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 http://pf.39.net/bdfyy/qsnbdf/170423/5327542.html
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五。唐姓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唐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64位。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均有分布。在韩国分布在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在日本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带。唐姓是中国姓氏排行26位大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5%,唐姓遍布天下。今唐姓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这6省唐姓占全国唐姓人口60%。
姓氏起源:1、出自祁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帝尧之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后其国被周成王所灭,子孙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又周昭王时,为奉唐尧之祭祀,封丹朱裔孙在鲁县(今河南鲁山县)为唐侯,后被楚所灭,子孙以唐为氏,此为豫鲁(今属河南、山东间地)唐姓。2、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载,周成王封唐国给唐叔虞,叔虞子孙中有以国为氏者,此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时,楚地(今属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所灭后,子孙以唐为氏,此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属甘肃)羌族中有唐姓者;据《元史唐仁祖传》所载,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孙以唐为姓。另外,满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瑶、苗、蒙古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者。[1]
得姓始祖:唐尧。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后,又立国号唐,所以称为唐尧。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子孙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代,周初被周公灭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后人为杜伯(把唐公及其后人迁于杜城,降爵为伯),称为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
繁衍播迁: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
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
分布: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家谱: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
历史名人:唐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河南洛阳偃师人。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唐昧(?-前),战国时楚将。昧一作蔑。楚怀王二十八年(前),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攻楚方城,他率楚军夹沘水列阵,相持六月,后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被杀,楚失去宛、叶以北地。见《吕氏春秋·处方》、《史记·楚世家》等。
唐棣(-),元代画家。字子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秀才出身,任吴江(今属江苏)令;一说为休宁(今属安徽)令,官至部郎。工画山水,曾经赵孟指教,其师法郭熙。擅于布置厂殿景物,得清森华润之致。并为元宫嘉熙殿作壁画。现存世作品有《霜浦归渔》、《秋山行旅》、《村人聚饮》等图。
唐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唐顺之(-),明文学家。字应德、义修,人称荆川先生。武进(江苏常州)人。《明史》载其“生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嘉靖八年进士第一。曾以郎中居浙江御倭,以功升为右佥都御史。学术精深,知晓天文、地理、兵法、音乐、数学等。崇尚唐宋散文,被称为“唐宋派”,主张诗文要有继承和发展,直抒思想,不落俗套。有《荆川集》。
唐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唐甄(-),清思想家。字铸万,号圃亭,初名大陶,四川达州(四川达县)人。顺治举人。《清史稿》载其知山西长子县,“下车即导民树桑,……民利赖焉”。未几夺归。炊烟屡绝,食树叶,“衣败絮”,仍“著述不辍”。学宗王阳明理学,但反对“空谈心性,不讲事功”。指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忠孝仁义诸道德皆可致人于死地。主张发展生产,富国利民。有《潜书》等。
唐英(-约),清戏曲作家、陶瓷家。奉天(今辽宁)人,隶汉军正白旗。字隽公、叔子,号蜗寄居士。擅作戏曲,能诗工书,善画山水人物。雍正时,任驻景德镇瓷厂协理官。乾隆初,迁九江关监督,仍掌窑务,所督造之瓷器享有盛名,有“唐窑”之称。后又任广州关监督。著有传奇、杂剧《转天心》、《面缸笑》、《十字坡》等十七种,合为《古柏堂传奇》,另有笔记《陶人心语》。
唐廷枢(-),清买办资本家。字景星,广东香山(广东中山)人。香港英教会学堂肄业。初任上海海关总翻译,后任英怡和洋行总买办,主办轮船公司及丝茶会馆,任董事长,经营出口贸易。捐道员衔。同治十二年()被李鸿章任命为轮船招商局总办,并助李办开平煤矿,建唐胥铁路。后受盛宣怀排挤而失势。
唐景崧(-),清臣。字维卿,广西灌阳人。同治进士。光绪八年()自请赴越,会同刘永福黑旗军援越抗法。后又组成景字军,屡挫法军。渐迁台湾巡抚。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反对割让台湾,被台民众推为“台湾民主国”总统。台湾陷落,他乘船逃回大陆,后病死。著有《请缨日记》。
唐才常(-),清末维新派。字黻承,后改佛尘。湖南浏阳人。贡生。年和谭嗣同办时务学堂,编辑《湘学报》,次年创办《湘报》。年和谭嗣同创办南学会,宣传变法。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年与康有为、梁启超决定回国起兵“勤王”,回到上海,成立自立会,组织自立军,在汉口租界设秘密机关,联络两湖及皖、赣会党和新军组织自立七军,自任督办。8月事泄,21日被捕,22日壮烈牺牲。
唐广才:河北沽源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热察军区分区骑兵团文化教员。建国后,任华北军区骑兵师连指导员、师政治部直属工作科科长、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1979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历任南疆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政委,新疆军区政委。是中共十三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唐家璇:男,汉族,1938年1月生,江苏镇江人,197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1955年至1958年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学习。1958年至1962年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学习。1962年至1964年广播事业局对外部日语组工作。1964年至1969年外交部翻译队工作。1969年至1970年外交部“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至1978年对外友协副处长、中日友协理事。1978年至1983年驻日本使馆二秘、一秘。
1983年至1985年中央国家机关外事口整党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1985年至1988年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1988年至1991年驻日本使馆公使衔参赞、公使。1991年至1993年外交部部长助理、党委委员。1993年至1994年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委员。1994年至1997年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1997年至1998年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1998年至2000年外交部部长、党委书记。2000年至2003年3月任外交部部长、党委委员。
2003年3月任国务委员。2004年6月出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其他唐姓名人有战国时楚国占星家唐昧、辞赋家唐勒,梁国相术家唐举;南朝宋时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清杂技家唐再丰,才女唐英等。近当代唐姓名人有红军将领唐澍,军事家唐亮,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国民党将领唐生智,滇军军阀唐继尧,抗日将领唐淮源,化学家唐敖庆、唐有祺,计算机专家唐稚松,心理学家唐钺,历史学家唐长儒,文字学家唐兰,教育家唐文治,散文家唐弢,油画家唐一禾,话剧演员唐槐秋等。
国号:唐朝的正式国号是“唐”,原意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今山西太原)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
那时的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
历史:大唐开国,唐朝皇族出自名门陇西李氏,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在当时李氏家族也是北魏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又名李聃、老聃)的子孙。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赐胡姓“大野氏”。北周末,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隋末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大业十三年(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为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改元武德,仍定都长安,建立唐朝,隋朝灭亡。杨侑降为希国公,置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而后,李渊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北周和南陈以及隋初留下的丰厚的财富,被隋末大乱破坏殆尽,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也骤降到余万户,外部东突厥空前强大,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于东突厥,内部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也臣服于突厥,突厥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外敌空前强大,中原王朝却被内部的分裂混战严重削弱,局势十分严峻。
李渊在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占据河南的瓦冈军李密,使其成为东方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山西省)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王窦建德联合抗唐。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割据江陵的萧铣则于年被李靖、李孝恭率军平定。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因此唐朝基本统一汉地。
贞观之治: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皇位而斗争,公元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唐太宗即位后,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同时,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稳固边疆,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
在其执政的贞观年间(-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唐太宗晚年,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太子与魏王都被废掉,最后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在即位之初,他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
唐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唐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唐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另外,他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