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什么引起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bdfrq/293512.html
领导的 境界就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到 ,团队能够良性的自我运转自我升级,这时 就成为了在天上飘的灵 人物,他好像没有做什么,但每个人都认为他的作用是巨大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
老子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对于这一篇很多人都说老子是愚民 策,但我认为是一种领导的 境界。做领导 的局面就是通过思想管理、给成员提供空间与支持,让成员自动自发的努力工作,而不是通过控制让他们去努力工作,员工能够自动自发的努力工作,团队能够自动的高效运转,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
要达到无为而治的局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过三个层次才能真正的做得到。
层次是有所为
任何的组织在建立初期都要有所为。有所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制度和流程,一个没有制度或制度不能够严格执行的组织,连管理都说不上,哪里还有无为而治呀,所以有所为是无为而治的基础。
第二个层次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为 有的事情是要做的,有的事情是不要做的。如果什么事情都掌握在你的手里,是很难把管理做好的,西汉开国功臣曹参就是深得这一点。公元前年,曹参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封为平阳侯,仅次于萧何。
因曹参德高望重,刘邦请他去任齐王(刘邦的长子)的相国,由他来辅佐齐王治理齐国。曹参到齐国担任相国时,齐国是一个拥有七十座城市的大封国。当时刘邦刚刚夺得天下,建立了汉朝。但是经过秦末战乱加上四年的“楚汉战争”,社会经济一片破败凋敝,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对于这样的局面,曹参召集当地的能吏来想办法,大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都无从下手。正当曹参发愁的时候有人说,胶西的盖公有治国的才能,曹参便亲自去拜访,盖公对曹参说:“只要上面的官府清静,不生事,不扰民,那么下面的老百姓自然生活就安定了。
百姓安定后,社会经济随之就能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曹参听完他的话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制定了简单可行的 策,他不准官员去打扰百姓,严惩做坏事祸害百姓的官员,起用一批老成持重又爱护民力的官员。原来动荡不安的社会日趋稳定,百姓过上了比较安稳的太平日子,
在现代管理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管理方式也越来越被重视,管理者的大部分工作不是去控制员工而是去帮助员工,要少做监工多做推手。哈佛大学教授、全球领导力与变革大师约翰·科特(JohnP.Kotter)说:“在变革时代,企业不论大小都应该既有管理又有领导,成功的关键是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而不能倒过来。”
管理就是有所为,领导就是有所不为。通过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就会慢慢的靠近无为而治的境界,虽然它很难达到,但它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现在很多企业给 员工股份就是想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做好工作,推广企业文化价值观也是同样的道理。 企业华为集团,开始创业的时候以严格的纪律和不怕苦不怕累的英雄主义快速的得到发展,但在年之后,已经从一个英雄创造历史的小公司,正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公司。这个时候任正非开始淡化有为推崇无为,淡化英雄推崇职业化。
自己还写了一篇《无为而治》的短文,该短文是针对华为所有高级副总裁以上干部,在文章中任正非提出了三个观点:一是作为一个职业管理者,要完成组织目标,必须具备好的素养和行为,这是无为而治的动机;二是作为一个高层管理者,必须淡化英雄色彩,淡化领导人色彩,这是无为而治的必须;三是作为一个职业管理者,要淡化名利,要平平静静,要有奉献精神,这是无为而治的基础。
第三个层级是无为而治
要真正的达到无为而治,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卓越的 ,再去挑选发现有潜质成为卓越 的 ,给予他们空间、支持让他们也成为卓越的 ,如果能形成一个由卓越 组成的团队,这时的 只负责环境的优化升级就可以,具体的事物自己会涉及的越来越少,这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了。
在管理工作中,要先有为;然后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才能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