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m.familydoctor.com.cn/ysk/319984/
公元年,孙权从昔日盟友刘备集团那里夺取荆州并斩杀一代名将关羽。并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同年3月份,孙权生平大敌曹操去世于洛阳。
吴军讨取关羽曹操的嫡子曹丕继承了魏王的位置,当年六月炎夏,三十四岁的新任魏王曹丕,亲率曹魏六军共10万余众,浩浩荡荡离开邺城,扬言要远征江东,捉拿比他5岁的吴主孙权。
为什么曹丕坐上魏王位置没多久就要兴兵伐吴,难道着急完成其父曹操未完成的一统天下大业吗?而且曹丕出兵时机是6月份,正值酷暑。压根不适合南下伐吴。
除了不适合作战的天气,曹丕出兵时机不对的原因还有曹魏刚刚和孙权结盟一起击败关羽。难道刚把刘备集团驱逐出荆州,魏吴就立刻恢复交战状态吗?
答案显然不是,其实曹丕说是南下打孙权,实际上是半路上转向西,去逼许昌的汉献帝刘协下台。
孙权之后曹丕模仿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回故乡沛县的举止,回到了曹家故乡谯县,意欲再明显不过。曹丕祭罢祖宗陵墓,访完故旧亲族,曹丕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离开了谯县。按理说攻打江南应当取道东南,由涡水入淮河,再经芍陂即可抵达抗吴前线合肥。
然而曹丕似乎把打孙权的事忘到九霄云外,竟挥军向正西而去。当年10月,曹丕大军来到颖川郡颖阴县。为什么要到这里?因为这里已经距离汉帝国都城许昌甚近,很显然曹丕要用军事力量威慑光杆皇帝刘协。
《三国志.魏书曹丕传》当然不用曹丕威慑,曹丕提兵到这里时。生前曹操旧臣们已经纷纷上书皇帝刘协劝说他禅让给曹丕,曹丕来到这里后没几天。皇帝刘协派人送给曹丕一件物品。
这件物品正是传国玉玺,象征着刘协已经打算把皇帝位置交给曹丕。不久曹丕在文武百官陪同下举行了登基大典,中国的新皇帝,中国北方的主人曹丕开始以虔敬的语调朗诵《告天地神祇文》。
这标志着刘邦创立的汉朝到此正式灭亡,新的时代开启。这个新国家名字正是大魏。年底,皇帝曹丕在臣僚的簇拥下,从许昌来到洛阳。
当然此刻天下尚未一统,南方还有孙权和刘备对曹丕的领土虎视眈眈,尤其是这个孙权,此时他又开始搞事情了。
讲到这里,汉末三国时代有一场被忽视的战役,那便是孙权攻克襄樊之战。说到襄樊之战,刚刚关羽打过襄樊,前阵子“威震华夏”,后面因为徐晃和东吴的介入不但没有打下襄阳和樊城,反而丢失了荆州和关羽本人的性命。
而孙权却在刚刚取得荆州后不久,就沿着关羽北伐的道路从曹丕手里攻占了襄阳与樊城。这也是上文曹丕要亲自南征孙权的原因之一。
但可以肯定孙权占据襄樊不久后就又放弃了,但翻阅各种史书,孙权何时出兵攻打襄樊时间也不明朗。我们只知道襄阳在年4月就又回到曹魏手里,也就是孙权攻打襄樊时间线至少是在年4月之前。
《三国志》里也只有《曹仁传》提到了这场不知名的战役,除了《三国志》外就是《晋书》记载了这场战役。
襄阳和樊城《曹仁传》及即王位,拜仁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进封陈侯,增邑二千,并前三千五百户。追赐仁父炽谥曰陈穆侯,置守冢十家。后召还屯宛。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於汉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
《晋书宣帝纪》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会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时曹仁镇襄阳,请召仁还宛。帝曰:"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言竟不从。仁遂焚弃二城,权果不为寇,魏文悔之。及魏受汉禅,以帝为尚书。
虽然这段历史记载不多,但很多细节值得深究。首先孙权和曹家刚刚组成对抗关羽的同盟,为何孙权又去打襄阳。《晋书》里有句话说得很明白了“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意思就是襄阳是荆州战略要地不可放弃。这也正是之前关羽北伐原因之一。
其次还一个很重要原因支撑孙权去攻打襄阳,那便是孙权夺取荆州后收降了数万原来荆州军和俘虏的于禁军,加上自己原来的兵力,孙权掌握了15万人军队左右,当然有足够胆量支撑他北上。
除了手握重兵,更重要一点手上这张王牌还在——击败关羽的吕蒙。
吕蒙?他不应该在袭取荆州后不久就去世了吗。事实上根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以莹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蒙固辞金钱,权不许。封爵未下,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莹疾者,赐千金。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憾,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后更增笃,权自临视,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时权哀痛甚,为之降损。莹未死时,所得金宝诸赐尽付府藏,敕主者命绝之日皆上还,丧事务约。权闻之,益以悲感。”
这里只说袭取荆州完后不久吕蒙病重了,最后只说了吕蒙去世时候42岁。但并未给予吕蒙去世详细时间和年份。吕蒙很大可能并非于袭占荆州后很快就死去,而是在孙权由公安回到武昌前夕死去。
吕蒙画像时间线上是不是死于公元年初,而是最迟死于年春末。期间,发生了上文提到东吴攻占了襄阳。
而占领襄阳是吕蒙生前制定的战略计划。吕蒙在袭击关羽前曾对孙权说过;“令征虏(指都护征虏将军孙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曹)操,何赖于(关)羽?”
