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第一功臣萧何自毁名声,居然只是为了让

文\叶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大家再也熟悉不过的一句成语了。讲得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被伯乐萧何看中,推荐做了汉王刘邦的大将军,然后他运用自己的军事天才,最终战胜项羽帮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西汉王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功高震主的韩信自然也受到了刘邦的忌惮,又是在萧何的帮助下,最终韩信被吕后“斩于长乐宫”。韩信的一生因萧何而辉煌,最后终结也与萧何有关,也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这个历史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萧何是一个优秀的伯乐,他善于发掘人才。就连汉高祖刘邦也算是他发现的“人才”。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也纷纷举义旗,萧何作为沛县反秦的势利代表,却偏偏看中了平庸的刘邦,把他推到了最高的位置,也最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王朝。其实萧何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人,在西汉初年一直高居丞相之位,却从来不贪恋钱财。生活是十分节俭,即使是盖房子,也要选择穷苦偏僻的地方,并从来不建院墙。他还曾经把自己家中所有的钱财全部拿出来捐献给国家。萧何为人公正,工作能力强,却又淡泊功名利禄。萧何在秦朝为官时,在公务员考核中名列全郡第一,是个真正的学霸,却三次辞谢拒绝去京城咸阳做官的机会,最终却选择了辅佐刘邦。在西汉建立的过程中,萧何与刘邦的君臣关系在历史上也算是比较默契的。刘邦经常是在外面征战,萧何则在后方,镇抚百姓提供军需粮食,制定法律规章制度,规划地方的行政区域,建立国家的宗庙、社稷,统计户籍人口增、收粮响供给军需,在后方征集兵源补充前线……刘邦曾经全权委托萧何处理关中大事,可见他对萧何的信任有多深。正因为这样的信任,刘邦大败项羽成为西汉皇帝后,在对大臣们功劳的评议中,坚决的认为萧何的功劳是最高的,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直到汉惠帝时期去世时,萧何也依然担任丞相的职务。萧何和刘邦这对模范君臣一生的磨合中也是出现了三次危机的,而智慧的萧何也是一一的化解了。汉三年,刘邦与项羽在京县和索亭对峙,汉大后方都交由萧何管理。此时的刘邦有点不自信了,如果萧何想自立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他自己也就成了刀剑上的肉。“上数使使劳苦丞相”一连几次派人慰问萧何。其中有一个姓鲍的谋士,看出了其中原由,告诉萧何汗王这样是起了疑心,并建议他把子孙兄弟中能够打仗的全部派到前线去,到汉王刘邦那儿做人质。萧何照做后,刘邦果然的非常的高兴。萧何帮助吕后杀死韩信,刘邦不但派使者给萧何增加了五千户食邑,还给他增加了一个人的护卫队。当时很多人都来祝贺,只有一个叫召平的人看出了其中的原由。这根本就是皇帝在怀疑,不是什么恩宠。并建议萧何谢绝封赏,并把全部家财拿出来资助军费。萧何照做后,刘邦才大为高兴。同年秋天淮南王英布反叛,刘邦御驾亲征,却在途中多次派人打听萧何的工作情况。萧何依然在京城安抚百姓并拿出钱财资助军需。这时萧何的一位门客对萧何说:“君灭族不远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汗?上心必安。”这位门客的意思是,萧何总这样做,离灭族就不远了。作为丞相,功劳是第一的,更是别人无法比拟的。萧何从入关到现在十多年了,深受百姓的爱戴。还要去孜孜不倦的办事求得百姓的钟爱,这才是刘邦最担心的,他害怕萧何控制关中动摇汉室。这位门客建议萧何购买一些田地,并且低息借贷自毁一下自己的名誉。也只有这样,刘邦才能够安心。萧何果然听从了这位门客的建议,自毁名誉最终才重新得回了刘邦的信任。从这个三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萧何的确是一个正人君子,他一心只想让汉朝强盛起来,没有时间把心思用在政治斗争、揣度领导的心思上。但他依然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当别人看透给他提出意见后,他总是能够领悟并欣然接受。萧何是一个实干的优秀人才,却不是一个像韩信那样“骄傲的天才”,他有的超强的自律性,却也能够深谙处世之道,虚心的接受建议重新规划路径。这也是一个人能够适应社会的最强能力。记得看过一个视频,王石在讲第一次和姚明谈关于在乡村建立篮球场的初衷时大为震惊。因为初衷并不是让这些孩子强身健体,而是让他们去学会遵守规则,一个善于遵守规则的人才能够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比如我们上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也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每个行业和企业中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规则,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也都要去遵守这些规则。我们回到萧何的故事中,作为“丞相”,又何尝没有属于自己的规则呢?萧何懂得自己应该去遵守这些规则,也就成为了人生的赢家,得到善终。韩信、英布、卢绾等人有何尝不是这规则的破坏者,破坏了为臣之道,也就走上了不归之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