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印象中,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一样,都是平民出身,手提三尺剑而平定天下,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
但事实上,刘邦和朱元璋的出身有很大的区别。
朱元璋是真平民出身,而且他的原生家庭之差,即使放在平民之中,也算穷得“出类拔萃”。因为家里太穷,二哥和三哥都做了倒插门。父母去世时,不仅买不起棺材,甚至连一块坟地也没有,若不是邻居刘继祖见他可怜,送给他一块地,朱元璋的父母恐怕真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反观刘邦,他的原生家庭虽然和朱元璋一样,也是农民家庭,但他的父亲刘太公这个农民,与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有天壤之别。
朱五四是中国社会一个非常典型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农,而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据《西京杂记》记载,“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踘,以此为欢”,所以,他绝对不是一个老实安分的农民。
日本学者佐竹靖彦认为,刘太公是沛县“任侠集团”的头目之一,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刘邦年轻能够与沛县豪族王陵(后成为汉朝丞相)交往,就是靠太公的影响力。
刘太公既然能成为沛县任侠集团头目,那么,他的家庭条件可能差吗?
《史记·高祖本纪》的一段记载,无疑也证实了这点——
(刘邦)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刘邦不从事劳动生产,却还能担任泗水亭长,靠的是什么?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钱。
秦代为了避免官吏贪污,在官吏的选拔上有一项重要标准,就是“家资”。当时人认为,如果一个官吏家庭条件好,那么,他至少不会轻易为了生活贪污。
刘邦不从事家人产业,自然没有收入,他的钱只可能来自父亲刘太公。
那么,刘太公家产又是从何而来?
从刘太公的爱好上看,很难相信,他会是一个勤勤恳恳种地的农民,《高祖本纪》的另一段记载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刘仲是刘邦的二哥,职业是农民,刘太公既然认为刘仲能治产业,而且,刘邦称帝后还与二哥比产业,可见,刘仲应该不是一个只能满足温饱的普通农民,否则没有比较的必要,很可能是个富农,甚至是拥有一定田产的地主。
而刘仲的土地,又很可能是刘太公所分。
所以,历史的真相可能是:刘太公名下拥有大片田产,分给刘邦兄弟几个,刘仲善于经营,年年丰收,甚至还因此购买了不少地,而刘邦则把土地随意租出去,靠地租混日子,所以,刘太公称赞刘仲善于治产业,批评刘邦不能治产业。
刘邦原来是个地主的儿子!
父亲是地主兼任侠集团头目,在当地有钱有势,这样的出身,虽然没法和李世民等贵族出身的帝王相提并论,但也足以领先多数平民。
刘邦不仅出身不错,从事起义事业前,其实混得也不错。
前面说过,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这时候的刘邦,大概不会超过三十岁,而泗水亭长这个职务,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低。
秦制,十里设一亭,“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比今天的派出所所长职权还大。
我们权且把亭长当做派出所所长,但刘邦这个所长,与其他所长不同,因为泗水亭是“都亭”,也就是城区的亭,所以,刘邦应该是城区派出所所长,而非乡镇派出所所长,前者的前途显然更大。
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已经当上城区派出所所长,跟普通人比,刘邦确实算得上出色。
但更令人羡慕的,还是刘邦的朋友圈。
据《高祖本纪》记载,“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刘邦凭什么敢戏弄同事,而不怕被同事排挤报复?正是因为他有一个强大的朋友圈。
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就认识了魏地著名的帮派头领张耳。张耳的岳父是当地富豪,而他本人也做过信陵君的门客。刘邦和张耳的关系显然很不错,这从他发迹以后,封张耳魏赵王便可见一斑。
刘邦在沛县当地的朋友就更多,最好的朋友是萧何。
萧何的身份可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他担任过沛县县委常委兼组织部长(主掾吏),后来又出任泗水郡卒史,政绩全郡第一,因而受到中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