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http://www.pfzhiliao.com/
“邮”和“驿”的由来
史籍载,秦朝广建驿道、邮亭,接待官吏往来、换马、住宿及传递公文、军情和物资,驿传制度成为通达边情、宣布号令、实施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
汉承秦制,交通要道每隔30里左右设立一“置”并设邮亭。唐朝时根据交通工具分为水驿、陆驿、水陆兼办三种。宋朝因军事需要设置急递铺传递军情,金、元朝则以急递铺传送公文。
明朝初建即重视驿传的建设,朝廷认为徐州为水陆要地,文檄往来比别处繁剧,不可小觑。
故於徐州完备驿铺:陆有车马、水有舟楫,陆有休息馆舍,停留则有供给,饥渴提供餐饮。
《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元年(年),置各处水、马站及递运所、急递铺。凡站六十里或八十里,专在递送使客、飞报军务、转运军需等物。急递铺,凡十里设一铺。每铺设铺司一人;铺兵:要路十人,僻路或五人、或四人。”明清时一里约等于米。
长途骑马、行船传递称为“驿”,短途步行传递叫作“邮”,又有递运所、夫厂等机构。驿站之间由急递铺作为过渡,及时补充人马给养、确保快速传达。
铺与铺间隔十至二十里,以县(府)治总铺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
徐州府总铺设在“州治大门内右”。
天下第一驿——泗亭驿
沛县泗亭驿,也称泗水驿,因秦时泗水河畔有泗水亭得名,是古沛访古凭吊的一处胜迹。
汉高祖刘邦曾任泗水亭亭长,泗亭驿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驿”。
《地理志》:县治故城南垞上,东岸有泗水亭,汉祖为泗水亭长,即此亭也。故亭今有高祖庙,庙前有碑,延熹十年立。
明朝王玙《宿沛县泗亭驿》吟曰:“千古龙飞地,令人感废兴。”称沛县泗亭驿为“龙飞地”。
年沛县建泗水亭公园,重刻班固《泗水亭碑铭》。
明永乐十三年(),县令李举贤在县治南关旧驿站原址新建泗亭驿,设驿丞一人、司吏一人。
北接鱼台驿、济宁驿,南连利国驿,为水陆两用驿站,有船只、驴马及劳务人员,额设站舟11只、水夫名、馆夫4名。
成化十八年(年),驿站因被黄水淹而迁建。嘉靖二十五年(),知县周泾重建,设驿丞一人、吏一人、水夫人、站船16只、上中铺陈35副、什物16副。
嘉靖四十五年()随新河改迁夏镇,万历中期又被水淹没,万历四十五年()迁夏镇崇胜寺旁公馆中。
清初泗亭驿在夏镇,康熙年间驿站毁于地震。
光绪初年於夏镇闸上陈胜亮的充公宅设驿署,楼房三间、瓦屋三间。宣统三年()冬毁于民乱。
明代至清初沛县驿丞有名可考的有:魏让、周倘、周炳、张绀、黄云鹏、张四维、沈纪、刘自新、张字先、秦绍宾、王大岳、朱天宠、叶棠、萧廷辅、丁尚焕、孟尚德、李逢春、江天祚、杨琳、程琠、许九仪、陶滨、李柑、厉益新、刘景奇、江调鼎。乾隆初年裁撤驿丞,驿站由县兼管。
《古沛叶氏族谱》:歙县人叶棠因任泗亭驿驿丞定居沛县。
明代沛地递铺路线
元代以前沛地铺舍不可考,明清沛县驿铺分三路:以县前总铺为中心,东路至滕州,南路至徐州府,西路至丰县。明朝依古法:昼夜行三百里;公文随到随送,不分昼夜;到铺后核验密封情况、铺兵姓名、到铺时刻,无印信文字不许入递;快递变慢递则重罚。
明正统三年()《彭城志》载:永乐四年()沛县知县常瓘建铺舍九处,总铺在县南门外。东、西路每铺各四名铺兵:十字河铺(县西十里)—宣丘铺(县西二十里)—倪陵铺(县西四十里)—高陵铺(县西四十里);净明铺(县东十里)—聂庄铺(县东二十里)—丁村铺(县东三十里)—东仓铺(县东四十里)。东路所记顺序与《沛县志》不同。高陵铺即高坊铺,为县西三十里,记载讹误。
嘉靖年间沿袭明初,铺舍构建样式统一:
主房三间,两列配房各三间,门坊一座,占地1.3至3亩,废弃铺址租给村民佃仲。
县治总铺旧址原在南门外,弘治年间变卖民居,久无铺舍。
嘉靖二十二年()知县王治迁建惇仁街东、旧税课局向西,铺兵十名。
嘉靖二十二年《沛县志》记载,南路:
老鹳巷铺—杨家厂铺—界沟铺。西路有两条,十字河铺—宣丘铺(黄家店)—高坊铺(王家店新地)—丰县新城(华山);
十字河铺—宣丘铺(双庙村)—高坊铺(高坊村)—倪陵铺—丰县旧城。东北路原路:
鸿沟—刘家村—朱榢村;王治改建为:净明铺—聂庄铺—丁村铺。
