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被项羽封为常山王,他曾是信陵君的门客,后来参加了秦末农民起义,不久,又归附了刘邦,被封为赵王。说到这我们想起了一个人——张敖,他也是赵王。因为张敖是张耳的儿子,而且张敖还是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的丈夫,那么也就是说张耳与刘邦是儿女亲家。这就奇怪了,张耳在起义军时,拥立武臣为王,为什么最后投奔了刘邦呢?张耳这么做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张耳与刘邦有交情张耳与刘邦有交情,是张耳最后投奔刘邦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张耳会与刘邦有交情呢?说起来,这件事也是一个意外。张耳年轻时,是信陵君的门客。而刘邦听说了信陵君的名声后,也准备投奔信陵君,结果走到半路,就听说信陵君去世了。张耳正好在招门客,这样刘邦就去投奔了张耳,成为了张耳的门客。结果不久,魏国被秦国灭了,这样刘邦就又回到了沛县。但是两人并没有断了联系,刘邦多次去看望张耳,因此两人关系更近了一步。张耳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投奔了刘邦,也是因为当年和刘邦的交情。2、武臣被杀张耳参加起义军后,开始时是跟随大将武臣的,而张耳与陈馀当时想另立山头,于是就拥立武臣为王,结果不久,武臣被部将李良杀了。张耳逃脱了,又立赵歇为王,虽然重新立了新王,但是实力是大减。当秦将章邯率军进攻河北时,张耳往东逃,结果在巨鹿被秦军围困了。于是张耳向陈馀求救,可是陈馀拒绝援救张耳,这时项羽率军解了巨鹿之围。所以在武臣被杀后,赵国就没有实力与秦军抗衡了,张耳也就此归属项羽了,并被项羽封为了常山王。但是这个分封给张耳却留下了后患,使得张耳最后不得不投奔刘邦。3、陈馀的忌妒陈馀非常忌妒张耳,这也导致张耳去投奔刘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项羽封张耳为王,而封陈馀为侯,陈馀认为他的功劳与张耳相等,项羽这样对他不公。于是陈馀向反叛了项羽的齐王田荣借兵,而田荣为了扩大他自己的势力,把兵借给了陈馀。田荣以为陈馀借兵是去对付项羽的,结果陈馀借兵后,首先攻打的是张耳,这让张耳有些措手不及。陈馀和张耳本是旧交,结果项羽的分封导致了陈馀与张耳成仇。张耳准备不足,很快被陈馀的军队攻破了常山,张耳只好逃走。那么张耳要逃到哪里去呢?此时,张耳只能投奔刘邦。因为刘邦是汉王,有了一定的势力,而且张耳与刘邦也有交情,所以投靠刘邦是最合适的。从张耳投奔刘邦的整个过程来看,张耳最后选择刘邦是出于无奈,在很被动的形势下,做出的合理选择。其实也证明了张耳一开始是不太愿意投靠刘邦的,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也是张耳无法预料的。但是结果还是很理想的,因为刘邦对他非常好,在韩信的建议下,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张耳本想自己成立一个政权,可是还没来得及成形,被陈馀的忌妒给破坏了。反倒是,后来跟随刘邦才有了比较理想的结果。这也证明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其实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贵人,在关键时刻,这些人也许能帮上忙。所以我们在平时与人打交道时,不要轻易得罪人,要把别人看成我们的贵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变化难料,说不定哪一天,这些人就能帮上忙。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时,要谨言慎行,善待他人。否则,在自己得意时得罪了人,那么在失意时,就成孤家寡人了。张耳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贵人的作用。参考文献:《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作者介绍:肖邦:喜欢中国历史,对历史人物、事件有独到见解。希望通过文字还原历史的真相,揭开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了解历史,掌握现在,拥有生活的智慧。图片:来自网络往期文章链接:刘邦待卢绾如亲兄弟,还封他为燕王,为何他要投奔匈奴嵇康眼光独到,让“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替自己养孩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