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历史人物的神秘之源,领袖的真谛

根据我收集的资料以及研究,归纳出杰出领袖的五个基本要素。其他要素可能各人有所不同,但是杰出的领袖必然具备这五个要素。每个领袖都具备这样的要素,只不过每个领袖因人而异,有的人这个要素完备些,有的那个要素短缺些,但终归要全面具有这五个要素才算是圆满的、杰出的领袖。五个要素为:胆魄、眼光、才能、意志、器量。一、胆魄。之所以把胆魄设置为第一要素,是因为这个是最重要的领袖的素质,因为有胆魄,总有大胆承担后果的魄力,哪怕做事之前对前途、发展、趋势不甚了解,也有可能碰巧而成功。俗称:“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看历史发展中,很多被潮流携裹人士,成功前哪里看清了大势,而是凭着一股大胆敢冲的干劲,最终成功。有承担后果的胆量和魄力,这就是领袖和谋士(智囊、参谋)最重要的区别。如《史记》记载:大意是秦末,陈胜起义,很多地方杀了秦的地方官吏响应陈胜,当时沛县的县令也想这样。县令的下属萧何、曹参等人怂恿县令召回逃亡在外的人,胁迫沛县人一起造反。于是县令就叫樊哙去喊刘邦来,当时刘邦的队伍已经有几百人了。但是刘邦他们到了后,县令又后悔了,关闭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用心射入城中煽动沛县人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他并推举他为县令。到这里,关键的看出领袖素质的关键来了,刘邦假意推脱了一下,说是才能不够等。萧何、曹参等人哪个不是人杰,出谋划策多在行,但是这个时候他们是怎么想的呢?《史记》原文是:"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这意思就是萧何、曹参等都是文官,看重身家性命,怕造反事情失败了,秦必然追究带头人,会诛灭他们的全族,所以都推选刘邦。沛县父老乡亲也坚持推选刘邦。刘邦再三谦让,大家都不敢担任,最后还是立刘邦为沛公。看见了,萧何曹参也造反,其他所有人也造反,但都怕失败后的灭族的后果,都不敢当,最后只有刘邦担任了这个造反派领袖。看,这里刘邦肯定知道造反的后果,也未必看得到造反后几时能成功的前景,但是就他有胆量和魄力承担这个不确定性,承担这个灭族的风险,就凭这点,就该是刘邦当领袖,萧何曹参和其他人只能当谋士和随从了。再看历史,历朝历代有些谋士明明自己规划预测、出谋划策、妙思横飞,甚至看来领导都不如他之谋多,甚至大部分都是用了他们的谋略,比如后来张良、陈平给刘邦出谋划策。为什么他不单干成为领袖,而在他领袖之下充当谋士呢?这个就是胆识的作用,出谋划策、玄机妙算固然重要,但是决断更重要,这个首先需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面对很大的风险,而出谋划策成功了固然好,不成功也不承担责任。但领袖就不同了,他的决断要他来承担所有的一切风险。所以杰出的领袖一定是有胆识的人。如果没有胆识,纵然有谋有才——如萧何曹参等人,也只能担任谋士、参谋或随从了。二、眼光。这个是杰出领袖的第二个要素。如果光有胆魄,敢冲敢闯,敢于决断,有了担任头头的第一层素质,是有可能成功,不能必然成功,要成为杰出领袖,必须要有眼光。眼光是什么?有三层含义。第一,眼光是一种纵向的关于发展的洞察力,一种高瞻远瞩的能力,是把握发展趋势和未来的能力,是看清时代大势的一种能力。第二,眼光是一种横向的面对复杂事物敏锐地抓住关键、抓住主流、抓住机会的能力。第三,眼光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的洞察力,观察透彻了解人的能力,高深的眼光可以洞察每个人长处和短处、洞察每个人的喜好的憎恶、洞察每个人的性格。这是眼光有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完整拥有三个部分,才算是有高深的眼光。第一个部分能让领袖看清时代的发展,未来的趋势。所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大方向对了,做事业做起来可以顺风顺水,就是所谓的战略性对了,那么在这个方向上就容易成功,哪怕犯一些小错误。如果方向把握错了,那么即使再有能力,那也是失败。当然,把握住了时代的发展,未来的趋势,那么相应的分析问题,就容易做出计划、对策,所谓有谋了。第二个部分能让领袖从当前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抓住关键而快速做出决断,或者说可以果断地选择或者综合出具体的对策,所有善断。第三个部分可以让领袖在识别选用对待人才上游刃有余,看出人的长短,用起长,避其短,把人放到该放的位置上,并且能驾驭控制激励人才为其忠诚效劳。为什么把眼光这个要素排在第二?