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领袖魅力,为何能通过灵异传说而传播

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刘邦曾因徭役到过咸阳,空闲时,他四处游逛,看过秦始皇出巡的壮盛场面,不禁感叹地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作为一个领袖人物,一定有他的“愿景”;所谓的“愿景”,指的是生涯规划的愿望与前景。

“愿景”是以“自我认定”与“群众认同”为基础,毕竟有了“自我认定”,才有确切的“愿景”;有了“群众认同”,才能发展领袖事业。

自我认定

关于“自我认定”的发展,在心理学家当中,有人强调先天的“基因决定”,有人则强调后天的“发展取向”;但没有人否定这两项因素可以交互作用,且足以影响“自我认定”的发展与成熟。

就刘邦而言,在他崛起的过程中,领袖魅力得以逐渐扩充,则是持续以“领袖意象”为“自我认定”的核心,然后结合“集体意识”的投射而产生。

刘邦曾因徭役到过咸阳,空闲时,四处游观,看过秦始皇出巡的壮盛场面,不禁感叹地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见《史记.高祖本纪》)

由此可见,刘邦心中很早就有了“领袖意象”;而由这种意象发展成“自我认定”,再逐步吸附群众,获得社会集体意识的认同,就等于是刘邦逐鹿天下的过程。

初受青睐

沛县县令有位朋友吕公,是单父人(今山东单县),因为逃避仇家,就迁居沛县。

沛县的豪杰、僚吏一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来祝贺。当时萧何是县府主吏,负责接待宾客;他怕宾客混杂,就宣布说:“贺礼不满一千钱的,坐在堂下。”

刘邦身为亭长,是最基层的公务员,但一向不把县府吏员当一回事;他大摇大摆地走进来,大声喊话:“贺礼一万钱!”

刘邦哪里有这么多钱?他其实也就喊喊,一文没出。此时,吕公以为贵客临门,大惊,起身,赶来迎接。吕公向来喜欢品鉴相貌,一见刘邦相貌非凡,就十分礼遇地引他入座。

萧何在一旁见到,就说:“刘邦总是爱说大话,难得办成正事。”

刘邦毫不理会萧何的嘲弄,只管与宾客们嬉笑怒骂,大模大样地坐上了上座。酒酣耳热之后,吕公以目示意,强留刘邦。所以宴会终了,刘邦就刻意逗留。

吕公说:“我一向喜欢为人看相,已经相过无数人了,但发现没人比得上你,希望你善自珍重。我有女儿,想许配给你。”

事后吕公妻子吕媪对吕公大发脾气:“你原先说要为女儿找个好归宿,以寻求富贵;而沛县县令是你的好友,他来提亲,你都不答应了,如今怎么会胡乱许给刘季呢?”

吕公说:“这不是妇道人家能懂的事。”最后仍然将女儿许配给刘邦。(见《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在地方上一向好大言,喜交游,狎侮县府吏员,不肯循规蹈矩;但是相对的就显得豁然大度,不拘一格,让人容易亲近,却又令人觉得深不可测。

吕公自称相人无数,却看上了一般人心目中的无赖汉,其中自有道理。

朋友袒护

刘邦交游广阔,萧何、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王陵等人都是他的朋友,这些人在刘邦崛起之前,都与他相交匪浅;在刘邦崛起之后,又都是他的得力助手。

由于刘邦浪荡不羁,不守常法,要不是朋友相助,恐怕早已饱受牢狱之灾了。

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屡次以县府官吏的身份袒护刘邦;刘邦当了亭长之后,萧何更时常从旁协助。刘邦因徭役之事远赴咸阳,县府的僚吏都送三百钱给刘邦作路费,只有萧何送了五百钱。(见《史记.萧相国世家》)

汝阴侯夏侯婴,沛县人,是县府管理车马、驾车的小吏。每次出差、送客回来,经过泗上亭,都会找亭长刘邦聊天,而且常日以继夜。后来夏侯婴补上县吏的差事,与刘邦更是相交莫逆。

有一次刘邦在游戏之间误伤了夏侯婴,而被人告发。刘邦当时身为亭长,依法必须加重罪刑;所以刘邦抵死不承认伤害夏侯婴,而夏侯婴作证时也完全袒护刘邦。后来夏侯婴被认为有作伪证之嫌,竟然被拘禁一年多,而且被鞭打数百次,但最后还是让刘邦脱罪了。(见《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刘邦犯错,受罪的竟然是朋友,如果撇开道德不谈,至少可以从这里看出刘邦的长处:

一来是可以让朋友推心置腹,两肋插刀;

