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28/9499588.html
公元前年,刘邦终于消灭了项羽,登基为帝。新年,刘邦在洛阳举行庆功宴会,论功行赏。在刘邦心目中,汉朝建立最重要的功臣竟然不是那些跟他出生入死、战功赫赫的大将,而是两个手无缚鸡之力、没领过兵打过仗的文官。这两位功臣就是萧何跟张良。他们身上有何厉害之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两位绝世英才的故事。
咱们先来说萧何,萧何是刘邦的同乡,不仅如此,从前他还做过刘邦的上级领导呢。当刘邦不过是沛县乡下一个小小的亭长时,萧何已经是沛县县令的左膀右臂,算是县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了。萧何这个人很有管理才能,曾经秦朝的御史从咸阳来考核官吏,发现了萧何的本事,想要推荐他到中央去做官,但萧何却推辞了这个看起来可以飞黄腾达的机会,这可能是他早就看穿了秦朝宫廷里勾心斗角的复杂局面,不愿意去淌浑水吧。另外,萧何还是个心肠很好的人,刘邦在他手下干的时候,萧何常常帮他。刘邦带队去骊山服劳役,大家给刘邦家里送钱饯行,别人都出三百钱,只有萧何一个人出五百钱。这些好,刘邦一直都记在心里。
刘邦是一个很念旧情的人,但萧何能当第一功臣光靠他跟刘邦的老交情那是远远不够的。萧何的功劳,说起来主要就是一件事,他是刘邦军团坚实的后勤保障。
刘邦的军队杀进咸阳的时候,别人都冲着皇宫里的金银珠宝去,可萧何却不一样,在他眼里金银珠宝跟粪土没有区别,他第一时间去接收了秦朝官府里的所有文书档案。这可不是因为萧何爱读书,而是因为有了这些记录地理、交通、人口、赋税的文书,就掌握了最尖端的政治军事情报。后来的楚汉战争中,汉军占据了情报上的优势,依靠萧何掌握的天下形势,汉军步步为营扩张地盘,而项羽的军队,就跟打游击似的,像个没头苍蝇被汉军牵着鼻子打。就算项羽一时占据上风,让刘邦吃了好几回败仗,可是有萧何从关中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粮草和援兵,刘邦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强,每一回吃败仗后都能原地满血复活,最后生生地把项羽给耗死了。
所以没有萧何这个幕后英雄,刘邦是做不成皇帝的。可是庆功宴上的将军们一听说刘邦把不会打仗的萧何当成了第一功臣,个个不服。面对这帮没见识的大老粗,刘邦就开始数落他们:你们都打过猎吧。打猎的时候,狗负责去追猎物,但是看准方向放狗,给猎狗指示猎物方向,还是得靠人啊。你们这帮家伙在战场上攻城略地,就跟狗追猎物一样;而给你们这群狗指示方向的那个人,就是萧何啊!听了刘邦这番数落,老粗们才一个个低下头默不作声。
萧何是刘邦的后勤总司令,除了他以外,刘邦身边还有一位文质彬彬的书生,为开创汉朝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此人就是张良,他是刘邦的参谋总长,享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美名。
张良这个人的身上总蒙着一股子仙气,他出身于世代辅佐韩国的宰相之家,传说他面容姣好,长相像女孩子一样。《史记》里记载了一个神奇的故事,说张良得到仙人黄石公的指点,学会了仙人传授的兵法。到了晚年,张良就练习辟谷,不吃饭,一心修仙。死的时候,还把传说是仙人化身的一块黄石头一起下葬。这故事说得有鼻子有眼,让人难辨真假。
张良的外表看起来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美公子,但他的内心中仍是一腔热血的大丈夫。他曾经密谋刺杀秦始皇,费尽千辛万苦找来一位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用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扔出去狙击秦始皇的座车,只可惜目标打偏了。这一次刺杀,让张良成了名传天下的通缉钦犯。
