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今日推荐:《第一帝国》作者:黄威。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四卷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
刘邦的原计划是让彭越亲自带兵前来与自己汇合,然后两军合力进攻,以彭越的军事才能,击败陈豨必然能更加快捷,可是,沉寂在温柔乡中的彭越不愿再回到艰苦的军营当中(像刘邦这种爱亲征的帝王是很难得的),于是他便只派遣了一员偏将率军前去。就是这么一点点违令的火星,却将刘邦心中埋藏多年的干草给点燃了。
刘邦得知彭越不来后,便派使者前去责骂了他几句。挨骂之后,彭越手底下就有人参考刘邦此前削藩的行为,建议他干脆起兵造反。彭越当即便拒绝了这一想法,好不容易到手的荣华富贵,怎么能轻易的再豁出去?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彭越手下很快便出现了投机分子,跑到刘邦那而,诬告彭越跟臣下们商议谋反。早就想将彭越给“削”掉的刘邦自然不放过这一机会,立刻派遣使者偷偷潜入梁国,将彭越就地擒拿。
与韩信一样,刘邦并不想将其处死,因而就判决为流放巴蜀。不过,也怪他彭越命不好,他在流放巴蜀的途中,碰巧遇见了吕皇后。不知死活的他居然向吕雉求情,希望皇帝能将他安置在老家昌邑。
自从吕雉杀了韩信以后,她在朝中的威望一下子便升高了许多,皇帝也没用怪罪她。这下又见到了个刘邦不忍下手的彭越,尝到了甜头后的吕雉,决定严惩以立威。
吕雉:陛下,您糊涂啊,彭越的才能仅次于韩信,这么危险的一个人物,您不杀怎么行呢?
刘邦:彭越已经被判决流放了,不好更改,你就不要多说了。
吃瘪后的吕雉,便暗中安排人手,再次诬告彭越谋反,并收买了廷尉(主掌司法的最高官吏),让他上奏诛杀彭越三族。这一次,刘邦不再反对,于是吕雉乘机再次施刑,将彭越脑袋悬挂于洛阳城门示众,身体剁成肉酱,给众诸侯传看……经此一事,吕雉手辣心狠,闻名天下,开汉群臣见到彭越的下场之后,皆为之而心寒……
彭越死后不久,刘邦突然得报,有人将彭越的人头从城门取下,并葬于土中,现已被卫士擒获……
刘邦:你叫什么名字?
栾布:栾布。
刘邦:你跟彭越是什么关系?
栾布:小臣年轻时,曾是齐国的一家富豪,梁王陛下当初跟臣有些交情。之后臣辗转成为了燕王臧荼的将军。燕王造反后,臣被朝廷俘虏,是梁王殿下为臣赎罪,并任命臣为梁国大夫。
刘邦:你知道彭越造反的事情么?
栾布:岂有不知?
刘邦:既然如此,你居然还要为彭越下葬,一定是跟彭越同谋的,来人,烹杀之……
栾布:请陛下容臣把话说完再去死。
刘邦:你说吧。
栾布:当年,陛下与项籍交战荥阳,西楚之所以没能全力进攻,就是因为有梁王在后方不断袭扰。当时,梁王假若投楚,而今也许就没有大汉了,之后垓下之战,若没有梁王的军队,项籍也未必会败……梁王的功勋如此之多,陛下却因为一点小小的嫌疑就将其诛杀,臣担心,开汉功臣们将人人自危啊!
