明其对萧何的历史贡献评价已经退居其次了。最恶劣的是司马光以腐儒的眼光在《资治通鉴》中,揪住萧何修建豪华的未央宫不放,认为正是由于酂候萧何的恶劣开头,致使汉武帝骄奢淫逸,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司马光的偏颇使得他没有看到萧何为汉朝立国作出的决定性贡献,只见树木未见森林。也难怪弱宋一直国运欠佳,缺萧何般的人才所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90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