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好专科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引言
元代京杭大运河是贯通南北、连接元大都与杭州的重要交通要道。元世祖至元三十年(),随着会通河、济州河、通惠河的修竣,长约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自世祖屈群策,济万民,疏河渠,引清、济、汶、泗,立闸节水,以通燕蓟、江淮,舟楫万里,振古所无。”
运河始于元大都,经通州、天津、德州、临清、济宁、徐州、扬州、瓜州、镇江、常州、苏州、嘉兴等城市,直抵杭州。运河开通使得元朝南北交通便捷,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运河成为元朝江淮财赋、盐米北运的重要生命线。
《元史》记载大都通惠河修通后,“船既通行,公私两便”。会通河开通后,“开会通河于临清,以通南北之货物”。元末顺帝至正四年()夏五月,大雨连绵二十日,造成黄河决口。这次黄河决口波及甚广,影响巨大,运河河道受到大面积淤积损毁。
元末江淮地区方国珍、韩山童、刘福通、张士诚、郭子兴等人相继起义,战乱阻断了漕运之路,京杭大运河航线被切断。京杭大运河在元代后期基本失去了南北交通运输功能。元代并没有一个京杭大运河的概念,多以各个河段命名,如“通济渠”“会通河”“邗沟”“隋河”等名称。
元代诗歌运河意象的多维呈现大运河作为地理文化符号在元代诗歌中生成了具有丰富文化意涵的运河意象,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无数文人士子、商旅行客北上南下、追求功名、宦游经商的理想与情感,呈现了元代多层次的社会、文化、自然形态。
运河意象反映了运河开通的便益南宋灭亡后,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是元初面临的迫切现实问题。京杭大运河的贯通,进一步打破了南北限制,促进了南北融通。元初诗人王恽曾作《通漕引》:“裹粮荷锸去莫迟,行看连樯东过蓟。
休说春潭得宝歌,长笑韦郎空侈丽。从今粒米斗三钱,狼藉都城乐丰岁。”王恽描绘了众多民众“裹粮荷锸”修通惠河时的场景,运河修通之后带来了粮食运输的便利,使元大都粮食价格降低,呈现一片丰乐喜悦的景象。
诗歌描绘了运河修通所带来的交通便利,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元史》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2),郭守敬主持通惠河修通之时:“船既通行,公私两便,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挽官粮,岁若干万,民不胜其悴,至是皆罢之。”
京杭大运河贯通后,成为元大都物资运输的重要交通线,促进了元大都的人口聚集与经济文化的繁荣。元代中期诗僧释梵琦曾从杭州沿运河北上大都,参与缮写《大藏经》,缮写工作结束后,他由运河返回杭州。
释梵琦沿途作运河诗40余首,其中写道:“隋河八百里,京口到钱塘。地转冠带国,江通鱼稻乡。寒泉无愧茗,沃野更宜桑。颇爱吴音软,临流驻客航。”隋河是隋代修凿的运河,作者指的是京口至钱塘段运河。
诗中描写了京口到钱塘一段运河交通畅达,物产丰饶。在路过山东临清时,释梵琦又写道:“前村闪闪群鸦去,落日萧萧匹马鸣。从此开帆八百里,泝流直上是瑶京。”“泝流直上”写出了从临清到大都运河交通的便利。
运河意象描摹出秀丽的南北风光京杭大运河地兼南北,因此,元代诗歌运河意象呈现出南方和北方运河两岸多层次的秀美景色。元代中期诗人周权在途经江苏高邮湖的西北部分甓社湖时,描写了甓社湖夜晚的景色:“碧天如幕沉云影,飞廉不怒银涛静。
骊龙正睡贝宫寒,一镜光凝青黛冷。数声渔笛来何处,白鸟双双忽飞度……”甓社湖与运河贯通,是运河航道。周权描写了甓社湖的湖光夜色、渔笛声声、白鸟双飞、明月孤篷,刻画了一幅月夜行舟的旅途美景。
释梵琦描绘了北方运河重要节点临清的秀美风光:“兰苕翡翠簇临清,颇似江南岸下行。拂水蒹葭霜未降,含烟杨柳雨初晴。”勾勒出初秋山东临清运河两岸兰苕翠绿、蒹葭拂水、含烟杨柳、雨后初晴、群鸦落日、萧萧马鸣的秀美景色。
元代中期诗人黄溍记述了由江南经运河赴元大都的旅途:“扬帆越江淮,河水来活活。吕梁扼其冲,石芒殊峭拔。泝河柁忽摧,度洪缆遽绝。前途总安流,风劲桅复折……”诗中描写诗人从江淮出发,刻画了沿途运河两岸的山石峻峭、吕梁扼冲,反映了运河行舟的风波之险,描摹出一系列壮美的运河意象。