刘邦:……
栾布:好了,臣说完了。现在梁王已死,臣也不想多活,请陛下将臣烹杀吧。
刘邦:嗯……你说的很多,是朕手段欠妥了。朕而今就赦免你罪,在军中担任一都尉吧……(刘邦常常用烹杀来吓唬人,实际上却一个人也没烹过,只要对方说的有道理,统统都会赦罪提拔)
PS:虽然,后世史书记载吕雉在对诸侯王的事情上,似乎多有美名,可小生真正研读下这些事件后,认为吕雉完全是在帮倒忙,为自己的权威而扰乱朝令,典型的后宫乱政行为。削藩大业,是件急不得的事情,既需要充分的借口,也需要适当的严刑,有时候还得网开一面,以显示帝王的胸怀……刘邦对韩信、彭越的处置,原本都还算妥当,没把事情给做绝,可经吕雉这么一搅合,反倒令其他诸侯们感到了兔死狐悲之感,因此而引发了不少动乱……
彭越之死不久,果真便如同栾布所说的那般,导致诸侯王们人人自危。很快,按耐不住的淮南王英布主动起兵,发向北争天下……
第二十二章英布起兵
英布的造反,起因也是因为手底下的人诬告他,联系下韩、彭二人的杯具,英布为了自保,只能够出此下策……
得知英布造反的消息时,刘邦正好身患疾病。老年人身体出事,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刘邦的生命已经没有多久了,他不愿再回到军营去劳苦久战。于是,刘邦准备令太子刘盈为帅,出兵平叛,顺便可以看看这柔弱孩子是否有指挥兵马的能力。
这消息一传出,可吓坏了主张后宫的皇后吕雉。太子天生就不是块打仗的料,她身为母亲,实在是再清楚不过。一旦上了战场,刀剑无眼,这风险如何且不多说,万一战败归来,那储君之位肯定不保,就算打赢了,他已是太子,地位也无法继续提高……于是乎,吕雉跑到自己的丈夫面前,使尽浑身解数的劝他打消这念头,并说英布是天下闻名的猛将,太子年轻,难以驾驭住皇帝身边的这些老臣们。这关系到天下安危的事情,还是请他勉强一行,以免祸患啊……
皇后劝谏起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终于令刘邦改变了心意,准备亲自出兵。不过,在决定亲自的同时,刘邦心中也对刘盈的胆识产生了怀疑——“不能驾驭住诸将的人,日后能够驾驭住天下吗?”
决定亲征后,刘邦招来了自己的老兄弟张良。张良此刻也已一把胡子,颤颤巍巍,他本就娇弱的身体正好又遭逢大病,难以再陪刘邦一同出征了……
张良:陛下,淮南之地,民风悍勇,军队十分强劲,陛下最好是亲自征讨。换了别人,恐怕难以与其争锋。
刘邦:嗯,朕也知道太子是个没多大用的东西,只能亲自一行了。
张良:太子是国之根本,陛下还是不要太过轻视。嗯……这次陛下出征,最好就让太子掌管关中地区的留守兵马,以防不测吧。
刘邦:嗯,听你的。不过,子房,你虽然病了,也请替朕分分忧,就当上这太子少傅的职位,帮朕辅佐一下这不成器的儿子吧。
张良:臣必将尽力而为。
一切决定好后,刘邦便下令准备兵粮将士,而这时,汝阴侯夏侯婴却突然入宫,向他推荐原西楚令尹薛公……
薛公:英布造反,毫不奇怪,臣早已料到。
刘邦:哦?为何?
薛公:前年杀韩信,往年杀彭越,英布与他们二人的功劳、地位相似,能不兔死狐悲吗?
刘邦: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就不再提了,你对现在的局势有什么看法?
薛公:臣认为,英布此刻有三种选择,可分为上中下三计。
刘邦:先说上计。
薛公:先吞掉原楚王韩信的领地,再进攻现齐王刘肥的地盘,接着传令燕、赵等国,令他们保持中立……如果作战成功的话,恐怕函谷关以东,便不再是大汉天下了。
刘邦:中计呢?
薛公:还是先吞掉原楚王的地盘,之后进攻韩魏之地(今河南省),与大汉在中原一带交锋……这样的话,胜败与否,难以预料。
刘邦:下计?
薛公:仅攻下淮河一带(今江苏、安徽地区),随后联合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等南方诸侯,按兵不动……这样的话,英布必败,陛下可高枕无忧。
刘邦:你认为英布会选走哪条?
薛公:一定会走下计!
刘邦:为什么如此肯定?