因为:1、如第一点所述,很多谋士也能看清大势,也能想出很多应对之策,但是没有胆量和魄力承担可能的失败,没有敢于决断的决心,一句话,没有胆识,那就只能成为谋士,如前面的萧何、曹参,他们后来都成为了著名的宰相,但是皇帝还是只能刘邦来当,刘邦比他们多了胆识;2、一个人光有了胆魄,没有眼光,对未来和发展趋势没有深刻的洞察力,看不清未来大势;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自然没有办法应对,或没法选择或综合出最佳的方案应对;不能深刻的洞察人,自然不能把握人,不能带领使用人才一起做事业,单打独斗必然不能成大事。(一)眼光的第一部分——纵向的关于发展的洞察力,一种高瞻远瞩的能力,是把握发展趋势和未来的能力,是看清时代大势的一种能力。正反例子。眼光的第一部分具备,看清了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趋势的能力,能够做出正确的决断,最终成功。第一个例子就是马云和孙正义。在当时众多中国人还不知网络为何物的情况下,马云就看出了未来网络的发展潜力,坚持要做这个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最终成功。孙正义也是,在马云中国到处融资失败的情况下,他和马云简单地交流后,也看清了中国网络发展的趋势和潜力,当然也看清了马云这个人的能力,于是大胆的投资,最终大赚特赚。第二个例子就是乔布斯。乔布斯看清未来,把握大势,清楚了解智能机的巨大潜力,硬是重新塑造了全球手机市场,苹果大获成功,这个不用多说了。眼光的第一部分缺乏,没有看清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趋势的能力,纵然其他能力好而最终还是算失败。第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的艾柯卡。艾柯卡46岁任福特公司总裁,用了8年时间把福特带到顶峰,然后被福特二世一脚踢了出来。54岁的艾柯卡离开福特后,接掌了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又用8年时间让克莱斯勒起死回生,再次站到世界汽车的高巅。这个人可以说是能谋能断,很有操作能力的一个人,然而最终克莱斯勒还是式微。为什么,他对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关键点,中国市场,缺乏深刻的洞察力,看不到中国市场的庞大的潜力。“年,长春一汽引进克莱斯勒发动机,并计划配合这款发动机,再引进克莱斯勒淘汰的道奇生产线,用以红旗轿车的提升换代。艾柯卡得知此事后,立刻将这条行将报废的生产线的价码提到使中方无法接受的万美元,不但不能还价,而且当中国代表团去美国商洽时,艾柯卡连面都不见。此时,德国大众得知此事,主动联络中国,仅用四周时间,便将发动机装进到奥迪轿车上,并用极其优惠的价格和条件向中国输出奥迪、捷达、高尔夫等车型。得知事变,艾柯卡急忙飞到中国补救,极其诚恳地把道奇生产线的价格降到象征性的1美元。但此时中国人已不为所动。这就是多少年来,大众一直是中国第一合资品牌、第一公务车的起源,也是克莱斯勒始终进入不了中国市场的病根。一着失误,满盘皆输。正此谓也。”这点可以看出眼光的重要性,大众的领导人的眼光——也就是对汽车市场发展的预见,对未来大势的把握,对中国市场潜力的深刻洞察力,比艾科卡的眼光高多了,后来大众这个决策带来的无比巨大的利益,众所周知就不说了。第二个例子就是戈尔巴乔夫。就是说如果在大方向和大趋势上错了,就是说战略规划设计错了,确定的路线错了,随便你此前再怎么集思广益,再怎么有多种方案,再怎么折腾,有手段,用人才也是要失败,而且是南辕北辙,越有才略越往这个方向走越失败。戈尔巴乔夫本身很有能力,但是在对苏联动刀改革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上缺乏眼光,没有深刻洞察改革要在稳定可控中进行的真理,没有深刻洞察苏联存在的分裂势力的影响,对未来的预见性差,结果大方向一错,就是翻了颠覆性错误,满盘皆输。第三个例子就是诺基亚公司。缺乏眼光,看不到智能手机的巨大市场和潜力,不管公司多么强大,有多少研发者,有多少有能力的管理者,大方向把握错了,路线错了,逆水行舟,而且是拟大流激流行舟,划船技术再好,也是艰难,最终就是失败。(二)眼光的第二部分——横向的面对复杂事物敏锐地抓住关键、抓住主流、抓住机会的能力。正反例子。眼光的第二部分具备,面对复杂事物有敏锐地抓住关键、抓住主流、抓住机会的能力。对面前的形势总能快刀斩乱麻般理出头绪,能从众多的建议、方案中选择或综合出最佳应对方案,及时正确地决断,带来的正确的效果不断累积,最终走向成功。刘邦就是例子。他的眼光让他总能采用正确的建议,所谓从善如流,真的佩服刘邦同志在关键时候总能正确的决断,得到的正确效果不断累积,走向成功。如及时采纳对张良的十大计策:一是计收宛城、二是占领峣关、三是约法三章、四是智斗鸿门、五是明烧栈道、六是下邑奇谋、七是阻止分封、八是兵临垓下、九是请封雍齿、十是请都关中。