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问你姓什么死囚回答后,朱元璋朕免你

刘军连看皮肤病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828/9375234.html

在北京市博物馆内,珍藏有一张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发给有功之臣的"丹书铁券"。

朱元璋与功臣们的盟誓,以“丹书铁券”铭记。“丹书铁券”是皇帝与功臣之间达成的一份协议,皇帝承诺给予功臣免罪或免死的权利,以换取他们对国家的忠诚。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也遵循以前的惯例,为开国功臣颁发了一批免死铁券。每张铁券都是两份,一份颁发给获赠者,另一份则存放在内府。

这些功臣包括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

汉高祖刘邦的“屠杀”和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朱元璋以铁券作为奖励,旨在与功臣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然而,随着功臣们手中的铁券无法保护他们免于被清除,这使得这一做法显得讽刺意味深长。

朱元璋强调铁券并非真正的护身符,他可以随意收回对功臣的承诺,只要他们对皇权产生威胁。他不会因为功臣的过往贡献或亲密关系而宽恕他们,甚至对亲侄子和儿女亲家也毫不犹豫地进行杀戮。

因此,朱元璋统治期间被他处死的大臣数量惊人,几乎没有人能够逃脱被杀的命运。

“是的,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孙。”朱元璋听完,默然无语,随后命令手下取出五方布帛,亲自在上面书写“先天下之忧而后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赠给他,并宣布他可以免死五次。

朱元璋一生以“淮右布衣”自居,这背后隐藏着深深的自卑。这一点,可以从他所崇拜的两个人身上看出来。

李善长对朱元璋说:“您知道吗,刘邦是一个白手起家创建汉朝的人,他的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以及不乱杀人的品质都让人十分崇拜。

现在元朝四分五裂,您作为濠州人,距离刘邦的老家沛县并不远,而且山川相连,王气聚集在您身上。如果您能效法刘邦,那么平定天下将会变得非常容易。

朱元璋曾因为自己的出身寒微而感到烦恼,但经李善长的点拨,他找到了榜样,开始效仿汉高祖刘邦,以收民心、禁杀掠和还妇女等手段获得了民众的欢心。

在他夺取天下后,他在南京建立了祭祀历代明君的庙宇,其中专门祭祀刘邦。每次祭祀,他都会对刘邦的塑像说:“刘君,刘君,今日庙中诸君,皆有所凭藉,以得天下,惟朕与汝,皆不阶寸土,手提三尺,致位天子,比这诸君,尤为难得,可共饮三爵。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刘邦的无比敬仰。

朱元璋心中的英雄,除了北宋名臣范仲淹,还有西汉的朱买臣。朱元璋以平民之身夺取天下,成就三百年江山的霸业,真实版的“草根逆袭”。

历史上大多数帝王都出身贵族,只有他来自平民家庭。所以,当有人提议让他认南宋大儒朱熹为祖先时,他并未采纳。

他建立明朝后,大力修建凤阳祖陵,尊封历代先祖,对后代子孙的安排精心之极,这表明朱元璋非常重视自己的家族和血统。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对历史上的朱姓名人有特殊的喜好。例如,西汉的朱买臣就受到了朱元璋的特别宠爱。

朱买臣,穷困却酷爱读书,被称为“书痴”。然而,因家中贫困,妻子崔氏多次提出离婚。尽管朱买臣保证自己未来会大富大贵,但崔氏仍然坚持离去。

最终,崔氏嫁给了富有的木匠。然而,朱买臣并未因此放弃。他受到汉武帝赏识,成为中大夫并被封为会稽太守。

回到会稽后,他派人接回崔氏和她的丈夫,并赠予他们大量钱财。崔氏对此感到后悔,不久后便自杀。朱买臣又出资为她丈夫举行葬礼。

朱买臣的性格深受朱元璋赏识,他们同姓,因此朱元璋常以此人作为教育儿子的励志典范。

朱元璋为什么如此敬仰范仲淹?其实原因很简单。除了因为范仲淹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义士之外,还因为范仲淹与“朱”这个姓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范仲淹在很小的时候,他的亲生父亲范墉就去世了。他的母亲谢氏因为生活困难,只能带着年幼的范仲淹在离范府不远处的寺庙里生活。

谢氏嫁给平江府推官朱文翰后,勤俭持家,聪明教育孩子,视朱家的孩子如己出,家庭和谐美满。朱文翰是个有文化的进士,为了给他的继子范仲淹更好的教育,将其改名为“朱说”,并请来老师辅导功课,引导其努力学习。

朱说在朱文翰的引导下,自幼就有大志向,努力学习,虽然家境清贫,但有了读书的机会。朱文翰是个清官,即使升职为县令,也不贪污受贿,家庭生活依然清贫,最终导致了范仲淹的“划粥断齑”的故事。

范仲淹年轻时在外为官,他的朋友朱文翰在家乡醴泉寺读书。为了方便,朱文翰自己起伙食,每晚都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一边读书一边煮粥。

