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成功男人背后的另一个女人伟大的母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盘点历史上那些有建树、有所出息的名人,很多都是深受其母亲思想之熏陶,从而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可以说母亲的价值观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这些母亲中,最为著名莫过于中国四大贤母,她们分别是:孟母仉氏(孟子的母亲,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为儿子的教育选择好环境)、陶母湛氏(陶侃的母亲,封坛退鲊,截发延宾,让儿子结交更好的朋友、懂得清廉)、欧母郑氏(欧阳修之母,因欧阳修少时家贫,欧母则以荻画地,教他认字)、岳母姚氏(岳飞的母亲,精忠报国的典故为世人称颂)。

除了以上四位大家耳熟能详的贤母外,还有以下十位伟大的母亲,她们教育、培养孩子的故事也值得我们了解:

一、孔母颜氏:圣人孔子之母

《史记》中记载孔子为私生子,在他约三岁时,孔母带他离开郧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

孔子的外公是饱学之士,外公的直接传授,使孔母不仅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子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孔母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子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颜氏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子成为他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子,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帮助别人学习的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按照当时的规矩,童子十岁就要外傅(跟别的老师去念书)。因此孔母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即被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的内容。当时学堂称为"庠",属于官办学府,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因颜氏家族与鲁国国君是同宗关系,孔子仍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在学堂里受到贵族式教育。

二、程母侯氏:北宋思想家程颢、程颐之母

北宋思想家程颢、程颐的母亲侯氏,是山西太原人。她对幼年时程颢和程颐的教育,侧重于“身教”,是以自己的诸多善举,对孩子施加影响。

小时候的程颢和程颐,常因别人叫他们“神童”而骄傲,母亲侯氏经常告诫他们,“神童”是最终难成大事的,要想将来有大出息,就得养成好读书、勤读书的习惯。所谓“知子莫如母”,侯氏在程颢的书本上写“殿前及第程延寿”的字样,而在程颐的书本上则写了“处士”两字,认为程颐的秉性不适合做官。结果如母亲所料,程颢长大后,应试积极,并顺利中了进士;而程颐则懒于科举,而对办学搞教育特别积极。

三、海母谢氏:明朝清官海瑞之母

明朝清官海瑞四岁时,父亲海潮去世,从此,与母亲谢氏相依为命。为让海瑞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谢氏肩负起本属父亲的责任,亲自教海瑞《孝经》、《大学》、《中庸》等书。由于没有书籍,有着深厚学养功底的谢氏索性口授经书,让少年海瑞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后来,在为海瑞挑选老师的过程中,谢氏又几经选择,反复比较。

谢氏教诲海瑞,即使是粗菜淡饭,即便偏居乡野,只要能坚守人格的纯洁,都是值得的。海瑞升为浙江省淳安县知县后,在母亲的说教下,海瑞下令废除了本地官员进京朝觐时,旅费及馈赠京官的礼金均由民众按里甲摊派的做法。

四、杨母佘氏:北汉名将杨业之妻、杨延昭之母

佘太君是北汉名将杨业之妻,名赛花,出生于云中(今山西大同),折德扆之女。她善于骑射,熟知兵法,辅佐杨业屡立战功。杨业为国捐躯之后,佘太君协助长子杨延昭抗辽立功,受到宋朝皇帝真宗赞扬。杨延昭病逝军中,终年57岁,河朔之人多望延昭灵枢痛哭流涕。

杨家将从杨业之父杨信到孙杨文广,祖孙四代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堪称“一门忠烈”,佘太君正是杨家将的中流砥柱。她指挥杨家将英勇杀敌可歌可泣之英雄业迹,已经达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后来的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学习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编演了评书、小说和戏曲剧目。

五、介子推之母:不贪富贵、成全子志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我国传统寒食节清明节起源的人物。介子推跟随晋文公流亡诸侯十九年,历尽磨难,一直不离不弃,曾经因为饥饿“割骨奉君”,可以说仁至义尽。晋文公继位后赏赐跟从大臣,然而并没有介子推,介子推没有他人一样主动请赏,并且不屑与屑小为伍,不愿食君禄,携母入绵山隐居。晋文公发觉后入山寻找,为了让介子推出来,便三面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拒之不出,与母同时焚身绵山。晋文公悔恨不已,便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吃寒食,结合墓祭,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介子推之母的伟大在于,不贪恋富贵,没有劝介子推邀功请赏,而是和儿子一起甘愿受贫,成全其志,堪称伟大。

