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沛县,为何会聚齐萧何曹参周

很多人认为,刘邦那个老小子运气真好,居然在一个县内,就集齐了建立天下的人才,文有萧何,武有樊哙,另外还有曹参、陈平等等。

有如此的人才配置,何愁霸业不成。

其实,这是典型的因果倒置。而刘邦集团的成功,恰好证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成王败寇。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刘邦刚起义时,跟他一起造反的人有一千多。

这其中,以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人在历史上留下的名气最大。

看了这份起义名单,你可能会觉得刘邦这老小子的运气真好啊,居然开局就聚拢了大小王加四个2。

天下不归他得,真是没天理了。

可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

除去萧何、曹参这些名留青史,后来“很厉害的人”之外。原本一千人的队伍中,其他默默无闻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也许有比萧何更有治国才华,有比韩信更有军事天赋,有比张良更有谋略的人,在第一场战斗的第一次冲锋中就死掉了。

而这些死掉的人,是不会在史书上留下他们的名字的。即便说,他们有很高的天赋。

还有,也许有的人,才华有限,被刘邦在征战期间把给放到二线了,不再委以重任。比如刘邦称帝后,他敕封的个列侯中,就有很多人在历史上的名气不大。

举几个例子。棘蒲侯柴武,武广侯薛欧,蒯成侯周緤,这都是老革命,排名还不低。其中柴武排第13,薛欧排名第15,周緤排名第22。这些人很早就跟刘邦混了,可他们的事迹,有多少后人清楚?

战争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经过了将近十年的混战后,刘邦团队如同大浪淘沙一般,最终筛选出了曹参、周勃、樊哙等几个人才。这很正常。

用一句总结说,这就叫成王败寇。

如果,萧何等人当时跟着的老大,不是知人善任的刘邦,而是陈胜,是项羽,那他们在历史上的评价肯定就不一样了。

就拿当年跟着陈胜的几个大牛人来说。

葛婴扶持楚国后裔为王,居然被陈胜杀了;

武臣在赵国称王,导致陈胜不满,对他各种下绊子;

陈胜起义后,身边并不是没有人才。只是奈何陈胜没眼光,没有带团队的能力。以至于最后众叛亲离,团队分裂,被章邯逐个击败。

跟着项羽的人才也一样,得不到重用,很多都被荒废了。

这里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萧何、曹参等人当年跟着陈胜或项羽,他们会不会有好下场呢?

我觉得不会。他们如果跟着陈胜,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跟周市、邓宗、武臣、葛婴等人一样的下场——在历史上留下一段属于他们的创业失败史。

跟着项羽,大概了也是一样的结果。

事实上,刘邦最后能成功,并非偶然。彭越和韩信找他讨封,直接就要他封王,刘邦心里一万个不爽,但刘邦忍住了,他依然强忍着不满给他们都封了王。

这叫什么?这就叫有大志。跟着他,再失败也失败不到哪里去。

只要你是人才,跟着刘邦,或多或少都能有施展抱负的空间。

其实,明朝的开国功臣大多数是安徽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朱元璋是凤阳人,徐达、汤和、赵德胜等也都是凤阳人。

李善长是定远人,冯胜、蓝玉、丁德兴等也都是定远人。

定远和凤阳是邻县,在元朝时都属于安丰路管辖。李善长、蓝玉,也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半个老乡了。(常遇春的老家怀远县也属于安丰路管辖,邓愈的老家泗县虽不属于安丰路,但与凤阳也是邻县)

试问,这么多大名鼎鼎的人,都出生在那个小范围内。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到底,还不就是“时势造英雄”加“成王败寇”嘛。

他们跟着朱元璋,然后朱元璋赢了,他们自然就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总的来说。一个人能否创业成功,一是看有没有运气,二是看有没有“运势”,三是看有没有能力。

三者皆有,那么成功就是大概率事件。

三者皆无,那么失败也是大概率事件。

有其中两者,卻缺一。

如果是缺“运势”,结果可能就是武臣、周市、范增这类人。他们有运气,有能力,但没碰到好主公,一身才华最终也就荒废了。

如果是只缺运气,结果可能就是如早年跟着刘邦起义,但却在第一场战斗中,就被对手劈死了,在历史上没留下名字的人。

如果是只缺能力,就是如西汉开国功臣榜上排名靠后的那些人。他们也封了侯,但在历史上默默无闻。

最后说点题外话。

不要低估了你们身边人的才华,也不要过度高估了所谓的成功人士。认为成功人士就应该要异于常人。相信我,你身边的狐朋狗友中,肯定也有军政人才。只不过,他们还没有机遇施展才华罢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2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