具体不详说,大家可以网上搜。。还有及时采纳陈平的建议。这些都需要眼光,才能分辨而采纳,做出正确的决断。若眼光的第二部分缺乏,没有面对复杂事物敏锐地抓住关键、抓住主流、抓住机会的能力。只能对面前的形势眼花缭乱、束手无策,或者不能总众多的建议、方案中选择或综合出最佳应对方案,不能果断地正确地决断,错误一累积,最终只能是失败。李自成就是例子。进了京,看似成功,实际上当时形势非常复杂紧张,面对这样的形势,抓不住关键和主流,哪里做得出正确的决断,而是昏招迭出。所以对清军根本认识不清,对争取吴三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也看不清争取人心的重要性,面对失控的部下,没有强力的约束措施。这就是对纷繁复杂的形势眼花缭乱的典型,自然不能采纳李岩的正确的建议,没有正确的决断,最后只能身死队伍灭,成为历史的失败者。项羽也是例子。鸿门宴最关键时刻,范增事前和事中反复要他杀掉刘邦的这个正确建议,他居然不能采纳,放过了最大的敌人,等于自己弄死自己。袁绍也是例子。官渡之战,他就是缺乏眼光,面对复杂形势抓不住关键,对许攸的正确建议,更不能认识其正确性,屡屡不能采纳。导致许攸跑了,自己最终失败。(三)眼光的第三部分——对人性的深刻的洞察力,观察透彻了解人的能力,洞察每个人长处和短处、喜好的憎恶、性格的能力。正反例子。眼光的第三部分具备,有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力,观察透彻了解人的能力,洞察每个人长处和短处、喜好的憎恶、性格的能力,自然识别、使用、激励、驾驭人才,最终成功。刘邦又是例子。很多人才如萧何曹参一开始跟随他;还有一些如韩信、陈平原来是项羽的部下,来投奔他,他总能洞察了解,用他们所长,把他们放在各自应在的位置上,人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个人优势,但又能控制驾驭以致成功。还有朱元璋、李世民的例子。他们有洞察人之眼光,致手下能人猛将无数,朱元璋和李世民都能识别、使用、激励、驾驭,最终成功。眼光的第三部分缺乏,对人性的深刻的洞察力,观察透彻了解人的能力,洞察每个人长处和短处、喜好的憎恶、性格的能力,自然不能带领使用人才,只能失败。项羽又是例子。如韩信、陈平等等起初都是在他的麾下,结果不能识不能用,最终人才都投了刘邦,他自己有范增却不能深刻认识其才,自然不能大用,无才可为自己效力,纵然自己如何勇猛,只能算一介武夫,最终失败。再补充说明,杰出领袖的要素最关键的就是这上述两点。如果有胆魄无眼光,即有胆量和魄力决断,可能一时成功,不能真正成功,如果有眼光无胆魄,能看清未来,能把握住趋势,也能提出分析得头头是道,确立路线,提出很多的规划和对策(不管是自己提出来还是集思广益综合而来),但是有高深的眼光虽能洞察未来的趋势,但是因为是未来的事情,也只是看清洞察大方向而已,里面还有很多具体的不确定性,就是很多细节风险,好比弄成了顺水行舟,自然是轻松多了,哪怕不划船也可能到达终点,但只是一种运气过于好的可能。更现实的是在行舟过程中仍然需要躲避暗流漩涡,仍然要对抗暴风骤雨的风险等等。哪里有暗流漩涡,何时有暴风骤雨,这个又是不确定性,是风险,那么为了对付这些,就得有躲避的方法、对抗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所谓的各种规划和方案,它们必然都有优点也有缺点,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如果这时没有胆魄和眼光的结合,一是不敢承担不确定性的未来和可能失败的后果,想起面所说的萧何曹参一类人。二是在众多规划和方案中眼花缭乱,考虑事情过多过细,看到规划和方案的优点,又顾虑到缺点,这也怕出错那也怕失去,缺乏敏锐的眼光,不能在纷繁曲折中洞察到主流,不能抓到最本质最关键的东西,从而大胆地在众多规划和方案中进行权衡取舍,选择或者综合出一个相比最佳的规划和方案,一句话,就是不能果断做出正确的决断,那么这种人也只能充当谋士级别人物,能观远而多谋,可以提出很多方案,但是却不能抓住关键,权衡取舍,也就成不了领袖了。引用一段,举个例子,说明杰出领袖如何眼光独到,大胆决断,最终成功的案例。“年9月底,德国击败波兰,随后便开始策划进攻西欧的作战计划,德国陆军参谋部迅速制定出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进攻作战计划,该计划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史里芬计划”的翻版,即经比利时中部以法国巴黎为主要突击方向。当时担任德军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斯泰因认为“黄色方案”老套陈旧,在英法等国的预料之中,无法达成出其不意的战略优势,如果使用此方案,德国极有可能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覆辙。