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之后,为何没有对项羽进行抹黑

白癜风多久才能复查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25/9359578.html

公元前年的六月,在薛县这个地方,发生了两个重要的事件。

这年春天,高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被秦将章邯击败,随后下落不明,直到5个月后,楚国义军领袖项梁才最终确认陈王遇害,于是问记于谋士范增,并广发英雄帖,召集各路反秦势力共商大计。

范增献计:

“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不复立楚之后也”。

思忖之后,项梁接受范增的建议,决定派人寻找楚怀王之后。

项羽

怀王之后熊心,从落魄之人一夜之间成了楚王,为凝聚楚地人心,项梁仍称其楚怀王,意为“从民所望也”,后定都盱眙,楚国复立。

同样是在薛县,刘邦带领自己沛县的一众兄弟,来响应项梁的号召,在这里,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对手见到了彼此,一个觉得对方名将之后,勇武威猛,一个觉得对方破衣烂衫,乌合之众。

为了配合叔父的大义,团结反秦力量,项羽和这位大自己二十多岁的沛县义军领袖,称兄道弟。

此时的二人,一个意气风发,一个老谋深算,但是两个人无论如何不会想到,6年之后,仅仅是6年之后,不仅大秦帝国覆灭,二人对于天下的争夺也落下帷幕,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乌江自刎,刘邦依靠强大的韧性和汉初三杰的辅佐,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项羽率领楚国大军,勇猛异常,斩杀宋义,破釜沉舟,一举消灭秦帝国此时能拿出的为数不多的主力精锐。

而刘邦,此时正在张良的运筹下,遵从义帝“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号召,率领沛县的一众子弟,一路向西,未经几次大战,便在项羽牵制帝国主力之际,进入关中纳降子婴。

鸿门宴之后,项羽并未遵从义帝的旨意,大封诸侯之际,刘邦只得到了偏远的巴蜀之地。

心有不甘的刘邦,在瞒过项羽之后,一举平定关中,收服北方诸侯,与项羽形成对峙之势。

接下来的四年,是反复拉锯的四年,从鸿沟到齐地,再从齐地到垓下。

刘邦

乌江畔,刘邦站立在马车上,前后大军簇拥,不远之处的项羽,仅剩的18骑也全部落马,浑身是血的项羽持剑面对司马童,此时的二人,不知道回想起六年之前在薛县的场景,是什么样的感慨。

历史就是这么让人回味,楚汉之争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除了短短不到十年却又无比精彩纷呈的群雄之争,还有就是争夺的双方,在后人看来都不像是反派,成功者开创了新的大一统王朝,给这个民族,带来了名字,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凝结,失败者成为千古无二的大英雄,后世文人墨客,无不为其叹息吟咏。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每个朝代的开创时期,都有两个或多个主角进行逐鹿中原,成功者登基称帝,失败者多被污名化以至长达数百年的贬低,例如,元末的朱元璋和陈友谅。

而项羽和刘邦,这两位大一统王朝开创之后的第一对角逐者,项羽作为最终失败者不仅没有被贬低和污名化,还得到了后世称赞与敬仰,例如,“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甚至是作为胜利者的刘邦,也表现出对于项羽的认可,“吾听项羽之计而用之,故得天下”。

想要搞清楚为什么刘邦在登基称帝之后,没有对项羽进行名誉上的打压,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一、个人心理角度:刘邦和项羽的出身,决定了二人的眼界和胸怀。

一个人的出身和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日后对于事物和人的判断,出身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眼界,却不一定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胸怀。

公元前年,沛县中阳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农村家庭,一个男孩出生,根据家中排行称为刘季。

刘邦

这一年,秦始皇嬴政,还在赵国为质,那个令六国闻风丧胆而又恨之入骨的老秦王嬴稷,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还在为大秦东出不遗余力,一直把周王室打到交出九鼎。

刘季的童年、青年,就是在战国的最后时光。

虽然出身不高,平日所接触的也多是屠猪卖狗之辈,但是青年时期的刘季却有一颗侠义之心,平时不务正业,在那个普遍结婚较早的时代,二三十岁还没成家的刘季,不读书不务农,只好结交所谓的豪杰。

他的偶像是魏国的信陵君,为此,青年时期的刘季甚至外出游荡,探寻偶像的足迹。

后来,秦国几年之中连丧三王,年幼的嬴政,在吕不韦的支持下成为新的秦王,并在李斯的辅佐下,逐步统一六国。

此时的刘季,成为秦帝国的底层官员,亭长,有了官身,刘季依旧不改往日形象,喝喝酒打打价。

吕氏乔迁,吹牛喊出“献万金”的刘季,得到吕太公的赏识,终于在不惑之年迎娶了吕雉。

秦二世荒淫,各地风起云涌,带领囚徒逾期的刘季有家难回,流亡芒砀山,无奈之下,斩白蛇起义,打回沛县,成为沛公,此时的刘季,才真正成为刘邦。

楚汉争霸

从刘邦的起家史可以看出,刘邦此人绝非草莽,更不是头脑简单的街头无赖,早年的游历,让青年时期的刘邦开阔眼界,可以说,他对于局势的判断,早已超出自己带领的沛县兄弟,甚至不亚于舞台中央的章邯、陈胜。