薛公:英布本身就不是志在天下的人。他的眼光,只有自身的荣华富贵而已,他的野心,也仅仅是割据一方,作威作福……以臣对英布的了解来看,他一定会选择最为保守的下计,因此绝不可能对大汉造成太大的威胁。
刘邦:哈哈哈哈,说得好!朕就赐你关内侯的爵位,食邑一千户。
PS:薛公此前在史书上出现过几次,不过都是被汉军诸将刷战绩的货……从他向刘邦的提议当中,可看出他的战略水平着实不低,只是项籍不会将他当参谋长使用,而是纯粹把他当战将了……
就当一切准备妥当,皇帝御驾缓缓开出长安之时,淮河地区的战事却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
早在当年废除韩信王爵的时候,刘邦便将他的楚国一分为二,立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为楚王,管辖东海、泗水两郡北面以及薛郡在内的三十六个县;又立曾有战功的刘贾为荆王,管辖剩余的五十二个县。当英布于淮南造反,起兵北上之时,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二王。
荆王刘贾并非像其他皇亲那样纯靠血缘关系封王,他曾经立过不少战功的,且还和英布、彭越都并肩作战过,因此得知淮南反讯,立刻便拉起队伍去干,结果被英布一战而败,身死国亡……英布收编了荆王的残兵后,继续向楚国发动攻势,楚王刘交没有军事才能,战事都交给了手下,可他手下也没啥能力,因此也大败而归,被迫向北方逃窜……
英布起兵前曾对手下说过:“皇帝老了,一定不会亲征来讨伐我。其余人中,我只怕那韩信跟彭越,现在这二人已死,老子就天下无敌了。”在击破荆楚二王后,淮南全军士气大振!似乎还真应验了他的这番话。然而,英布之后的行动却全如薛公所预料那般,侵占淮河一线后,便不再乘胜进兵,而是原地按兵不动,遣使结交南方的一些诸侯,期盼能得到些响应和援助……
英布在淮河的这一耽误,便给了刘邦足够的进兵时间。汉军主力很快便从长安出发,来到了淮河流域的蕲县。此外,身为齐国国相的曹参也整兵十二万参战,与刘邦汇合。英布得知消息后,立刻便率军前来,与汉、齐联军对峙。
英布在当淮南王的期间,并没有向韩信、彭越那样只知道享受。此前他九江国被龙且夺走,全家老小惨遭屠戮的事迹一直警告着他,“没有力量,是保不住荣华富贵的!”因此,英布在这几年中一直都在加紧的练兵,时刻备战!士卒们都被训练的无比精锐。此外,淮南士兵的训练模式全是照搬曾经的老上司项籍的,进军,布阵,都非常类似当年的西楚军……
刘邦在城墙上远望着淮南军的布阵,突然间感到一阵熟悉……几日后,当英布率军前来挑战之时,刘邦大吼着问道:“英布,你为何谋反!”英布当场也不多说,直接喊道:“老子想当皇帝!”刘邦一听,火冒三丈,立刻破口大骂!要知道,英布当年也是混社会底层的,骂人功夫丝毫不亚于刘邦,于是也立刻回嘴……二人尚未交兵,已先隔着城墙骂战了起来,直到骂的筋疲力尽后,方才互相整军进攻。
蕲县大战,乃是刘邦削藩进程中的唯一一场大战,对手是久经沙场,骁勇绝伦的英布。有关这场战役的详细情况,史书记载不多,但从此战之中,刘邦本人也再度膝盖中箭,哦不,胸口中箭来看,想必战局是极端激烈的。此战的最终结果,是英布略逊一筹,向南逃窜……汉军诸将紧追不舍,英布回军再战,再败,再战,再败……几番追击后,英布丢弃军队孤身而逃……这一切的发展正如同他自己所料到的那般,遇到皇帝就不行了啊……
英布曾经是长沙王吴芮的女婿,因此战败之后他逃至长沙国,希望现任长沙王吴臣(吴芮的儿子)能够收容他。可人家吴臣却没心情惹麻烦,因此砍了他的人头,送到刘邦的面前,淮南之反,由此遂灭……
第二十三章新的格局
随着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赵王张敖、淮南王英布等人相继被“削”,此时的天下格局已经逐渐按照刘邦本人的意思而转变。汉初的十王大多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一大批刘姓诸侯……
第一位,齐王刘肥。作为刘邦的长子,他在削藩过程中没收到任何波及,且还参加了刘邦的数次平乱行动,在朝廷享有良好的口碑。齐国的国相是汉初之际最为文武双全的曹参,齐国在他的治理之下,实力蒸蒸日上!国力指数六星,危险系数半星。