他提出改变主攻方向,以阿登山区作为主要的突击方向,阿登山区地势险恶,不利于大机械化军团作战,一旦在这一地区遭到英法的有力抵抗,德军就面临失败的危险。因此,这一大胆新颖的作战计划一经提出,立即遭到了几乎所有德军高级将领的质疑和强烈反对。”这个计划的最大优点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但是缺陷也很明显,就是前面德军几乎所有将领质疑和反对的理由。但是就算如此多的反对,进攻法国的方案也不只他这一个,希特勒却独具慧眼,力排众议启用他的计划,他的回忆录中有详细的描述。最后德军闪击法国大获成功。这就是领袖果断正确的决断的例子。IBM的前任董事长郭士纳(LouisV.Gerstner,Jr.)的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其中的有些也很能说明问题。众所周知,IBM长期以来执世界计算机产业之牛耳,被视为美国科技实力的象征和国家竞争力的堡垒。但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位蓝色巨人却变得步履蹒跚,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年,郭士纳上任前,IBM亏损达50亿美元;年,郭士纳接掌时,IBM这个计算机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正面临着被肢解的危险,在郭士纳上任后的第1年,IBM亏损达81亿美元;年,IBM盈利30亿美元,此后连年丰收。书中有提到,他发现IBM当时关键是是进行决策的问题,而不是提供解决方案。大多数情况下,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正确的意见不能占上风。这是技术企业的一种内在局限性,于是也就成为杰出领袖发挥作用,善于鉴别声音微弱的正确意见(眼光),并使之成为主流(胆识),最后大胆的决断。三、才能。有了眼光和胆魄的结合,既看得清未来,把握地住趋势,又能据此作出了正确的决断,但是缺乏手段和方法来推进和实现,也不能成为领袖。要完成一项事业,这要才能——包括组织的能力、宣传的能力、感召激励的能力、控制的能力、调整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还包括写作的能力、演说的能力等(说写不是领袖必备能力,当然有更好)。这些能力都归入于才能之中,就是说杰出领袖总有办法来推进实现自己的决断(这个决断是根据看到的趋势和洞察的未来作为依据,在众多规划和方案中选择或者综合出的一个最适合妥当的)。领袖总是从一般人中成长出来的,最初开始让人信服和跟随,总要有过人之处,不管是胆魄还是眼光,最初总要通过才才能来体现——也就是平时日常中面对各种大小困难时,在别人困惑无策时,他总能有办法解决,“才能”体现出,具体展现出他的胆魄和眼光,这样才能慢慢让大家佩服,让大家甘心被领导,让人觉得他总是一贯或者比其他人更多正确,他则最终成为领袖,进而成为杰出的领袖。四、意志。杰出领袖这个很重要,在做事业的时候,哪怕你看清把握得住未来和发展趋势,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也能抓住关键,据此也有胆魄作出了正确决断,也有办法组织、宣传、感召、控制人财物来推进,但是在做事业的过程中,会面对无穷的困难、多变的形势和由此产生的不少反对意见,这个时候意志的作用就显出来了,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在贯彻决断和推进事业时候,坚信自己、一往无前、坚持到底,最后才能成功。(一)具有坚强的意志,最终成功。一个例子就是斯大林。他有胆魄——敢于冒着杀头的风险从事革命活动,“在情况复杂、敌我交织的环境下,这种警觉使得他常常在秘密警察的抓捕中成功逃脱。即便被围困,斯大林也总能想出办法逃脱,比如缠上绷带假装病人、穿上连衣裙假装妇女,甚至有一次警察突袭,他藏进了一位女同志宽大的裙子里。参加革命之后,斯大林成了高加索地区主要的革命活动者,性格中暴戾的部分开始显现,干尽政治中的“脏活”,街头武装行动成为他暴力的狂欢。他组织罢工、发放传单,为布尔什维克活动募集资金,为之而抢劫银行、绑架、敲诈。他一手策划了银行攻袭,一手缔造了武装团体“组织”,并像黑手党首领一样在暗中指挥“组织”。这些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实施了大量的“剥夺行动”,包括抢劫、勒索,并以革命委员会的名义要求赎金,甚至连绑架小孩都司空见惯。但是斯大林正是通过这些事情为革命党获取了资金和枪械,成功地吸引了列宁对他的瞩目和培养。