而创业的无奈和艰辛,更让出身较低的刘邦,在心理上更追求对于务实的优选,而不是什么大义,这从后来刘邦在雍齿反叛后投靠项梁,入关中约法三章,任用韩信都可以看出,刘邦做决策,首选务实。

正是这种性格,让称帝之后的刘邦没有刻意对项羽进行抹黑,污名化。

刘邦所要考虑的,不是抹黑项羽的影响,而是污名化项羽对自己和新开辟的大汉王朝,有什么好处。

对于正统性的树立,只需要喊出项羽杀义帝一事即可,过分的污名化,只会让当时的儒生谩骂刘邦的心胸狭隘。

如果对项羽进行刻意的抹黑,那么,自己逃亡路上踹孩子,亲爹被烹之际喊一句分我一杯,又如何自圆?

刘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但也绝不是小人,青年时期就有一颗侠义之心的人,功成名就之后回首往事,亦不会做出此等下作之事。

第二,时局的影响。

刘邦对于项羽,是从曾经的战友和兄弟,一步一步到竞争对手和仇敌的,二人的感情,并不是纯粹的和简单的,而是不断变化且日趋复杂的。

刘邦对于项羽,应该有一定的感情,或者说有那么一段时间,高高在上的项羽,是得到过刘邦的认可和尊敬的。

刘邦

项羽乌江自刎,天下尽归刘邦,汉王朝建立之后,是存在诸多异姓诸侯王的。

这时候的局势,污名化项羽,百害而无一利,项羽的神勇,能够战胜她,更能显示自己的强大,以及心胸的开阔。

刘邦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深谙统治的艺术,分封异性诸侯只是权宜之计,这意味着,人生的最后几年,即便是称帝,也不能够享受,而是用最后的时光,平定异姓诸侯王,让大汉王朝不至于再出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

此时的异姓诸侯王,是有一部分人之前是项羽阵营的,污名化项羽,会让这些人内心不甘,汉朝可没有电报和手机,信息传递不便的年代,这些距离较远的诸侯王,在老上司项羽被抹黑之后,难免不会多想,继而蠢蠢欲动,以求自保。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刘邦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想要平定诸侯王,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所以说,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刘邦对于局势的判断和把控,是十分准确的。

另外,汉初时期,刘邦定下黄老思想治国的基调,国家动乱数十年,已经经不起折腾,只能通过无为而治的手段,让天下恢复生机,此时对项羽进行污名化,难免不会引起楚地和江东百姓的不满,要知道,项羽垓下之战失败之后,还是有众多支持者的。

第三,项羽本身的光环,在那个时期无法抹黑。

公元前年,项羽出生在泗水郡。

这是一个一出生就顶着英雄光环的男人,他是楚国名将之后,可以说是名门望族。

从幼年开始,项羽就在叔父的培养下,不断被灌输对于秦帝国的仇恨,而项羽天生神力,年纪轻轻就勇猛异常,且读书学剑。

叔父战死,二十来岁的项羽破釜沉舟,一战天下闻名,一个这样出身的人,加上年少成名和背负的血海深仇,注定是一个纯粹的人。

项羽

他身上的种种标签,都是世人追求和崇拜的对象,可以说,刘邦还在进军关中的路上时,项羽就以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偶像。

纯粹,意味着其刚坚不可摧,但是也预示着过刚易折,这也就是为什么项羽能够一战定乾坤让秦帝国倾覆,却又最终败在沛县油腻大叔刘邦手里的原因。

而项羽这种失败,又给他增加了一个悲情英雄的标签,在百姓的心中,他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加牢固了。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出身高贵,背负仇恨,年少成名战无不胜,却英雄气短悲情骤至,即便是胜利者刘邦,也是难以抹黑的。

另外,从后世的历史经验不难看出,对于王朝开创者的竞争对手进行抹黑,多数是这个王朝的后继之君所发起的,王朝的开创者,多是心胸开阔气宇不凡之人,自信得天下,还有必要对竞争者进行抹黑吗?除非对方真的是暴虐之人。

楚汉争霸

楚汉之际,先秦遗风还是有一些的,人们依旧崇尚信义,即便是贵如帝王,也不能违背约定俗成的社会信义。

再者,对于统治者的抹黑,无论是秦汉之际还是后世王朝,多是儒生所为,即便是皇帝想要抹黑,也要儒生去进行实操,但是刘邦恰巧是一个不喜欢儒生的皇帝。

总结

刘邦并非小人,对于项羽这样的竞争对手,他没有必要进行抹黑。

抹黑项羽对于新建的大汉王朝百害而无一利,作为一个务实的皇帝,刘邦不会做徒劳无功的事。

项羽是英雄,尤其是在当时的人心里,其地位是没法抹黑的,强行抹黑很有可能自取其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9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