吕蒙为东吴定下的方针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占据战略要点,立于不败之地,窥视中原,为将来一统天下奠定基础;至于合纵连横搞外交,应居于从属地位。
之前关羽对着襄樊穷追猛打,即使水淹七军曹仁也不放弃,怎么这次吴军北上就放弃了呢。原因有二:一是曹操刚死,内部稳定应置于第一位。
曹操刚死,魏军失去最高统帅,三军为之夺气。譬如,耻为汉言、求受魏印的夏侯惇,于曹操死后数月,忧郁发疾而卒。这种形势下,魏军自然不愿依托不利的地理条件与吴军决战,只得于焦土之后委城而去。
其二就是吕蒙,吕蒙能在短时间占据荆州大片领土,而且对于关羽就靠攻取人心手段就把关羽军队兵不血刃瓦解了,并且还生擒了关羽。这个战绩实在恐怖,可以说一战成名。
而且在此之前,吕蒙多次参与魏吴淮南争霸。魏军许多将领也领教过吕蒙的厉害。对于魏军而言,吕蒙是仅次于周瑜的东吴将领,昔日周瑜才数万人就击破曹操本人率领的十余万大军,这次东吴实力远超过去。
自己这边曹操刚刚去世,对面不光孙权坐镇,吕蒙仍在。尽管吕蒙没有上阵是在幕后指挥,因为三国志没提这次襄樊之战有吕蒙身影,八成在幕后指挥。所以魏军忌讳于吕蒙名声才放弃了之前坚守已久的襄阳和樊城,就这么把淮南要地拱手让了出去。
接下来在年4月,孙权军放弃了襄阳和樊城,曹仁和徐晃就从宛城出发率军又重新占领这里。因为这时候吕蒙真的去世了,正因为基于此,魏军不会再忌讳东吴,吴军失去了统帅也自然士气低落无疑再战。
当然以上是我个人推测,你是否相信取决于你。那么如果吕蒙在年去世这个说法成立,吕蒙不但威慑了曹丕,同样震慑了孙权另一个方向的敌人——刘备。
刘备之所以在关羽死后近两年时间的年夏天才敢伐吴,也是因为吕蒙的存在。虽然吕蒙夺了荆州诛杀了关羽,刘备不可谓不恨之入骨。但是不代表不忌讳啊。
毕竟关羽是刘备集团第一战将,毕竟曹魏都称赞蜀国“名将唯羽”,连关羽都给吕蒙轻松击败了。对上他刘备又有几成胜算呢?
公元年整整1年,刘备集团这边出了刘备称帝以外无所事事,直到公元年夏刘备才进行战争动员,入秋后出兵,充分表明刘备自知力量不足,惮畏吕蒙。公元年春吕蒙的病故,及随后魏国的曹仁、徐晃收复囊阳,使刘备胆子壮了起来,敢于对东吴用兵。
所以说吕蒙的死也促使孙权放弃对抗曹丕,继续北伐,转而提防刘备。
到这里吕蒙事情也讲完了,吕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将领,他完成周瑜、鲁肃都未做到的事情——取下荆州,令吴国疆域扩大不少。而且抵御曹魏的重要战略要地濡须坞也是孙权和吕蒙一起设立的。
吕蒙用兵能力,就引用朱元璋一句话“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关羽号万人敌,为吕蒙所破,为无谋也,尔宜深戒之。”
同时吕蒙是个清廉的统帅,进入荆州后吕蒙部队不拿人民群众一针一线,对于犯错士兵一律格杀勿论。还给荆州当地人及时发粮食和药品,连荆州库房钱也不动。很少有古代军队能做到这种。
吕蒙的去世对孙权以及整个东吴而言不亚于周瑜去世那么倒霉,毕竟此刻是关键时刻。曹丕和刘备也对东吴虎视眈眈,孙权面临两线开战风险。我们下期再说刘备这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