后来,叶努基泽说:“科巴(斯大林)是个危险人物,他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如果他觉得必要,他肯定会割了你的脖子。”。他有眼光——深刻洞察了俄国的落后和需要工业化的发展才是俄国的未来,年,他的名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年苏德战争就爆发,可以看得出他的眼光的独到。为此,他意志坚定,疯狂的推进工业化,为了工业化,不惜用农村做殖民地,压榨农业收入来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哪怕向全俄国农民开战,为了驯服所有人,不惜杀人无数,不管面对国内多大的反对,他坚持自己的决断,一往无前,哪怕饿死数百万人,也要完成工业化。最终苏联的工业化取得成果,为在苏德战争中取胜和二战后的称霸打下了基础。(二)缺乏坚强的意志,最终失败。日俄战争时的库罗巴特金就是例子。“日俄战争中的俄军统帅库罗帕特金是优秀的参谋人才,曾在俄土战争和征服中亚的过程中立过众多功勋。但是性格却太被动和谨慎,缺乏积极和自信,万事总求周全。(这个例子也可说明前面缺乏胆魄不能成为杰出领袖的原因。库罗巴特金的例子可以看出谋士或参谋与领袖或统帅的区别,谋士可能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但是缺乏胆识,不能高效决断)然而就像一句古语说的:“世界上从无完全准备好的战争。”当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刚刚开通,源源不断的援军正在被从欧洲输送到远东,俄军的实力每周都在增强。所以在整个日俄战争中,库罗帕特金的应对策略就是消极避战,等到自己有绝对优势时再跟日军决战。在辽阳会战时他以16万人对日军12万人,但是他稍有小挫就主动撤退,致使本已遭受重大损失的日军得以绝处逢生。奉天会战中他以37万人对日军27万人,同样是在秋山好古的少量骑兵部队出现在自己的后方时就惊慌失措,仓促撤退。最终他在吉林终于集结起50万大军对抗日军的25万人,实现了他心目中的绝对优势。但此时俄军的士气已因为连续撤退而日渐低落,士兵大量开小差逃亡。国际市场上俄国股票大跌,俄国已无法通过发行债券从国际金融市场获取战争费用,相反日本债券却大为畅销,使日本得以度过最危急的财政紧张阶段。同时因为连续战败导致国内民怨沸腾,革命迭起,内外交困的沙俄政府已经无力支持库罗帕特金实现他理想中的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的决定性会战了,最终俄国只能屈辱求和。库罗巴特金一遇小挫折即撤退,没有坚强的意志,坚持把该打的仗打下去,哪怕看似凶险。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俄军有这样意志不坚定的统帅也是天降霉运。库罗巴特金的老上级斯别科列夫曾警告过他:“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一旦国家有事,但愿你永远不要担任司令官的职务,因为你虽做出很好的计划,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把它执行到底。”所以没有坚强意志的领导人物,哪怕有胆识敢于做出决断,有眼光做出了正确决断,有才略动用各种人财物开始推进决断之事,但是在推进过程中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不能把原来的决断强力坚决地贯彻推行到底,中途动摇,变更已经决断之事,不但威望受损,终究还会失败,成不了杰出领袖。五、器量。包括待人之道之术,就是对待处置人才之道,包括7项内容,就是对人才的聚集、识别、选用、激励、驾驭、包容、培养。因为领袖完成他的决断和推进他的计划不能只靠他单打独斗能完成,而是要率领一个高效、团结、有活力、有能力的团队来执行,再通过这个团队带领千军万马去实现决断之事。当人,待人之道前面交代过,是建立在眼光基础上的。毛泽东曾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就是说把握大政方针,然后科学艺术地使用人才去实现这个大政方针,这是领袖的本质。(一)待人才之道全,最终成功。第一个例子还是刘邦。刘邦夺取天下后,《史记》记载,大意是“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刘邦在洛阳南宫大摆酒宴,其间问众人,要求所有人不要隐瞒,都来说实话,我为何取得天下,项羽为何失去天下?都武侯高起、信平侯王陵同时起身回答:“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王陵、高起讲利益驱动,这是方法,是领导的才略之一。刘邦讲人才作用,这是领导的待人。