运河意象呈现了运河社会生活形态运河是元代独特而典型的社会场景,运河意象呈现出元代运河多层次的社会生活形态。元初诗人方回在《奔牛吕城过堰甚难》描绘江苏常州奔牛吕城船闸发生拥堵纠纷,造成流血事件:“君不见奔牛吕城古堰头,南人北人千百舟。
争车夺缆塞堰道,但未杀人舂戈予。南人军行欺百姓,北人官行气尤盛。龙庭贵种西域贾,更敢与渠争性命。叱咤喑呜凭气力,大挺长鞭肆鏖击。水泥滑滑雪漫天,殴人见血推人溺。”奔牛吕城位于运河镇江至常州段,因三国东吴大将吕蒙在此筑城屯兵而得名吕城。
吴王夫差从苏州开凿运河至奔牛吕城,在此地筑有埭、闸、堰等用来蓄水。奔牛吕城闸是京杭运河镇江段重要的梯级闸,唐宋时屡建屡废,元代曾疏浚2次。奔牛吕城闸是运河交通要塞,由于船只通过闸口缺乏有效的秩序维持,因而经常发生拥堵事件。
为了争先通过运河闸口,官员、军人欺压百姓,管理闸口的官员只顾收钱,没有发挥维持秩序的作用。诗歌描绘了运河闸口发生激烈斗殴的场面,“争车夺缆”“叱咤喑呜”“大挺长鞭”“殴人见血”“推人溺水”,诗中运河闸口的斗殴场面描写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
元代中期诗人柳贯在诗中描写了运河的繁忙。柳贯被任命为江西等处儒学提举,由大都出发沿运河南下,写下《发通州至小直沽》《过大野泽》《沽头阻浅》《云霁得风径过高邮》等运河纪行之作。柳贯在《过大野泽》中写道:“至今徐兖郊,桑麻岁芃芃。
贿迁擅工贾,组丽连仆僮。矧时漕时兴,舟行密如篷。”诗歌描写了徐州、兖州一代运河两岸桑麻丰茂,运河上工贾仆僮众多、行舟往来如篷,体现了商业的繁荣。柳贯在《沽头阻浅》中描写了船只通过徐州沽头运河船闸时的拥堵:“沽头临闸水,寋浅不容浆。
小待等微澜,嚣譟争下上。强挽才一篙,退却已数丈。两舲忽枨触,石际戛余响。前船如释棚,后船如脱襁。回头望欹岸,心折犹惝怳。”诗中叙述船只通过沽头运河船闸时,水浅难以通过,只能等待波浪涌起时通过。
为了能争先通过,船家客商相互争嚣。由于河道拥挤,两船相碰,发出刺耳的响声。当船只在混乱拥挤中通过后,作者犹然心惊肉跳。
元代诗歌运河意象多层次的文化意涵隋唐以来大量的运河纪行诗凝聚成了一些具有共性情感特征的文化意涵,如咏史怀古、思归恋乡、羁旅行役之感等。元代诗歌运河意象在呈现这些共性文化主题的同时,也凸显了独特的元代文化意涵。
运河意象表达了咏史怀古之情运河咏史怀古诗歌是对运河历史、人物、事件、遗迹等的描写,诗人借运河意象咏史以抒发怀古之情,或借古讽今。京杭大运河途径许多历史名城,大量历史遗迹成为触发诗人兴亡之感的重要载体。
延祐三年(),元代中期诗人张养浩为朝廷征船舶于泉南(泉州),张养浩从元大都出发,途经运河,写了一系列运河怀古诗作,有《过沛县高祖庙》《登徐州项王戏马台》《过钱塘》《游西湖》等。
张养浩在《登徐州项王戏马台》中写道:“伫目河山空锦绣,伤心刘项总丘墟。”张养浩途径运河城市徐州时,看到项羽遗留的戏马台,联想到楚汉之争,但山河依然锦绣,刘邦、项羽终归丘墟。
张养浩在《过钱塘》写道:“花草故宫春一梦,江湖游子鬓双斑。”48诗人看到南宋遗留的宫殿,回首历史犹如一场春梦。张养浩在这些运河怀古诗作中,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元代中期诗人马祖常途径徐州时,凭吊了苏轼的黄楼遗迹:“城角黄楼庄,苏公骨已仙。
乱流无啮石,宅土有居廛。才大为时忌,名高得世传。舟中卧读赋,临水一琅然。”表达了马祖常对苏轼的崇敬之情。释梵琦在《越来溪》描写吴越历史:“往事已随东去水,行人犹过越来溪。秋高岸柳不堪折,日晚沙禽相对啼。自古兴亡非一姓,如今只有草萋萋。”
越来溪位于苏州,与运河交汇,越王勾践经由此水伐吴,故得此名。作者路过运河城市苏州的越来溪时,看到秋高日晚、芳草萋萋,表达了对吴越历史兴亡的感慨。王旭在《游甘露寺诗》写道:“北固山头甘露寺,诗人来此看江涛。筇拖翠碧足方倦,楼依白云身最高。
天地华夷今一统,山川吴楚旧雄豪。登临得句无人知,万里长风吹鬓毛。”甘露寺在运河城市镇江北固山上,王旭作为北方人,在南北合一之后,来到北固山甘露寺,联想到吴楚争雄的历史,表达了对元代南北统一、华夷一体的大一统时代的由衷赞美之情。
结语在元代独特的文化与民族背景中,元代诗歌运河意象书写了丰富的运河时空形态。元代诗歌运河意象在继承传统运河意象写实、表情的基础上,增加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从而扩大了运河诗歌的题材范围。
元代诗歌运河意象在展现隋唐以来运河纪行诗兴亡之感、思乡之情、批判现实等共性文化主题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文化、民族情态丰富了文学史运河诗歌的文化意涵。
参考文献
《元代运河诗研究》
《元史》
《全元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