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双儿女推下车后,刘邦看到了什么遥望

三国故事的大流行,让很多的中国人听到了这样一句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蜀汉的开创者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而这个中山靖王,便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的兄长,中山靖王刘胜和汉武帝刘彻都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启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孙子。

如此说来,刘备是正正经经的皇族血脉。

具备皇族血脉的刘备,行事上多有效仿先祖之举。

刘备年少时,跟本家的兄弟姐妹们在一科树下玩耍时,说了句「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这句话的指向是如此明显,吓得刘备叔父赶紧教训刘备,别胡说,这话被别人听去,可是要灭门的。

其实四百年前,刘备的先祖刘邦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达,刘邦当泗水亭长时,曾多次从沛县押送徭役去往咸阳,某一次,刘邦又去咸阳送徭役,在咸阳见到了秦始皇的车辇,脱口而出一句「大丈夫当如是也」,跟刘备的口吻很像,都是对高级交通工具心驰神往。

咱们刚刚在文章开首提到的刘备摔孩子,其实刘备的先祖刘邦也做过类似的举动,只不过场景不大一样。

刘备摔孩子时,是孩子和赵云都已经安全的时候,惺惺作态的一味很明显。

刘备的动作是摔,而刘邦的动作不是出摔,是揣或推,比刘备更暴力;刘备摔孩子是收买人心,是在强调皇族的接班人并不比将军更高贵,刘邦推孩子的作用似乎只是跑路;刘备摔孩子意味太明显,没什么解读的空间,所以只贡献了一个歇后语,而刘邦摔孩子的动机、过程、场景、言语,都比较模糊,让人浮想联翩,解读空间极大。

刘邦为什么要推孩子,是否跟刘备一样,在收买人心?虽然也有人往这个方向上做过解读,但我们仍旧不能肯定这种解读是正确的,只能说这种解读有一定的合理性。

要不,我们先不要去想,为什么刘邦会去推孩子,我们来看看刘邦推孩子后发生了些什么吧,或许能从中看出刘邦为什么要推孩子。

当刘邦把一双儿女踹下车的时候,车夫夏侯婴下车,把孩子抱回车上来。

这段情节,应当在刘邦的预料中,因为刘邦起事前,夏侯婴便是刘邦的好哥们,被刘邦误伤后,有人把刘邦告到官府,刘邦是管治安的亭长,伤人属于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为了不死刘邦获重罪,刘邦和夏侯婴都咬定没有伤人的事,但负责办案的人不信,找到了证据,夏侯婴被判刑一年多,挨六百多的板子,仍旧在为刘邦开脱。

六百多的板子,什么概念,基本上会把人打死的,夏侯婴虽然活下来了,但当时也得被打个半死,在这样的情况下,夏侯婴仍旧力保刘邦,可见在夏侯婴的心目中,刘邦是一个多么有份量的朋友,为了这个朋友,夏侯婴完全可以把命豁出去的。

正因为刘邦对于夏侯婴来说是如此地重要,所以夏侯婴才会去抱回刘邦的孩子——朋友的孩子也是极重要的,其重要性可能也超过了自己的生命。

《史记》中没有讲刘邦踹孩子时,跟随在刘邦跟前的几十个亲随在干什么,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的吧?他们是想护送着刘邦跑路,还是为夏侯婴开辟出安全地带,保护夏侯婴救孩子?

有可能两种选择的都有。

从这两种选择中,刘邦看到了两种忠心。

一种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刘邦命令的忠心,无论刘邦做出什么决定,哪怕刘邦亲手抛弃自己的一双儿女,他们也支持刘邦的决定。或许这种忠心可以被认为是愚忠。

另一种是有选择地执行刘邦命令的忠心,他们跟夏侯婴一样,不但不想看到刘邦受到伤害,也不想刘邦的家人受到伤害,当刘邦做出伤害家人的举动时,他们选择保护刘邦的家人。或许这种忠心可以被认为是理性的忠心。

两种结果,对于刘邦来说,都算是好的,但这两种结果中,只有第二种才是刘邦想要的。

所以刘邦又试验了几次,当所有人都在拼死地护住刘邦父子的时候,刘邦认为可以了,这些人的确是真正忠心的,他们不但不会为了高官厚禄出卖自己,也不会出卖自己的子女,只要有他们在,哪怕是斗到最后一刻,他们也是安全的。

由此,我大胆地推测,或许刘邦推孩子,是在试亲随的忠心,他想找出亲随中不符合需要的人,加以防范。

要知道,为刘邦、项梁等人洒下火种的陈胜,就是在跑路的时候,被车夫杀死的,夏侯婴固然不会杀死刘邦,但其他人会不会杀夏侯婴呢,会不会杀刘邦的一双子女呢,会不会在杀了夏侯婴之后杀刘邦呢?

刘邦不得不防,所以才会冒险地想出这一招。

想必刘邦推孩子下车时,那些只顾着自己跑,不来保护刘邦、夏侯婴的亲随,当场就被其他亲随干掉了吧?

想必那些只懂得保护刘邦的亲随,早就在刘邦的心目里被边缘化并成为被防范的对象了吧?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