那后来张良为刘邦又立了哪些功劳呢?我简单概括成四点:夺秦、保刘、灭项、安汉,这都是在不同时期张良作出的杰出贡献。
夺秦,讲的是刘邦的军队在打进关中后,秦朝军队准备做困兽之斗,为了保卫老巢根据地要跟义军拼个鱼死网破。结果张良正确分析形势,看准了带兵秦将贪生怕死,事先劝降成功。可就等秦军以为高枕无忧的时候,张良为防止秦军士兵反叛,又让刘邦发动突然袭击,打得秦军猝不及防,士气都垮了。结果关中没有经历残酷的拉锯战,秦王子婴就开城投降。富饶的关中得以保全,刘邦也实现了先项羽一步夺得关中的目标。
保刘,讲的是张良在鸿门宴上保住了刘邦的性命。这还不算,项羽因对刘邦不满,在分封时把刘邦封到了路途遥远交通闭塞的巴蜀去了。此时张良又积极活动,通过跟项伯的老关系,楞是请项羽把巴蜀和关中之间的战略要地汉中也一起分封给了刘邦。汉中后来是刘邦反攻关中时重要的战略跳板,这都是靠了张良的先见之明。
灭项,讲的是张良在楚汉战争中给刘邦谋划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劝刘邦利用英布、彭越和韩信三位大将分头从侧翼包抄项羽大军,让项羽不能兼顾首尾,在战场上疲于奔命。这就像一群猎狗围住一条猛虎,从四面八方偷袭撕咬,让猛虎最终筋疲力尽,被猎人降伏。刘邦能打赢项羽,全都是按照张良制定的战略一步步走向胜利的。
安汉,那是到了刘邦晚年,宠幸年轻的妃子戚夫人,要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汉惠帝。吕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好求张良帮忙。张良找来了四位八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老人,请他们当太子的老师。这四位老人人称“商山四晧”,是名满天下的高士,刘邦早想请他们出山,可就是请不动,当刘邦看到朝会上太子身后的商山四晧,心想连我都请不动的人才能为太子所用,小子的翅膀硬了,比老子能干啊。于是才不甘心地打消了废长立幼的念头。新建立的汉朝天下才没有因为继承人的废立问题,差点走上秦朝二世而亡的老路。
萧何和张良是刘邦身边的两大得力功臣,但在《史记》里这两位的传记却有点儿奇怪。怪在哪呢?萧何是第一功臣,可他的传记非常简短;而张良呢,虽然有那么多功劳,可是《史记》用首尾呼应的手法只突出写张良跟仙人黄石公的奇遇故事,把张良打造成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这样写,似乎很不符合两位大功臣的身份。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里有两层原因。第一层原因,是因为功臣是“因人而成事”的,也就是说萧何和张良之所以会有伟大功勋,都是依托于刘邦而成的。所以萧何和张良的很多事迹,在他们自己的传记里没有写,反而应该到刘邦的《高祖本纪》里去找。
第二层原因是《史记》的春秋笔法。萧何和张良的传记隐含着对刘邦晚年大杀功臣的批评。楚汉拉锯中,刘邦为了拉拢队友,分封了很多诸侯王,但是天下平定,对这些异姓的诸侯王刘邦一个都不放心,一个个的都被铲除了。刘邦的疑心不光是对手握重兵的诸侯王们,对身边的功臣也不放心。天下平定后,刘邦担心萧何会成像赵高一样指鹿为马的权臣,不停地找碴来敲打他。萧何为了避祸,只好故意欺负老百姓,用很低的价格给自己家买地。这是做给刘邦看,说明自己没有田氏代齐收买人心的野心。老百姓向刘邦告萧何的状,刘邦问萧何该怎么办。萧何肚子里没有花花肠子,又为老百姓说话:长安地少,请陛下把上林苑里的荒地分给老百姓。结果刘邦一听就火了,拿我的地去讨好老百姓,萧何你到底安的什么心!就下令把萧何打入天牢。要不是后来有人好言相劝,让刘邦有所悔悟,第一功臣差点要成刀下亡魂啊。所以萧何的传记里写他一味谦退,张良的传记写他一心修仙,这都是他们面对帝王猜忌时自保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