都有一定道理,都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但刘邦的“三杰”之说站得似乎更高一点,从此就成了汉得天下之因的定论,更成了后世历代统治者纷纷效法、众多史家反复称颂的名论。”。再就是,刘邦在和韩信的闲谈中,议论朝中将领的军事才能。在他俩看来,那些将军无论在沙场征战,还是出谋划策,都各有长处或短处。到后来,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韩信说:“陛下您最多能指挥10万人。”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这一下刘邦受不住了,勉强笑了笑说:“既然是越多越好,你为什么始终在我的手下呢?”韩信从刘邦笑的神态中观察,猛然悟出了自己无意中刺伤了皇帝的虚荣心。他赶忙巧妙地回答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擅长指挥将领(不善将兵,但善将将),这就是我始终在你手下的原因。况且您是真龙天子,受命于天,哪是我们这些人所能比拟的?”。韩信的话虽然是恭维,但是也是点出了刘邦成功的原因之一,领袖的基本要素,待人(7项内容)——聚集人才(这是当领袖的第一步,关键和基础的一步,一开始大家都一样,然后自己一定有某项过人之处,使得人们佩服他或者想跟随他,这里刘邦就是因为有胆识敢承担风险,脱颖而出,很多能人想想实现自己的造反当人上人的理想又因对风险不敢承担,而推刘邦,想通过刘邦的发展来实现自己的发展,自愿跟随他,这就初步聚集起了追随者,然后才是能使用人才和让人才为自己卖命干事,就要看综合几项待人之道,使人才也能在他之下实现自己的理想,得到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情感归属)。识别人才(对三杰的认识,看到他们各自的长处,虽然韩信是在萧何推荐下识别出的。)。选用人才(根据人才的特长,大胆地选用,放手用三杰和陈平——陈平是从项羽方投靠过来的,而且这个人的人品很不咋地,欺兄盗嫂、贪污之类的事他都干过,刘邦却能够不计较这些缺点,而看中他的长出,放手任用他做擅长的事。还有使用樊哙等。“韩信开始投奔项羽,项羽不予重用,投刘邦也不被重用,于是又想离开。萧何深知韩信军事才能,灭楚夺取天下,没韩信不成。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说服刘邦,刘邦不计前嫌立即采纳萧何建议,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全军。并下令若有不服者杀”,令韩信感动而效命)。包容人才(面对韩信战时要封王的近乎是要挟的要求,先是一时气愤,经张良和陈平已提醒能及时容忍,转变态度相封;另外对郦食其前倨后恭的包容)。激励人才(就是要一直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来干事,1、领袖自己坚强的意志可以激励人,因为在事业最困苦的时候,还始终坚信自己,始终强力推进决断的事情,让人才在自己这里看到希望,这个可以用马云的例子,从刚开始创业到成功,马云都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为跟随者打气,最终成功,他的意志就是一种最好的激励。2、利益激励,还是举刘邦封韩信的例子,也是一种利益激励,“平定齐国后,韩信派使者赶往正被楚军围困的荥阳去见汉王刘邦,带给刘邦一封信,信中说:“齐国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齐国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齐国。为了有利于当前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刘邦看了韩信的书信,不禁勃然大怒,厉声骂韩信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此时,侍立在刘邦身旁的张良和陈平同时暗中用脚踩刘邦的脚,两人凑近刘邦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的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刘邦立即醒悟过来,急中生智,故意当着韩信使者的面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刘邦派遣张良前往韩信军中,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韩信被册立为齐王后,一心一意归属汉国(刘邦)。项羽派人劝韩信背叛汉国归属楚国,被韩信拒绝。谋士蒯通劝韩信自立门户与项羽、刘邦争雄,也被韩信拒绝。”。其他例子如新加坡的公务员高薪,就是要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华为的员工持股等。