第二位,吴王刘濞。因为荆王刘贾在与英布的交兵中战死,而刘贾本人有没有后人,因此刘邦便立自己二哥刘仲的儿子刘濞为吴王。刘濞封王之时刚刚年满二十,身强体壮,还跟随刘邦一起参加了灭英布之战,表现很不错。然而,在封王之时,刘邦突然这孩子面相不好,似乎有“反状”……可是天子无戏言,下出的诏令不好再收回,因此刘邦奉劝了他几句后,便不再多言了。刘濞管辖领土为原荆王刘贾的五十三县,大致地盘为今江苏省东南部和浙江省东部地区。国力指数三星,危险系数一星。
第三位,淮南王刘长。刘长的母亲是赵王张敖被废前赠与刘邦的美人,与刘邦一夜之后,怀孕了……在生产迁徙,又碰巧除了贯高的那档子事,这位美人由于和张敖有联系,因此被一同下狱,在监狱里产下刘长后便死掉了。刘邦得知此事后十分后悔,但为时已晚,只好将刘长交与吕皇后教养。灭掉英布后,刘邦为了补偿刘长,令他挂名淮南王,管辖着原英布的领地。国力指数三星,危险系数零星。
第四位,赵王刘如意。刘如意的封王与领地不用小生多说,这位年仅十余岁的小王子对太子刘盈有着巨大的威胁,但对大汉朝却没啥影响。国力指数三星,危险系数零星。
第五位,燕王卢绾。凭借着和皇帝从小穿一条裤子的交情,卢绾于削藩浪潮中暂时没收到影响,且曾出兵助朝廷平叛过……然而,随着其他诸侯王们的一一倒台,卢绾内心中产生了些许恐慌之情。靠近北疆的他,似乎和匈奴人暗中有所联系……国力指数三星,危险系数二星。
第六位,代王刘恒。随着刘如意被改封为赵王,代王的位置便空了出来,于是刘邦便让皇子刘恒去填补这个空缺,管辖着原韩王信与代王刘仲二人领土的总和,并担负着抵御匈奴的重任……当然了,刘邦并没天真到以为自己家的毛头小子都能挡住冒顿。另有大将樊哙在代郡屯兵,随时应付北方的状况。国力指数两星半,危险系数半星。
第七位与第八位,梁王刘恢与淮阳王刘友:彭越死后,他的梁国被一分为二,分别由刘邦的两个儿子刘恢与刘友统领。梁王管辖着北半部,淮阳王管辖着南半部,国力指数都为二星,危险系数皆为零星。
第九位,楚王刘交。刘交与刘邦间的关系,《史记》中说是同母异父,《汉书》中说是同父异母。且不管是同父还是同母,能够确定的是,刘交是他们家兄弟几个中最为爱好文学的,与当时社会上的许多名流都有来往,他本人也还曾给《诗经》作传注,后世称之为《元王诗》(刘交死后,谥号为元)。在刘交为王的这段期间,楚国渐渐成为了大汉初期学术空气最为浓厚的地区。国力指数三星,危险系数半星。
第十位,长沙王吴臣。吴臣是吴芮的儿子,于父亲死后继承了王位。在英布事件中,吴臣果断斩杀英布,将尸体献给朝廷,从而博得了刘邦的好感与信任,再加上长沙国本身就属于很荒僻的地区,因而吴氏家族十分幸运的躲过了这次削藩浪潮,并往后延续了整整五代人……国力指数两星,危险系数一星。
第十一位,闽越王无诸。闽越国在当时可以说是比长沙,甚至比南越都更加荒僻落后的地区。由于长期不受朝廷的重视与管理,其自治程度与南越王赵佗没什么区别,在朝廷的眼中,那不过是块野人之地罢了,有没有都是没啥区别的……国力指数一星,危险系数半星。
好了,时至此刻,大汉诸侯王们的情况基本如上所述,相信大家都已经注意到,刘邦在“削”掉了一大批老诸侯之后,并未将这些地区直接收归朝廷掌握,而是重新分封出去,且新封的对象,无一例外都是姓刘的人……
刘邦曾经仔细研究过秦朝与周朝的制度差异,并分析过周朝与秦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认为周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诸侯封的太多,导致朝廷权轻,而秦朝灭亡的原因则正好相反,是没有分封任何诸侯,权力完全集中在中央,导致一个赵高的出现,便毁掉了整个朝廷……刘邦综合了这两点,认为保江山必须封诸侯,对中央权力加以牵制,而分封的诸侯则必须保证世世代代都拥有极高的忠诚度。
功臣、亲友在利益的面前都不可信!且即便对方是你的心腹,一辈子都对你忠心耿耿,那么对方的儿子也会对你的儿子这样吗?对方的孙子也会对你的孙子这样吗?刘邦麾下的大将夏侯婴,一辈子忠心耿耿为主公卖命,可他的后人夏侯渊、夏侯惇等却帮助曹氏父子终结了汉朝……刘邦十分清楚,想要让诸侯们世世代代都保卫大汉江山,必须得有永恒不断的连接物,那便是血缘。
刘邦是平民出生,对血缘关系看的十分重要,因此将自己的几个儿子统统封王,儿子数目不够就从弟弟、侄子等亲戚中找,总之封王者必须姓刘。这样一来,日后无论过了多少代,诸侯与皇帝间总是一家人,不至于向周天子那么杯具……而且,就算诸侯叛乱,篡了天子的皇位,那对刘邦来说,也不过继承人从大儿子换成了二儿子,从大孙子换成了二孙子,从大重孙子换成了二重孙子……天下江山总是自己后人占据着的,又还有什么遗憾呢?
