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一堆狐朋狗友,为什么个个都是出

“制度能使普通人成猛虎,也能让猛虎变成懦弱羔羊。”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秦末,群雄逐鹿,刘邦身边那群貌似平民出身的人,为何能在战争全锻炼成了名将?实际,还是在无形中得益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秦帝国的制度。(一):从远古直至春秋战国,那时候的尚武之风异常浓烈,只要是有条件读书识字的,必然会在识字的第一天起,教书先生会同步教授他武艺,如射术,剑术刺击。那时代,文武一体,根本就没有不会武艺的文人!中国人直至宋朝才开始文武分道,然后知识分子成了文弱的代名词,这是赵宋的绝户断根之毒计,断掉的是华夏武风。(二):得益于秦朝的“军功封爵”体制,以及全民兵役制度,只要是身强体健的成年人,一律都有从军服役,对军伍之事,多少都接触体验过,并不陌生。秦律规定,男子17岁为“傅籍”,必须登记服役,直到60岁免。(1)凡到傅籍年龄者一律服兵役二年,一年在本郡,一年在京师或边疆,称为正卒。就是说,秦代成年的健壮男儿,不论官民,至少皆有过二年的正规军士兵生涯的经历。(2)正卒役满,每年还必须在本郡县服役一个月,主要是修城、筑路、运送军需等军事性劳役,称为更卒。能在服正兵役时,参加战斗并斩敌甲士四级者,授为“不更”之爵。可免每年一月的更卒之役。能斩首八级,授“公乘”之爵,可免除所有傜役。如果是有心之人,或有天赋爱好,又识文断字之辈。那么在这样的体制里,只要不在服役期间出意外,就很容易就会通过不断的经历、为自己逐渐地积累起成为一个合格的、军队将领的能力。那么来看看刘邦身边的几个代表性人物。萧何。萧何曾任沛县“主吏掾”之职。主吏掾这个职务,为秦代县令属吏,主管一县之吏升降进退。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县市级组织部长,这个能是进县市常委的,真不是小官。而萧何也不可能一入仕就担任这一职务,必定是一级一级凭实干功绩升上去的。秦法森严,制度严谨。每个人都要当二年兵,萧何有没有服过役?史书没说他服过,也没说他没有服过。而根据秦法,他也真有可能当过兵,然后凭军功入仕,成了县中的主吏。又从他能担任沛县主吏掾之职。可以肯定的是,他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运筹、组织、管理的实践经验。这就为萧何后来担任汉军的“总后勤部长”,直至为宰相之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参。曹参曾任秦朝沛县“狱掾”,狱掾,就是负责管理县监狱的长官。这是个武职,手下有狱卒队伍,必要时,也是要抓捕盗贼的。相当于现代的县市看守所所长兼巡警大队长。在古代的县中,这是一个重要职务,唯有具备能力与勇武之名的,才能担任此职。而史书说,曹参那时,在沛县已相当有名,那就是能力的证明。刘邦自己亦曾任亭长,相当于现代的乡镇之长,还兼管着治安缉盗之职。夏侯婴。夏侯婴在县中之职,为“沛厩司御”,这是管理全县马匹与车辆的重要岗位。马术,本就是用武之术。所以古代能管马的人,就没有一个不会骑术与武艺的。而其他又如樊哙、灌婴、周勃等人,看似皆为贩夫走卒,却因为社会风气与秦法制度,使之皆有一个共同点。首先就是尚武,全都学习过武艺。这是普遍性的社会风气,就好比后世人人都会哼俩句山歌小曲,唱几声卡拉OK那样普遍。其次就是根据秦律,全部都有过兵役正卒经历,接受过战斗培训。学历不一定能变成能力,但是经历却一定会积累而成能力,这是铁律。所以,刘邦的所谓“狐朋狗友”,他们绝不是真正的狐朋狗友,而是一群有志向、有经历,有能力的真豪杰。待天下大乱时,他们因为有着以经历而形成的能力,所以在乱世之中,能脱颖而出,成为了大将之才。而汉朝定鼎之后,同样承续了秦制,全民皆兵,教民战斗的兵役制度。所以,唯有强汉。例如西汉末,东汉末,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不休,然而从匈奴至乌丸、鲜卑,任他有控弦战士数十万,却始终不敢有觊觎之心,越雷池一步。由此看,一国之尚武精神,有多重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0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