六、徐母:深明大义,宁死不从

徐庶是三国颖州(今河南许昌)人,宇元直。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徐庶投奔刘备的时候,正值刘备孤军落难之际,兵不过干,城仅新野一座,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关平、周仓等人。徐庶作了刘备的军师后,大展才华,在数月间连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刘备的士气军心为之一振,曹操的嚣张气焰为之一寒。

而正当徐庶施展才华的时候,却突然离开了刘备,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徐庶是有名的孝子,当曹操听谋士程昱说徐庶在为刘备出谋划策时,就想纳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骗至许昌,请徐母写信召唤徐庶。没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晓大义的老人,徐母识破曹操的奸计,坚决不从。程昱就进一步献计,伪造徐母一封信,招引徐庶。徐庶是个孝子,收到这封假信后,只得辞别刘备投曹。

徐庶被一封假造的书信轻易骗到了许昌,此举使深明大义的母亲痛极而自尽,造成了徐庶终生的遗他因此痛恨曹操,曹操也只落得一场空欢喜,得到的是一位终生不为其设一计的旁观者。老母亲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心灰意冷的徐庶,不由地仰天长叹:“我徐某,报国有心,却无力回天?不忠、不孝,枉为人臣。”

在那个时代,曹操名为汉相,是仕途正宗,但是徐母却能够区分奸伪,认为儿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投暗,足见这位母亲的大德高义。

七、张皇后:明宣宗之母

明仁宗病逝,儿子朱瞻基即位,尊皇后张氏为皇太后。二十八岁的宣宗对母后张氏十分孝敬,军国大事多禀告张太后裁决。

宣德三年,张太后生日这一天。文武百官入宫朝贺礼毕,宣宗亲自陪着太后游西苑,皇后、贵妃侍奉左右,登上万岁山,宣宗奉上酒杯向母后祝寿,太后大喜,与儿子欣然对饮,说道:“方今天下无事,我母子得以同享此乐。你作为君王,若能保证百姓安居乐业,不受饥寒之苦,我母子也能长享天伦之乐。”宣宗陪太后拜谒长陵、献陵,百姓们夹道迎接。太后宣宗说:“百姓之所以爱戴皇帝,无非因君王能让他们安生养息。皇儿应爱民如子,始终如一,方不负民望!”

八、蒋母钟氏:清代文学家蒋士铨之母

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眼里,他的母亲钟氏严格而又慈祥,像父亲一样性情侠爽,不吝财物,积极乐观。

蒋士铨四岁的时候,蒋母每天教他读《四书》的几句,因为年龄小不能拿笔,就把竹子削成细丝,折断后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蒋士铨抱在膝盖上教他认字,这样每天教他十个字,并在第二天让他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

在蒋母教儿子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都放在旁边,一手摇纺机,一边教儿子读。每当孩子松懈,她就拿戒尺打几下,打完之后又抱着孩子哭。到半夜的时候,蒋母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衣服温暖蒋士铨的背,和他一起朗读,直到他背得困了在母亲怀里睡着。

九、王陵母亲:节烈忠义、以死明志

王陵是汉初名臣,他原是沛县的豪杰、刘邦为布衣时、像兄长一样敬重他。刘邦起义时王陵也在南阳聚兵数千。楚汉相争时,王陵属汉,项羽劫持其母。企图招降王陵。王陵的母亲对使者说:转告王陵,要尽力辅佐汉王,不要因为顾念老母而对汉王三心两意。”为了断绝王陵的挂念,老人家竟然拔剑自刎了。王陵为人豪爽,敢于直言,这种耿直磊落的性格,显然来自母亲的教诲和激励。王陵一直谨遵母亲的遗言,忠心辅佐汉室,刘邦平定天下后,王陵被封为安国侯,任右丞相。刘邦及孝惠帝死后,吕后想封吕氏子侄为王,去征求王陵的意见。王陵断然回答不行,吕后非常气愤,于是佯迁王陵为太傅,实际用意是夺去王陵的相权。王陵识破吕后的阴谋,从此托病辞官,杜门不出。7年后死去,继承了母亲的刚烈性格。

十、徐母王氏:明末旅游家徐霞客之母

明朝末年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毕生专注于祖国壮丽河山的考察事业,得益于母亲王氏的教诲和支持。徐母冲破“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传统,勉励儿子“志在四方”。徐霞客出游时,她为儿子打点行装,徐霞客归家后,徐母要儿子“第游名胜归,袖图一示我”。在母亲的鼓励下,徐霞客三十多年靠两条腿考察了华东、华北、东南沿海、西南云贵等17个省区,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90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