后世许多人都认为刘邦封同姓为诸侯是个弊端,埋下了此后“七王之乱”的种子。可他们却总是忽略掉刘姓王们在“诸吕之乱”中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日后汉朝天子们一步步的削弱同姓王们的权力,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却也不是同样埋下了“王莽篡汉”的隐患么?刘邦作为一位两千多年前的人物,他的观念中必然存有着时代的局限性,然而就当时的天下形势来说,将权力不断平均,使其互相制约的策略,并不失为一高明的决定。
PS:七王之乱,指的是刘邦孙子汉景帝刘启年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位刘姓诸侯发动的一场叛乱,之后被周勃之子周亚夫所平定。
PS2:诸吕之乱,是指刘邦驾崩后,太后吕雉败坏先帝法令,大力提拔自己吕氏家族的人,权倾朝野,作威作福的事情。吕雉死后,以刘肥的儿子齐王刘襄为首的一批刘姓诸侯王们起兵反抗,与周勃、陈平等功臣集团一同剿灭吕氏,重振了朝纲……
PS3:王莽篡汉,是指西汉末年,外戚王莽掌握大权之后,谋朝篡位的事情。由于当时的刘姓诸侯早已被削藩“削”的不成样子,因而无法发动任何的反抗……
第二十四章归酣歌大风
在击破了英布的大军后,刘邦在班师回朝的途中,顺道返回了自己一十四年未曾归来的家乡,沛县。
元代散曲家睢景臣曾经就刘邦还乡的事迹编写了一套曲子,名曰《高祖还乡》,其内容大致是讽刺与嘲笑刘邦年轻时的身份地位,以嬉笑怒骂的手法将刘邦比作一个SB,即便批上了黄袍也改不了他低贱的内心……其中几段比较经典的内容如下:
“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小生不大了解此曲作者睢景臣的生平事迹,也不懂的他写这曲子有何本意,但小生就看了数遍《高祖还乡》的心得来说,这作者在文中似乎很瞧不起底层人物,似乎认为平民就该一辈子当平民,即便发迹了也只是个可笑的暴发户……
刘邦回到沛县后,将曾经的父老乡亲们统统召到一起,共同喝酒奏乐,一叙往昔的人情与恩义……十四年了,人生又能过多少个十四年呢?刘邦不顾自己胸口上的箭伤,强行饮酒,并召集当地歌喉响亮的年轻人们,一同高唱自己亲手编写的楚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楚歌飘荡,楚舞凌乱,刘邦兴致高起,与众人一同跳起了家乡的舞蹈。
时光飞逝,年华不再,想起在这沧海桑田的岁月里所发生的种种改变,大家悲从心来,无人不为之而涕泣……
“游子悲故乡。朕虽然在关中立都,但心却永远是沛县的人。将来,朕死之后,魂魄也一定会回到此地……朕就自私一点,将沛县当做朕的私人封邑,往后世世代代,全免赋税与征役……”
在沛县呆了十几日后,军队随身携带的粮食已吃得差不多了,再呆下去,就又得多从各地征调了。未免耗费民力,刘邦准备与父老们告别,可大家硬是要留他多住几日,甚至全县百姓都将自家的食物拿出来补贴军用……于是,刘邦又停留了三日,并将丰县的赋税也一并免除(汉朝成立后不久,丰邑被从沛县分割出来,升级为县,便是而今的丰县),而后实在不得不走,方才离开了此地……
在从沛县回到长安的路上,刘邦由于此前连续与乡人饮酒,而导致伤口复发,于军中大病不起,举国上下皆人心惶惶。皇后吕雉生怕刘邦突然驾崩,连忙携带着一名神医飞奔至军中,可刘邦却不愿让医生治疗……
医生:陛下,您的箭伤可以治疗,臣有把握使其痊愈。
刘邦:老子说了多少遍了!不用你治,滚吧。
医生:可是,陛下不管伤口的话,臣担心……
刘邦:老子一介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难道不是天已注定的吗?人命在天,天要我死,就算扁鹊复生又有屁用?你再不下去有你好看!(这番话足以令妄图长生不老的嬴政汗颜)
(医生退下,皇后前来。)
吕雉:陛下对这名医生不满意吗?臣妾应该如何惩处他?
