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陈胜、吴广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在陈胜振臂一呼,喊出:“王侯将相,令有种乎!”这样振奋人心的口号后,各地揭竿而起,纷纷加入起义兵团。可惜张楚政权建立不久,由于内部矛盾,派往各地的将领各存异心,纷纷攻城略地后自立为王,陈胜的张楚政权逐渐被孤立,随即丧失了统治力,给了秦军反扑的机会。
在众多称王的诸侯将领中,尤以刘邦、项羽最终脱颖而出,那么此二人究竟有何能耐?又借助怎样的历史风云际遇,在一众诸侯中崭露头角的呢?接下来我们看看《资治通鉴》中关于这二人的记述。
刘邦斩蛇起义,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原名刘季,高鼻梁,额头隆起,左腿七十二黑痣,至于有没有七十二个黑痣,谁会变态到脱了刘邦的裤子细细数数?有黑痣可能不假,黑痣多也一定有人见过,但七十二这个数那纯粹是为了宣传自己编造出来的,造就一种天注定的假象,就如同鱼腹藏书、篝火狐鸣一样的营销手段。所以,但凡举事,一定要学会营销自己,营销自己的前提是先要让人一下就记住你。左腿七十二黑痣?哇,不是常人啊,一定牛逼!先打出知名度,然后咱们再筹划下一步,斩白蛇起义!
刘邦原是泗水亭亭长,性格豁达,慷慨大方,结交了一群朋友,他自己不愿意从事家人的农业生产作业。从这儿我们就能看出刘邦其人的认知层次,这并不是单纯地懒惰问题,一个人一辈子可以选择种一辈子地靠体力养活自己与家人,也可以选择寻求另外的出路来谋生。秦末那种乱世之下,社会动荡,无人可以独善其身,更何况深处底层的农民,首当其冲。乱世之中仍想寻求安居乐业的话,显然不是智者所为。刘邦在这一点上,想的很明白:我不能一辈子就种种地。但是该干点啥,现在还没想清楚。
直到有一天,刘邦以亭长的身份,替县里把囚犯押送到骊山做苦役,途中有不少囚犯逃亡。刘邦自己一合计,等把囚犯押到骊山,估计就剩他一个人了,全跑光了,如何交待?于是到了丰邑西边的时候,在一处水中亭子休息,到了晚上,刘邦思来想去,现在已经逃跑了许多囚徒,等到了骊山其他囚徒也会跑掉,自己难逃一死,倒不如现在把囚犯放了,他们还会感念自己的恩德。于是叫人把囚犯绳索都解开了,对这些囚犯说:“你们都走吧,从此以后我也活不成了。”说完这句话后,竟然有十几个壮士自愿跟随他。横竖是个死,不反待如何?所以刘邦也是被形势所逼,被迫走上了起义之路。当晚他们彻夜饮酒,当他喝醉酒晚上穿过草泽地时候,有一条大白蛇横在路中间,刘邦拔剑就把蛇给斩了。这时就有老妇人哭着说:“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化为蛇在路中间,被赤帝之子杀了。”然后老妇就消失不见了。至此之后,刘邦就躲在芒砀山间草泽中,期间不断有类似的神话故事传出来。刘邦的故乡沛县的子弟听说刘邦起义了,还有这种离奇的事情发生,便都觉着此人不同凡响,好多都想去投奔他的。
你看,无论是七十二黑子还是陈胜、吴广的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套路何其相似,这背后玩的都是人性。人人都相信权威,人人都有猎奇心理,有这么一个天注定的英雄人物出现,必是天人下凡、赤帝再生,眼下这生活过了今天不知道有没有明天,不如前去投靠他,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在当时信息传递落后的情况下,于是一人传十人,十人传百人,刘邦的影响力就以传奇故事为载体,从他的故乡沛县最先开始扩散起来。
等到陈胜起事,沛县的县令也相以沛城县力为呼应。主吏萧何和狱头曹参劝告县令说:“您是秦国官员,如今要率领沛县子弟反秦,恐怕他们不听吧,还不如招募在外逃亡的囚犯,他们无处可去,必会响应,这样可得数百人,再以他们胁迫其他人,就没人敢不听了。”县令开始觉得有道理,就命令樊哙去招募刘邦入城,此时刘邦已经有百名士众。等到刘邦快到了的时候,县令又突然反悔了,县令一想,刘邦现在兵力近百,在当地又颇得人心,这样一来岂不是引狼入城吗?于是闭门守城,还想诛杀掉之前献言的萧何、曹参。萧何、曹参于是逃往城外,投奔刘邦以求自保。刘邦在布帛上写了一封信,射入城中,跟沛县的父老乡亲陈说利害。沛县的父老们领着子弟一起杀了县令,开城迎接刘邦,立刘邦为沛公,后来萧、曹等招募沛县子弟,得三人多人,以响应起义的诸侯各国。
县令作为秦国的官吏,在沛县主政期间定是搜刮民财,不做好事,所以失民心是必然的,在当地失去民心根基,加上出尔反尔,失理在先,最终被沛县父老联手除掉,有其必然性。而刘邦所处的位置则对自身非常有利,一方面自己广交朋友,深得当地群众基础;二方面自己在外面已经集聚了数百人,有武力威胁,沛县的父老若不听从,于己不利,更何况刘邦的名声还不错。这场与县令的博弈中,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从这一件事情中就能看出,此言当真不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