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传统意义上“高富帅”的主角不同,我们的阿邦哥登场的时候,已经是一位中年大叔了。
我们来看一看这位“油而不腻”的中年人,如何在秦末汉初的恢弘时代,谱写出后人无法模仿的专属剧情。
一、刘邦的出身背景
1、家族起源
看到这个标题,估计有朋友会吐槽:刘邦不是草根么?还有家族?
当然会有,人家刘邦又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自然有祖辈、父辈。
以《汉书》的记载,老刘家往上溯源,能够追溯的春秋时期的晋国。
后来有一支旁系到了秦国,跟随秦军和魏国作战,被魏国俘虏,从此就在魏国都城安邑这一片定居下来。
从这个记载来看,时间应该是战国早期,秦国和魏国河西争霸的那段时期。
后来秦魏的实力对比逆转,魏国被打得节节败退,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
于是老刘家也只能跟着搬家,把户口迁到了大梁。
再后来,发生了“齐湣王灭宋”和“五国伐齐”的大事件。秦国的“幕后玩家”魏冉,用因势利导的一击,打垮了强盛的齐国》这一篇)
魏国在伐齐之战中获得了好处,从齐国口中抢下了原来宋国的一块地盘。
这块地方叫丰邑,也叫丰县。
魏国从大梁迁移了一部分人口到丰县,老刘家就在其中。
而刘邦的爷爷,就是当时魏国丰县的县令。
虽然搬过来的时间不久,但丰县勉强可以算是老刘家的基本盘。
这么一看,刘邦家里还是有点底子的嘛。
(刘邦:我还是有点家底的)
不过后来秦始皇扫平六国,魏国的大梁都被水淹了,这小小的丰县县令在时代的大洪流中自然也就无足轻重了。
到了刘邦这一代,基本上只能靠在家种地为生了。
所以认为他是个草根,其实也没啥毛病。
顺带提一句,刘邦后来工作的地方叫沛县,与丰县紧挨着。
丰县属魏,沛县属楚。
刘邦生活的地方属于楚魏交界。
这个背景要划重点,后来的不少剧情都与此有关。
2、刘邦的人设
公元前年,刘邦出生在丰县,家中排行老三。
还有一种版本,说刘邦的出生年是在公元前年,两者相差了9年。
本系列小步采用的是前年这个版本。
另外多说一句,在公元前年,嬴政出生在赵国邯郸。
秦始皇和汉高祖居然只相差三岁!
两个同龄人的人生轨迹,却演绎出了完全不同的两条曲线。
秦始皇三十多岁横扫天下的时候,汉高祖还在老家种地,连个群众演员都算不上。
等到秦始皇搬进骊山的新家,汉高祖居然一路开挂逆袭,最后混成了男一号。
你说这剧情合不合理?
所以咱老爷们人到中年不要怕,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谁知道哪天属于你的剧本就开始了呢!
在刘邦出生的那天,丰县还有一个男孩呱呱落地,他的名字叫卢绾。
都是乡里乡亲,老刘家和老卢家关系非常好,两家经常来往。
所以刘邦和卢绾是从小穿开裆裤玩到大的,两人一起上学、一起调皮捣蛋、一起撒尿和泥。
这叫什么?
这叫青梅竹马啊!
刘邦、卢绾: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怎么总觉得怪怪的?
按理说,这两人一辈子都应该是铁得不能再铁的好兄弟。
可后来,
没想到,没想到啊~
小步:卖个关子,细节以后再说。
(卢绾:大家好,我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
说完了出生年月,再来看看刘邦的颜值。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第一条,隆准,意思是说高鼻梁。
这个好理解,不管男女,一旦鼻梁挺拔,那么五官就会显得比较立体,颜值就差不到哪里去。
小步就特别羡慕这一条,因为以小步的颜值,如果记在史书上,那不能叫,只能叫
司马迁:你还想记在史书上?咋不上天呢?
第二条,龙颜。
这条就不太好想象了。
可以理解司马迁是想表达刘邦的容貌非常有威严,显得与众不同,但是这个龙颜嘛~
反正小步的理解是这样:
(龙颜)
刘邦:司马迁,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第三条,美须髯。
这个也好懂,古人都留胡子。
如果胡子造型非常漂亮的话,对颜值是一个加分项。
第四条,左腿上有七十二颗大痣。
娘哎~
这是黑痣上长了条腿啊?
还七十二颗,你直接把腿涂黑得了呗?
还有,你夏天还好意思穿短裤出门不?
不知道的还以为纹身呢!
刘邦:看个棒槌的黑痣!看颜值!看颜值!
总之,我们刘邦的个人容貌那是出类拔萃、鹤立鸡群。
3、刘邦早年曾经游学
秦汉之际流行任侠之风,就是说年轻人如果有条件,要多出去闯荡。
多见见世面,多交些朋友,对个人的成长有好处。
这话其实放在现在也适用,哪个男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仗剑闯天涯”的梦呢?