刘邦:惩处?给他五十斤金子,让他滚蛋。
吕雉:……(无语)
刘邦:你好像还有话要说?
吕雉:嗯,那个……陛下,万一一病不起的话,这后事方面,总得交代一下。
刘邦:子房辅佐太子登基,政务继续由萧何管理,后世方面无需担心。
吕雉:哦,那臣妾就放心了。可是,萧丞相现在也年龄一大把了,他死之后,谁又能替代他呢?
刘邦:曹参吧。曹参在齐国的这些年,把那儿给治理的很不错,萧何死后,想必曹参能担得起此任。
吕雉:那曹参死后呢?
刘邦:曹参死后,可以让王陵和陈平二人共掌相权。王陵本事不错,但为人有点憨,陈平智谋有余,但处理政务方面差了点,这两人分别担任左右丞相,刚好可以互补。
吕雉:哦,那……
刘邦:对了,周勃这人处事稳重,且忠心耿耿,朕死后,太尉一职,一定要由他担任!军权掌握在他的手里,朕很放心……
吕雉:哦,那陈平与王陵死后,又该由谁来接任呢?
刘邦:当我是神仙吗?再往后的事情,我又怎么会知道呢?
……
第二十五章萧何系狱
汉十二年,公元前年,在皇后吕雉的陪同下,刘邦拖着一身病痛的身躯回到了帝都长安。
新生的帝国,经过首代君王不辞劳苦的四处征伐,已经远比建国伊始那会儿要安全和牢固。此刻,帝国的北方,有樊哙、周勃领军二十万镇守边关;中部,有陈平、灌婴统兵十万驻守荥阳,对内对外皆有良将名臣相筹措,纵使皇帝已经年老体衰,无力再战,凭借此刻朝廷的实力,内震诸侯,外抵匈奴,却也已无大碍。
此刻,能对汉王朝产生威胁的诸侯王已基本绝迹,可铲除了外患的刘邦却仍然感到坐卧不安。回到未央宫后,刘邦所下达的第一个命令竟然是将丞相萧何下狱……
功高震主!无论是臣,还是君,都极为害怕这个结果。萧何太能干了,能干到整座大汉江山几乎都可靠其一人打理的井井有条……刘邦对萧何的中心与否的怀疑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萧何对自己权势高涨的担忧也是一年胜过一年。君臣二人间从沛县时期无话不说的酒肉哥们发展到互相猜测,互相防范的境地,实属“政治”与“权力”所造就的杯具。
权力,是件能让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东西,当权力膨胀到了一定的限度,即便是互相知根知底的两人,也无法再像从前那般推心置腹了……刘邦难道不知道萧何对他的忠心耿耿吗?人家为了打消他的疑虑,把全家男人都送进军队了。萧何难道不知道刘邦对他恩情义重么?人家为了提高他的地位,把满朝武将都给得罪了……可还是怕啊!刘邦怕萧何一旦反叛,夺取天下简直轻而易举。萧何怕刘邦一旦下令,取下自己人头如同探囊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