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风歌》浅析
——文学作品赏析系列二
丹子
原文: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
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
我统一天下啊衣锦还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丹子浅析:
汉高祖12年(公园前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大风歌》是刘邦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得胜回长安途中,顺路回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徐州)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即兴创作了这首流芳千古的《大风歌》。
《大风歌》仅有三句,这在中国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代表一个广大的不同的场景与心境,真可谓惜墨如金、高度凝炼。前二句直抒胸臆,雄浑豪放,也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表现作者内心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惆怅。全诗浑然一体、语言质朴、大气磅礴,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别具一格。
其诗用“大风起兮云飞扬”开篇,气势宏大,从艺术表现看,采用比兴的手法,即景抒情。“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它概括了秦末动乱,楚汉相争,平定叛乱的峥嵘岁月,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将士们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敌军的,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
起句蓄势已足,次句必须承接有力,“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写尽了刘邦从秦末起兵离开沛县,十多年的光阴扭转,已经完成了从沛公到黄帝的华丽转身;一路披荆斩棘、功成名就的喜悦和衣锦还乡、踌躇满志的情怀。只一个“威”字就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靡,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冲天豪迈的气概。这样的荣归故里,刘邦的心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八面威风!
在情绪酣畅之际,推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结束全诗,这是诗篇的重点。写刘邦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压力——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这一句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让大汉江山固若金汤,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有种悲哀的情绪。《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乐不忘忧,汲取经验,一个高瞻远瞩、居安思危、富有远见的政治领袖风采在呼唤猛士守四方声中更加令人难忘了。
当时刘邦有几大难题在困扰着他:一是对臣子忠诚的深忧;功臣变判臣,新建的汉帝国相继经历了燕王臧荼、韩王信、陈豨的叛乱,如今英布造反刚被平定。二是对继承人深怀忧虑;刘邦这时对易位太子想法非常深了,他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赵王刘如意。三是对自己生命不永的深忧;他先后两次受箭伤,感觉自己的生命不长了(刘邦还乡后,半年就驾崩了)。四是北方匈奴虎视眈眈,国内反叛实力伺机而动,整个国家并不安定。刘邦在这时返回故乡,想起了前半生的坎坷换来了如今的荣华,而各方势力又正想把这个他亲手打造的帝国推向深渊,想必刘邦在吟唱这首诗歌时必是怀着一股被悲凉掩盖的豪气。
此诗每句中皆带有“兮”字。刘邦故乡沛县原本虽是宋地,但已被楚国占有百年,文笔自然不免沾染了些许楚风。楚辞又由于其代表人物屈原的悲惨,而成为抒发愤懑的文体,且因楚地民风彪悍,楚辞便多了大气磅礴。刘邦选取这种文体,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不失王者风范。
广西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寅生在《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中点评:“全诗共三句,由过去而现在而将来,浑然一体。语言质朴,风格雄劲。前二句写天下平定,后一句写渴望求得猛士守御四方。整首诗凝聚着作者对帝业和故土的感情,表达了刘邦既能创业又能守业的豪迈气慨。”
《大风歌》一诗抒发了刘邦远大的政治抱负,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
丹子相关思考:
是时代造就英雄,还是性格决定命运,是什么成就了这位布衣天子的传奇人生?
汉高祖刘邦和群臣谈论楚汉胜败原因时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
我们从中可知,刘邦的成功是一个特例,他没有富贵显赫的背景,没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没有撼动天地的武力,没有运筹帷幄的策略;但是他有超高的情商,珍惜和爱护人才,重视用人,知人善任,这是他成就一番帝业的关键。
丹子工作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