魏国是战国时期的文化高地,刘邦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崇拜魏国的信陵君。
后来在魏国游历时,与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关系非常好。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这个张耳就是我们系列前文多次出现的赵国顶梁柱,在秦汉之际是一位存在感很强的人物。
由于有这么一层关系,张耳后来投奔了刘邦,也算混得不错。
后来,魏国没能抗住秦始皇的轰鸣战车,张耳不愿意为秦国效力,隐姓埋名跑路了。
而我们的刘邦也回到老家,找了一份工作糊口。
(刘邦:年少时我也曾仗剑走天涯)
二、刘邦成家立业
1、沛县亭长
公元前年,楚国凉,秦始皇在丰沛这一片设立了泗水郡。
这时候刘邦已经三十多岁了,半辈子晃荡一事无成,于是赶在35岁之前考了个编制,成为一名光荣的泗水亭长。
《史记·高祖本纪》: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这个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
十里为一亭,管辖的地盘不算大,主要负责沛县的治安,管理外来人口,服徭役人员的押送等工作。
刘邦这混不吝的性格,担任亭长是如鱼得水。
史书中记载他经常用恶作剧来捉弄同事,喜欢喝酒,还喜欢美人。(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照这么看,刘邦这明显就是个混混嘛?还能当亭长?
其实不然。
如果有在基层、或者在乡镇工作过的公务员朋友应该有体会。
基层的很多事,并不是拿着条例、照本宣科就能搞得定的。
而是需要基层人员在当地路子广、混得开、有威望,能够摆得平事才行。
这些条件,刘邦全都具备。
关于刘邦的性格,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
《史记·高祖本纪》: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大概意思是刘邦这个人性格非常宽和,喜欢给人扫码转账,大度豁达,朋友很多。就是平时不顾家、不种地,经常在外面和狐朋狗友喝大酒。
从结婚的角度看,这种男人肯定算不上好丈夫,做妻子的如果脾气不好,估计要被气得回娘家。
但是从亭长的角度看,却正需要刘邦这样的性格。
性格宽和,说明容易让人亲近信任;
仗义疏财,说明容易结交英雄豪杰;
善于应酬,说明和三教九流的人物都能说得上话;
这些特质加起来,就让刘邦在沛县这一亩三分地上,基本上谁都认识,也有些威望。他这个亭长说话就比较好使。
(刘邦:咱就是人缘好、朋友多)
不过工作上还说得过去的刘邦,还有一件人生大事没有解决。
快四十岁了,还打光棍呢~
2、迎娶吕雉
有一次,沛县搬来一位富户,名叫吕太公。
他们家本来住在山东单县,由于和人有仇,就举家搬迁到沛县来定居。
为什么是沛县呢?
因为吕太公和沛县县令关系不错,来沛县定居有人照应。
古代县城很小的嘛,这点事情根本瞒不住人。大家都听说县令大人有一位好朋友要搬到沛县来,都想着借此机会套套近乎。
《史记·高祖本纪》: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在乔迁新居的宴会上,沛县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前往祝贺了。
沛县的主吏掾,后来大名鼎鼎的萧何,负责接待宾客。
既然是贺喜,当然不能空着手去,好歹要随点份子。
萧何规定:份子在钱以上的,坐在堂上吃饭;钱以下的,就在堂下吃饭。
秦汉时期吃饭是分餐制,一人一席,跪坐在那儿吃。
所以那么多座位怎么排、什么顺序?谁在左、谁在右?都很有讲究的。
本来一切都井然有序,没想到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刘邦。
刘老三在门口大喊一声:我出一万!
其实兜里一个子儿都没有,全靠刷卡消费。
吕太公听到有土壕出一万,赶紧跑出来迎接,然后就看见了刘邦。(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吕太公:土壕,我们做朋友吧~)
吕太公比较擅长看人的面相,见到刘邦的颜值之后,觉得这个人不一般。
啥颜值呢?
龙颜呗~
萧何在旁边打圆场,说刘邦就是个浑人,喜欢吹牛,您别当回事。(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以刘邦和萧何的关系,可以理解这是在帮忙解围了。萧何怕刘邦行为粗鲁,得罪了县太爷的朋友。
然而吕太公不以为意,把刘邦请到堂上吃饭。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能坐在堂上的,都是沛县有头有脸的大佬。刘邦这个随份子都要打白条的家伙坐在那,岂不是格外醒目?
结果刘老三毫不在意,大大咧咧坐下来,该吃吃该喝喝,旁若无人。(遂坐上坐,无所诎。)
就冲这表现,小步也要点个赞。
吃过饭,吕太公单单把刘邦留下来说:我看过的面相不少,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我想把女儿嫁给你,希望你好好珍惜。
刘邦这时候估计也是懵的:我就是来蹭顿饭啊喂!能不能不要突然讨论这么严肃的话题?
吕太公的夫人也坚决反对:不是说好的咱们女儿要嫁个贵人么?你就找这么个玩意儿当女婿?(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吕太公跪完搓衣板,还是不改初心,坚持把女儿嫁给刘邦。
就这么着,刘老三的单身生活结束了。
(刘邦迎娶白富美)
结语
吕太公的女儿是谁?我想大家都知道了。
吕雉!
历史咖位仅次于武则天的吕后!
我们印象中的吕雉似乎是一个精于权谋、手段冷酷的女强人。
但事实上在她早期的记载中,完全看不出这样的表现。吕雉后来会变成那样,与刘邦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此时的吕雉,完完全全是一位任劳任怨、为家庭付出一切的贤惠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