粥煮好了,时间也到了半夜,他便和放下书本睡觉。冬天天气冷,第二天清早,锅里的粥便会凝固成一整块。这时朱文翰便用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划个十字,将粥块分成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这便是“划粥”。

朱文翰吃的菜以寺院周围的山中野菜为主,每天他都会去拨一点野韭菜和野葱,放在一起切碎,放点盐拌一拌,就是每天的菜了。

这就是“断齑”的由来。在醴泉寺读书的三年,朱文翰基本过着“划粥断齑”的生活,这个词也成了形容一个人刻苦读书的成语。

朱文翰26岁时,用“朱说”的名字考上了进士。同年,他的养父朱文翰病逝。两年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的朱文翰上表朝廷,提出想复姓归名,认祖归宗。

得到朝廷批准后,“朱说”复名范仲淹,字希文。范仲淹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一生。

虽然改了姓氏,但范仲淹不忘朱氏养育之恩,对他家的兄弟姐妹充满深情。后来,他用个人收入购置了三十六亩田地赠予朱家,还为养父朱文翰购置了墓地和祭田三十亩。

他母亲谢氏过世后,他虽然没有将其葬在朱家的墓地,也没有将其葬入范氏祖茔,因为他认为这是对母亲最好的归宿安排。

范仲淹用自己的行动为千百年来的文人士大夫树立了道德楷模,受到了知识分子的敬仰。他忠君爱国,善待百姓,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事情,让一贯注重民生的朱元璋产生了共鸣,因此推崇范仲淹也就不足为奇了。

朱元璋不仅是思想上崇拜范仲淹,现实中,他也一直追随自己的偶像。虽然朱元璋在历史上以残暴著称,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注重民生的好皇帝。

在他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工程,减少洪涝灾害。

明朝建立后,范仲淹的后人范文从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御史。他虽然没有先祖的才华,但却是个正直的人,对皇帝也不会阿谀奉承,是一个真正的清官。

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并非易对付的君主。有一次,范文从因违背了朱元璋的旨意而被关进了监狱。三法司并没有详细调查,便判他为死罪。

根据规定,死囚在执行前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即在他们的名字上打个大红勾。在洪武年间,被砍头的官员不在少数,因此刑部将范文从和其他被判死刑的官员的名字一起交给了朱元璋。

没有人料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一如既往,朱元璋开始了对犯人名单的审核。突然,他注意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苏州范文从。范文从只是一名七品御史,朱元璋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甚至忘记了他曾因违抗自己的旨意而被他疏远。

看到这个名字,他突然灵光一闪,叫来了刑部尚书:“把范文从带到我这里来!”身穿囚衣的范文从被带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见他气宇轩昂,身体笔直地跪着,似乎并不惧怕死亡,这让朱元璋对他产生了一丝敬意。

于是,朱元璋问范文从:“你是苏州人吗?和苏州范仲淹家有什么关系?”范文从并不知道朱元璋的意图,于是老老实实地回答:“范文正公是我的先祖,我是他的十二世孙。

”朱元璋沉思了一会儿,又仔细地看了看了范文从的案件卷宗,发现他并没有结党营私,也没有贪污受贿,只是因为违抗了自己的旨意而被定罪。

他不由得暗自感叹:“差点错杀了好人!”

朱元璋杀了许多贪官污吏和威胁皇权的勋贵,但他对言官宽容,只杀真正威胁皇权的人。他敬重范仲淹,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保护范仲淹的后代。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从因为此事幸免于难,他敢于据理力争,没有辱没先祖的名头。虽然这件事在正史上没有记载,但有清朝文人赵吉士的笔记《寄园寄所寄》为证。

范仲淹的后代并非人人皆忠,范家在清朝也出了位关键人物。这位人物叫范文程,他历仕清朝四位皇帝,为清朝制定了开国规制。

万历四十六年,范文程和兄长范文寀投靠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范文程深得清朝统治者的器重,参与了清朝初年的许多重大国策制定。

范文程和范文从是同根同源的两个家族,他们的祖先范仲淹是他们共同的祖先。然而,范仲淹的后裔中,范文程和范文从并非同一支脉。

范文程的祖先范岳,在明朝时只是一名县丞,负责管理县里的仓管物资。然而,由于县衙失火,范岳被发配到辽阳,此后再未返回中原,反而在那里生根发芽。

范文程便是出生在辽阳,他是范岳的后裔。康熙五年,范文程去世,享年70岁。康熙皇帝对范文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将他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谥文肃,并亲自撰写祭文,称他为“元辅高风”。

这是对范文程一生的最高赞扬,也是对他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认可。

范文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争议人物。尽管他的才能备受赞誉,如康熙帝曾说过“文程之策,可抵百万雄兵!”,但他的行为却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历史上,有人认为范文程对清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同时也对明朝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范文程的个人功利导致他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明朝君主,从大节上来看,他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尽管如此,范文程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智谋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取代明朝的进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9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