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的张良和萧何,到底谁对刘邦的

张良遇到过奇事。他一天过桥时看到老先生。冲着他走过来。把鞋脱下来扔下去。指着张良说:“帮我拾过来。”张良看到是老先生有意丢的,他想要扁这老头,但他太老了,他压着火捡回来,老人又叫张良穿上。张良又恼火。但想到捡都捡了,忍着又穿上。老头笑了笑走了。张良傻了,觉得这老头不正常。走了一里多地,老头回来,说“孺子可教,五天后,天亮来这儿等我“。张良觉得这人奇,就答应了。天刚亮,老先生先到张良后到,他就训张良说,“与老人期,何后也?”说完又对张亮说“五天后再来”。五天后天还不亮,张良就赶来了。但是老头又先到,把张良又骂了说”五天后再来!”这次张良不敢睡了。半夜就去,刚到不久,老先生来了。满意的看着张良,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这书好,用心看,你就可以成帝王之师,十年后发达,十三年后我们还会见面,一块黄石就是我”。

张良等天亮打开一看,书名《太公兵法》!托着姜子牙的名义,从此张良的一生与此书息息相关。在这之后张良隐居下来,专心读书揣摩。十年后陈胜吴广起义,张良本来想投奔,但是遇到刘邦,就投奔刘邦了。说书中知识说给刘邦听,刘邦悟性高,一说刘邦就明白了。起初张良也试着说给别人,但是都没得到响应。张良就觉得刘邦是个可跟的人,从此成为历史上最顶尖的那批谋臣。

其实张良也有过两离两别。一是项梁立了熊心时,张良看出熊心是楚怀王的孙子。所以张良也找过项梁,说韩国也有后代,能不能立个韩王,可以减少来自秦国的压力,这个韩王这就是韩王成。张良就跟着他去韩国打天下,一直到遇见刘邦时,刘邦帮着韩王成打下十几座城。所以刘邦建议在当地为王,但是先借张良给他。

项羽封十八个诸侯王时,张良就回到韩王成那边。张良所有做的事都是为韩国复仇,想重立韩国。但做法与愿望相反,替刘邦出了许多主意。像鸿门宴表现出色。项羽也因此恨韩王成。项羽甚至扣着韩王,降为侯,后来杀了。这一段经历让张良彻底地绝望了。好不容易立了韩王。封了两次,却被杀了,他逃回去跟着刘邦了,归汉了。

这可以看出来,与刘邦的相遇有偶然性,本是投奔别人遇着张良;也有必然性,刘邦特别能理解他的,这是天赋的问题。刘邦悟性高。张良为刘邦的建汉立了大功劳。这才有刘邦为帝后对手下的大臣们讲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为刘邦西汉建立立了太大功劳。

二是萧何,也是刘邦炫耀的一个资本。与张良大不一样。与刘邦关系中有三个老:一是老乡;二是老同事;三是老战友,两人关系更亲更近,都是丰邑人。江苏丰县,当时丰县与沛县是同一个县,沛县丰邑。

二是老同事,刘邦所在的沛县,萧何老早就做功曹,主吏掾。刘邦不太遵章守纪,他弄了几次犯法的事,都是萧何救他的。萧何熟悉法律,多次袒护刘邦。老战友上,刘邦在泗水亭长途中,把人放了,藏在山中,萧何做了不少工作,考察干部时,萧何每次考评都是第一,人们都想调他入中央工作,他不去,今天有许多说法。刘邦当时并没有舞台,根本不可能看出做大事的可能。

还有说法说他预感秦帝国的风雨飘摇,这是推测。萧何为什么不去?我们不知道。农民起义开始后,沛县县令面临选择,要么成为秦帝国的替罪羊被杀,要么来一个华丽转身,可以保全自身。所以沛县县令想起兵,保全自己。找人商量,萧何曹参都不同意,得召回逃出去的人,就是刘邦。县令就召刘邦,刘邦乐不可支。县令改变主意,觉得刘邦势力太大,没自己的份,就想杀萧何曹参阻止刘邦入城。但是两人早出城了,与刘邦会合,杀了县令。萧何就带领全族的人参加了刘邦的起义军。

对刘邦最后当皇帝立了四件大功:一是成全沛公,沛公是刘邦人生的第一个舞台,是萧何成全的。二是成全了高帝,攻占秦宫时,其他人找最有钱衙门抢钱时,萧何抢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图书等东西被他抢到,后来帮刘邦大忙。当时书是刻的,流传不方便,那时的地图是机密。萧何全拿到手了,刘邦知道了人口,可以方便收税,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成全了刘邦,所以后来做了高皇帝。三是举了韩信。四是经营后方,整个战争期间,刘邦屡战屡败,但是萧何经营了三块地,关中汉中巴蜀,不断地补给,刘邦打到最后,萧何功不可没。你觉得张良和萧何,到底谁的功劳大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