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起于微末,在一次次的抗秦斗争中,收纳了众多谋士武将,最后凭借这些手下与项羽在楚汉战争中与之抗衡,取得胜利,建立了汉王朝。儒生郦食其便是这众人中的一个,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取得了众多顺利,最后却在劝降齐王的过程中身死。当时刘邦的势力是远远不敌项羽的,郦食其很明白地告诉刘邦,要想击败西楚,就必须联合东方最强的诸侯国齐国,刘邦也很赞许这个策略。可是为什么在郦食其劝降齐王的时候,韩信却擅自发出了攻打齐国的命令,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郦食其被齐王杀死仅仅是意外?郦食其郦食其是刘邦麾下第一个全心全意为刘邦出谋划策的人在刘邦招募沛县子弟三千的时候,郦食其兄弟已经聚集起数千人的起义军,肯定比刘邦的人多。按理来说,他们俩单干也没什么问题,毕竟郦食其能谋划,郦商能带兵,肯定能发展成一股不小的势力。但是郦食其主动投入了刘邦的麾下,连带他的弟弟也带着愿意留下的四千人加入。而相比刘邦手下有重要地位的其他手下陈平和张良,郦食其是从一而终的。陈平不用说了,他是汉二年才加入的,唯一可以和郦食其相媲美的只有张良了。但是你再看看张良是怎么加入刘邦麾下的。秦二世二年,张良和刘邦第一次见面,两人相见恨晚,张良说了一句“沛公殆天授”,好像是跟随了刘邦了,但实际上呢?投靠刘邦没过几个月,张良就离开了刘邦,因为当时的张良还是韩国的司马,地位仅在韩王之下。刘邦一个小小的楚国县令,也配人家堂堂韩司徒追随?就算刘邦目前的发展态势再好,但还是太弱了,张良不能真正的相信刘邦能成事,所以当时张良与刘邦初次见面时说的那句话,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上的吹捧,张良此时是站在韩国立场上,靠一句话博得刘邦的好感,这跟“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是一个道理。二世三年,刘邦西征过程中遇到了被秦军打得四处逃窜的张良军,张良顺势再次加入刘邦手下。但后来呢?他又回到了韩王身边,继续做着韩国臣子。最后还是项羽把韩王成杀了,张良迫于无奈之下才真正追随刘邦。其实也就是张良之后的功绩确实大,并且也为刘邦尊重,不然张良那时的行为用反复无常来形容其实并不为过。张良而反观郦食其呢?一来就送了刘邦一件大礼,装满粮食的大城。刘邦在与郦食其见面时,态度是很不好的,“竖儒”一词是对生为儒生的他很大的侮辱。但是郦食其并不恼怒,只是说“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可见郦食其在投奔刘邦之前,肯定对刘邦就有所了解,知道他不喜欢儒生,因此仅以长者自居,成功得到了刘邦的尊重。郦食其不仅完整地分析了刘邦军当时的状态,还为刘邦之后灭秦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计策,那就是先拿下积粟甚多的陈留。后来在汉三年刘邦面对西楚的疯狂进攻时,他还为汉军刘邦制定总揽全局的战略方针,即汉军之后在楚汉战争中施行的策略,以荥阳一带为阻击西楚的前沿阵地,然后再与诸侯合力进攻西楚,完美切合了当前局势。郦商可是,就在他全心全意为汉军的前途谋划,却不料最终还是间接死在了汉军手中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楚,齐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这便是开头说到的郦食其提出的劝降齐国一计,整个抗楚战略方针中最重要的一环。田广以为然,乃听食其,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食其日纵酒。将军郦商如上记载,当时齐王田广已经在郦食其的说动下答应加入到汉军旗下了,并且当时齐军还做了非常关键的一件事,那就是“罢历下兵守战备”。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得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此时,韩信已经知道郦食其成功说服了齐国,但因为蒯通的这番话,韩信及其所属便趁齐国没有防备之际,直扑历下的齐军主力,导致齐王在恼羞成怒之下烹杀了郦食其。但实际上刘邦伐齐命令是几个月以前下达的,此时的他远在成皋,不可能管到这边的事。这一点韩信不可能不知道,但他还是顺势而为,这能说明什么?郦食其郦食其的存在已经影响到很多人的地位。郦食其兄弟在很早的时候便已追随了刘邦,而其他人张良,陈平,韩信都是后来投奔,都是别国来的,所以刘邦实际上更信任没有任何历史污点的郦食其兄弟。事实上在很多大政方针的探讨上,刘邦之前都是最先问郦食其的。至于郦商,更是被刘邦一直作为稳定关中的重要大将。所以此时刘邦并不是非要依赖张良,陈平,韩信等人,而他们的权力和地位会受到郦氏兄弟的冲击和压制,所以就有了齐国这么一出。郦食其老家为什么这么说呢?郦食其死后,最大的获益者就是韩信,成功当上了齐王。但如果没有在张良和陈平从中斡旋,韩信很可能被处理掉。然后就是张良和陈平,他们成为刘邦手下两大谋臣,此后的大事小事便都由他们出谋划策,所以说是三人设计害死了郦食其。郦食其对刘邦的全心全意,使得他成为刘邦手下的第一谋士,但同样是因为他的忠诚,他对刘邦所属的其他手下毫无防备,最终他间接死在了自己人手中,可悲可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