3、是感情激励,比如对张良的信任和尊重,平时“慢而辱人”的他,可能对有的部下要骂,唯独对张良言必称“子房”。如何感情激励,或者说感情聚集人才或曰感情留人。可以看杜月笙的例子。具体可以网上看《杜月笙:牛逼的人生,全凭会做人》。4、事业激励。根据人才的长处把放手让他们去干事,让他们在事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比如萧何曹参等人,也是想跟随刘邦发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是想躲在刘邦身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当然会忠诚勤勉的干事。当然上述4个激励人才的方式其实也是聚集人才的方法,能够留住人才,把人才聚集在自己周围,为自己做事)。驾驭人才(刘邦的三杰都为其所控,韩信被夺权等,可以看出他驾驭人才的手段)。培养人才(用才过程中人才的成长,放手让他们管事做事,搭建平台让他们发挥所长而越来越成熟)。反之,诸葛亮不算杰出领袖,不懂待人才之道。他对魏延不放心,也不采用其建议,挫伤起积极性。不授权下属,不懂抓大事、把方向,事无巨细、亲自处理,不仅自己累得半死,处理事情不一定见得都好,而且挫伤下属积极性,同时无法培养手下,让它们成长起来,导致蜀汉后来无人才可用,就是古语所谓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说。第二个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从创业到治国,很好地诠释待人之道,他的麾下人才济济。他评价隋文帝也很能说明待人才之道。“李世民对他的大臣房玄龄,萧瑀说:隋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们说: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勤劳处理思考政事,有时上朝甚至到太阳落山。叫五品以上的官员来讨论事务,值班的人也与他们一起进餐。虽然不是天生就是仁明君主,但也是一个努力做到精益求精的皇帝。李世民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这个人“性至察”(就是很聪明,看问题看得透),但“心不明”(就是心不够坦荡,不够开放)。心不够坦荡,不够明朗,不够开放则就会有想不到或想不通的道理,别人的什么小九九又看得透从而又变得生性多疑。(隋文帝确实是生性多疑)。他暗地认为自己是以欺负别人孤儿寡母得来的皇位,所以对群臣下属不信任,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虽然辛苦,但不能每件事都能决断和处置得合情合理。他的大臣也都知道隋文帝本身的意思,也不敢直言,宰相以下,只是去顺承着皇帝的意思,执行皇帝的命令而己。我的方法则不同,因天下广大,四海人众繁多,事情千条万绪,需要作各种妥当灵活的处置,(我把)工作都委派给各个部门商量,宰相统筹规划,做到规划和处置之法比较妥善了,才可奏请皇帝我颁布施行。岂能像隋文帝这样,面对一日千万事,靠一个人的思虑去独断。如果每天决断十件事,五条决断不对,决断对的当然好,决断不对的又该如何呢?这样日以继日下去,经年累月,错误决断导致的错误后果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不亡国才怪了?哪里有像我这这样,广泛的任用贤能人才,皇帝我自己把握大方向,深入督促百官,保证法令严肃通行,又有哪个敢为非作歹呢?(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李世民又说:现在我要选天下之才,治理天下人的事情,让他们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完成各自的任务,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用处,就差不多达到治理天下的道理了。(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因此向各有关单位发布通告:我的诏书有不合时宜的地方,必须奏上来,不能够顺着我的意思去执行。在这里唐太宗对隋文帝时期的政事观察可以说很到点,并能结合自己本朝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政策。”这很明显体现了儒家推崇的治国理想:“选贤任能,垂拱而治”,也切中领袖待人才之道。(二)待人才之道不全或没有,最终失败。前面举过例子了,项羽、袁绍、李自成都是不懂或不完全会待人才之道的领导,成不了杰出领袖,最终失败。……待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