二来必定广结人缘,能四处打通关节。

这种人格特质就是刘邦吸附群众,完成领袖愿景的基础。

聚众亡命

刘邦曾受命押送刑徒到郦山(或作骊山,即今陜西临潼县东南),但途中自忖无法完成任务,索性就纵放了所有的刑徒。从此,他即亡命于芒山、砀山一带(今安徽砀山县东南),当时身边已有数十名自愿追随的刑徒,以及陆续由刘邦老家沛县亡命而来的子弟。

不久,机会降临。公元前年,即秦二世胡亥元年,秋季,陈涉(即陈胜)等人在蕲县大泽(起兵反秦,号称“张楚”。反秦风潮所及,各郡县也陆续有人杀害地方官,以响应陈涉。

当时沛县县令心生恐慌,也动念要响应陈涉。主吏萧何、狱吏曹参就一同对县令说:“先生身为秦朝官吏,如果背叛朝廷,而想率领沛县子弟,恐怕无人听从;不如召集亡命在外的人回来,那些人大约将近百人,靠这些人胁迫群众,群众才会俯首听命。”

于是县令推派樊哙(吕雉的妹婿)去找刘邦回来。

刘邦此时逃匿在芒山、砀山一带,与一干群众集体亡命;樊哙一到,刘邦就率众偕同樊哙回到了沛县。

没想到沛县县令临时变卦,心里后悔,怕刘邦生事,于是下令闭城守御,而且要杀掉萧何、曹参。

萧何、曹参心里恐慌,就逾城逃亡,投靠刘邦。

时势推拥

沛县县令临时变卦,不无道理,因为一旦弃城投降,就是朝廷罪犯,不但县令当不成,恐怕连性命也难保;处于朝廷与群众之间,将里外不是人,所以只好修订决策。没想到他还是赌错了,因为他错估了形势。

对刘邦而言,他早已是弃职逃亡的罪犯,骑虎难下,别无选择;这就是形势比人强,时势造英雄的道理。所以刘邦当机立断,决意入城。

事到临头,刘邦当下决断,用布帛写下信函,用箭射入城中,对沛县父老宣告:“天下受到暴秦迫害,已经很久了。父老们为县令守城,实在是不智之举:因为如今诸侯并起,如果守城拒降,沛县将被屠灭。不如大家合作,诛杀沛令,再推举贤能的子弟,以响应诸侯,才能保全家室;否则各家各户父子将同时被杀,死得毫无意义。”

城中父老果然纠结子弟,杀了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并想推举刘邦为沛令。

刘邦说:“如今天下纷扰,诸侯并起,如果人选不当,将一败涂地。我不是贪生怕死,只恐能力不足,无法保全父兄子弟;何况这是大事,请再审慎推举吧!”

萧何、曹参等人,都是操文弄墨的小吏,怕事,担心万一大事不成,家族会被株连,所以都推让给刘邦。沛县父老也都表示:“我们常听到有关刘季生平的灵异传奇,刘季必是贵人;而且经过卜筮,也以刘季最吉。”当时气势已成,尽管刘邦一再推让,众人还是一致推举刘邦为“沛公”。

眼见木已成舟,刘邦就率父老子弟拜黄帝、祭蚩尤,杀牲衅鼓。由于刘邦曾斩杀“白帝子”,被认为是“赤帝子”,所以都选用红色的旗帜。

接着就是发展势力,一些少年豪吏,诸如萧何、曹参、樊哙等人,就招揽、收编沛县子弟二、三千人,出攻胡陵、方与,再回来据守丰县(今江苏丰县)。(见《史记.高祖本纪》)

经过母亲“感遇神龙”、“酒店睡眠幻化龙身”、“赤帝子斩白帝子”、“吕雉凭云气找刘邦”、“秦始皇宣称东南有天子气”、“神秘老人与吕公的鉴识”等一系列灵异传奇,刘邦或许不无“自恋”的倾向,但“自我认定”的意识也必然趋于成熟与坚定。尤其在脱口说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时候,刘邦的“领袖愿景”已经昭然若揭。

刘邦的领袖魅力,随着灵异传奇的传播而逐渐扩大,但更重要的则是:群众的愿景与刘邦的愿景是一致、或调和的。因为大家都希望脱离强秦的暴虐,又想免于诸侯的屠杀,所以刘邦将书信射入城中,只是唤起父老的愿景;推举刘邦为“沛公”,则是基于共同愿景,将刘邦视为“理想意象”的“投射焦点”。

(第二章完,待续)

相关阅读:第五十六章:这一年,郭嘉去世,诸葛出山,竟如此巧合?第五十八章:最强喷子的作死一生第六十章:曹操与周瑜、诸葛亮对决的前奏第五十九章:翼德放异彩,龙鸣长坂坡第六十一章:贾诩看破了周瑜与黄盖的苦肉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