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1013/j1hvyqj.html
刘邦当上皇帝后,首先要考虑的一件大事就是分封功臣。
经过七年的战乱,经历亡秦和灭楚之战,刘邦从一个亭长变为皇帝,而中间一路有人跟着他打天下,现在天下打下来了,刘邦也当了皇帝,那些跟着打天下的人都期盼封赏。
但封功臣这个事情,做得好了,皆大欢喜,做得不好,那些手握兵权的手下联合起来,天下又得大乱,刚当上皇帝的刘邦能不能坐稳龙椅就不一定了。
所以,怎么封?要封谁?是很关键的问题。
一、军心不定
刘邦在洛阳分封了二十多人之后,其余的还在争功,因此还未进行封赏,有一天,刘邦站在复道上,看见将领三五成群的一起讨论,他好奇地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
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在讨论谋反的事情。”
刘邦不解,说天下都安定了,他们为什么还想着谋反。
张良说,陛下以平民身份起事,依靠这些人夺得天下,现在你当皇帝了,而你所封赏的又都是自己喜欢的,诛杀的都是自己所不喜欢的。现在,大家都在算自己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分封,又害怕自己以前犯了错而遭到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谋反。
刘邦本来就为臣子分封的事情头疼,现在又听说还有人准备谋反,就问应该怎么办。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是这样回复的:“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张良说的是刘邦最憎恶并且群臣都知道,要满足这两点才行,若是刘邦心里记恨,大家不知道的,这样就没有效果。
而张良这样一说,刘邦立马想起一个人:雍齿。
二、刘邦和雍齿结怨
两人的结怨还得从刘邦在沛县的时候说起。
刘邦作为泗水亭亭长,需要押送人去骊山修陵,但到了丰邑西边大泽这个地方,人都逃跑了一半,刘邦一看,即使继续押送,剩下的人还是得继续逃跑,他明白押送的任务完不成了,就对大家说,我们也到不了骊山,现在就放了你们,我也要藏起来了,大家各自逃命去吧。
但这些人反而不走了,跟着他,刘邦就带着一帮人躲起来了。
不久后,秦二世二年,陈胜吴广起义,很快各地都涌现了起义军。
刘邦的机会来了。
沛县县令看各地起义军纷纷杀县令起来造反,但萧何跟曹参说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县令以前是压榨百姓的,杀了多少沛县的人,又得罪了沛县的多少人?县令要是起兵,谁会愿意跟着?
在萧何和曹参就说得找一个逃跑在外面又能担事的人,这人是谁呢?刘邦!
于是沛县县令把刘邦招了回来,让他来领导大家造反,刘邦是个不怕事儿的人,何况反正都犯了法,天下也大乱起来,还不如直接造反。
刘邦高兴地带着一百多号人跑回来,但县令这个时候回过神,明白这是萧何、曹参两人误导了他,要是刘邦真回来了,自己肯定是活不了的。于是他下令关闭城门,捉拿萧何跟曹参,但两人提前得到消息,翻墙跑了,去找到刘邦。
刘邦想了个注意,写了封信,射到城墙上面去,告诉大家,现在天下大势就是杀了县令起来造反,如果你们要保县令,到时候你们也要遭殃,你们想要保住自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县令杀了。
大家信了,就合起伙把县令杀了,打开了城门。
刘邦也在众人推举下当上了沛公,而雍齿就是这个时候跟着造反了。
不久后,秦朝泗川郡一个叫平的将领率兵包围了丰邑,刘邦带领兵马出城,打败了秦军,一部分人逃了。刘邦就叫雍齿守着丰邑,然后又带兵追到薛县,这一仗打是打赢了,却听说雍齿叛变。
至于这个雍齿为什么叛变有两个原因。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
第一、雍齿心里是不太想跟着刘邦的。至于不想跟着,却还是跟着造反,史记中没有提及,我们可以想一下。雍齿这人是有能力的,心里还是想有一番做事业,不然刘邦不会让他来守丰邑,而刘邦以前在沛县的名声也不咋样,再有就是沛县其他人都选了刘邦当造反头子,他也没其他办法。
第一、魏国的军队来了,而且肯定比留守丰邑那点人马强许多。魏国将领周巿来收复魏国故地,他派人对雍齿说,你如果归降魏国,魏国就封你为侯驻守丰邑。如果不归降,我就要屠戮丰邑。
这样一合计,雍齿就投降了,反而替魏国守城。
刘邦是从沛县丰邑起家的,这是他的大本营,听说丰邑丢了,刘邦当然着急,立马回来打丰邑,结果还失败了,刘邦气得大病一场,回封县养病去了。
刘邦又听说东阳县的宁君、秦嘉立景驹做了代理王,于是前去投奔他,想向他借兵去攻打丰邑,恰好此时秦军前来平定楚地,屠戮了相县,到了砀县。
东阳宁君、沛公领兵向西萧县西交战,打败了,就又退回来收拢兵卒,聚集在留县,整理一番继续带兵攻打砀县,打了三天就攻下来了。
刘邦这次得到了五六千人,于是又去攻打丰邑,这次依然没有打下来。
他又想到了一个起义军:项梁。
他跑去找项梁,项梁也看重刘邦这人,不仅给了五千士兵,还给了十个将领,帮助他攻下丰邑。
这次,刘邦终于攻下了丰邑,而雍齿战败后逃去了魏国。
#长假读书清单#后来雍齿又归了刘邦,那时候刘邦正在用人之际,别人来投奔你,也不能因为心里讨厌这人就把人杀了,真要这样,那还有谁敢来投奔刘邦,即使在手下做事,心里也得悬挂着心,怕哪天不小心让刘邦一个不高兴就给杀了,那样军心就乱了,还怎么打天下?
所以,刘邦留下了雍齿,而在后来的战役中,雍齿表现勇猛,他打仗很厉害,多次打了胜仗,功劳也越来越多,自然不可能再杀了。
这就是刘邦跟雍齿结怨的过程。
三、封赏雍齿
而面对张良给出的建议,刘邦听进去了。
在高祖六年三月,刘邦亲自宴请文武百官,封雍齿为什方侯。
这下大家都放心了,连雍齿都封了,自己哪怕有过错,总比不过雍齿,自己肯定也能分封,也不会担心被刘邦诛杀了。
于是,一场隐患平息了。
刘邦作为天子,哪怕他心里再不愿意封雍齿,但是为了他的天下,他还是封了,这体现了刘邦极高的政治素养。
不仅在这一次,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有很多次都是这样的。
刘邦第一次率军进入关中,来到秦宫,看到华美的宫殿和各种奇珍异宝,刘邦是布衣出身,哪里见过这个,走不道了,这个时候张良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后来,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按照怀王之约,他原本应该做关中王的,结果项羽封他为汉王,把关中封给了其他三王,那时候他打不过项羽呀,为了保存实力还是去了汉中,等时机成熟又立马拿下关中,出了函谷关和项羽去争天下。
还有,在刘邦和项羽楚汉战争打得焦灼的时候,他一直等着韩信派兵支援,结果却等来韩信求封代理齐王的信,他心里那个气呀,但是经张良和陈平一提醒,知道此时万万不能得罪韩信,他就封了韩信为齐王。
这是刘邦很高明之处,他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懂得审时度势,这也是他最终能夺取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我觉得范增对于刘邦的一个评价,其实很中肯。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刘邦为了得到天下,能克制自己的喜怒,所以,为了稳定军心,他自然愿意封雍齿为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