受县治驻地的移动,驿铺的位置和路线也会相应选取距离最近的道路。
明嘉靖五年(年)六月,丰县城被黄水冲垮,县治被迫迁至县东南地势较高的华山。
嘉靖三十一年,在原址重建土城迁回县治。
故嘉靖《沛县志》有两条通丰县路线且裁掉倪陵铺。
万历年间,设司吏一人管理全县驿铺。
东路:东仓铺—聂庄铺—净明铺—夏镇铺;南路:老鹳巷铺(铺基地二亩)—杨家厂铺(铺基地三亩)—界沟铺(铺基地一亩三分);
西路:十字河铺(铺基地三亩)—宣丘铺(铺基地一亩五分)—高房铺(铺基地一亩四分)—倪陵铺(铺基地一亩三分)。
清代沛地递铺路线
顺治十一年()《徐州府志》:
南路,老鹳巷铺、杨家厂铺、界沟铺;
东路,东仓铺、聂庄铺、净明铺、夏镇铺;西路,十字河铺、宣丘铺、高房铺、倪陵铺。
康熙六十一年()《府志》:
县前总铺,在县治大门外左。
南路,十里铺、草庙铺、斗虎店铺;
西路,十字河铺、高房铺、扬明铺;
东路,净明铺、聂庄铺、东仓铺;
夏镇铺只接待运粮船,不传递公文;
废除老鹳巷铺、杨家厂铺、界沟铺、宣丘铺、净明铺。
乾隆七年()《府志》:
铺司兵15名。
南路,十里铺—二十里铺—里仁铺—铜山王家集铺;东路,聂庄铺—桃源铺—夏镇铺—滕县戚城铺;
西路,十字河铺—高房铺—倪陵铺—丰县周村铺;
鹿鸣铺:上接夏镇铺,下接里仁铺。同治十三年()《府志》及民国九年()《沛县志》沿袭此记载。
因黄水、兵燹,沛县在清朝曾三迁县治驻地。
乾隆四十六年黄河决口湮没沛城,县令郎赓将位于现九龙城一带的县治(清初沿驻明旧城)迁至栖山。
咸丰元年八月黄河决口淤没栖山沛城,县治再迁至微山湖东之夏镇(今微山县城)。
咸丰十一年三月捻军攻陷夏镇,同年冬将县治迁回乾隆初年沛城遗址南大桥寨。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载:沛县额设县前、人祖庙、林堤寺、旧城、夏镇、陈家阁、崔家堤口、吴家集八铺,铺司铺兵共十五名。这是乾隆四十六年以后县治在栖山的递铺设置,县前铺在栖山。
东路:十六里至人祖庙铺,十四里至林堤寺铺,十五里至旧城铺(明旧城),水陆共四十里至夏镇铺,十里至滕县戚城铺;西路:十八里至陈家阁铺,十八里至丰县丁兰铺;南路:十五里至崔家堤口铺,十五里至吴家集铺,十二里至铜山县王吴二集铺。
光绪十六年()《沛县志》记载,铺兵额数:沛县县前铺兵五名,旧城、夏镇等二铺铺兵各二名,人祖庙、林堤寺、陈家阁、崔家堤口、吴家集、沿河等六铺兵各一名。凡沛县铺司兵共十五名。
年由商号“兴和成”代办设邮柜,为沛县邮政之始。年沛县设三等邮局,改驿铺业务归邮局,旧设驿铺都裁撤。
因递铺发展的村庄
驿传制度对传递信息、促进经济和文化繁荣起了巨大作用。位于丰沛官道上的马庙(十字河铺)、鹿楼镇高坊集和倪陵铺;城南胡寨镇十里铺村、草庙、二十里铺(堡)等村都是因官府设铺而闻名。
高坊铺(集):传说村中一庙宇的瓦楞缝里有一棵柏树,长到磨盘一样粗细庙宇却不坍塌,故名高房铺;后设立集市,因而叫高房集,又叫高坊集。交通便利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村内有高坊寺、玄帝庙等,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罗士学建四个社学教读民间子弟,高房社学为其中之一。
倪陵铺:原是一高阜,位于丰、沛县城中点,方言叫鱼鳞铺;传说明朝朝廷请灵在这里歇脚,又叫仪陵铺。
万历《沛县志》:鸿沟村,在县东北十二里;聂庄铺,在鸿沟北七里。鸿沟为水患时导流分泄处,宋末元初,怀远将军张泉从江西南昌驻防徐济间,安家于沛鸿沟大楼,为鸿沟张氏始祖。
聂庄铺今属微山县高楼乡、昭阳湖西南部湖内,明万历十六年立白水寺碑载有此村。
豆腐店:今斗虎店,乾隆《沛县志》作豆虎店,设有义学;界沟铺,原址在豆腐店街东。
陈阁在鹿楼西南。
林堤寺位于沛城南八里封楼,传为唐朝古刹,今尚存明代《重修林堤石桥记》碑。
作者简介
王书法,字愍斋,徐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员、古沛王氏委员会秘书长、《淮海民俗文化网》专栏作者。生于年2月,党员,大学学历,沛县鹿楼镇房庄村人。著有《愍斋诗集》、《愍斋羽士青春录》、《丰沛卧虎录》等文集。
(作者近照)
作者/来源:淮海之光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