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时候最清醒,为处理大事而生的将

有的人是小事精明,大事拎不清。有的人处理小事看起来很糊涂,每逢大事却从来不含糊。一生中几件大事作对,也就成功了。

樊哙一介武夫,但不是莽夫。准确说,一般情况下他是莽夫,可每到生死攸关的时候他就是最清醒的那个人。总能选对方向,力挽狂澜。

樊哙开始以卖狗肉为生,和刘邦关系很铁,刘邦没少白吃樊哙的狗肉,樊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看出刘备并非常人,一定会有所作为,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所以早早就和刘备钻进了芒砀山。

与萧何、曹参等拥戴刘邦起义后,作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樊哙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和刘邦一直打到关中。

刘邦想按照楚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称王关中。大部分将领也迷醉于秦都城的繁华,不想离开。于是刘邦派兵守住函谷关,打算抵抗项羽。

樊哙却意识到了巨大危机,当时刘邦和项羽相比,实力悬殊。一旦占据关中称王。项羽必然带兵来攻打,到时候就会被消灭。所以力劝刘邦勿贪秦宫奢华的享受,还军霸上,等待项羽的到来。

刘邦没有称王关中,项羽也就不好直接发兵攻打。但刘邦先入关中,据关而守还是引起了项羽的不满,再加上范增认为刘邦就是心腹大患,主张杀掉刘邦,于是设下鸿门宴。不去肯定不行,去了当面谢罪、解释清楚还有一线生机。

于是刘邦带着张良和樊哙就出发了。张良有谋,樊哙有勇。这是一个最佳的组合。除了勇猛,刘邦带樊哙去,更看重的是他临危不乱的静气。

席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眼看刘邦性命不保,张良也是无计可施,出来将帐内情况告诉樊哙,樊哙当机立断,用盾撞倒守帐士兵,闯入营帐,进帐后一言不发、向西而立、头发上指,睁大眼睛瞪着项羽,眼眶都裂了。

项羽平生最瞧不起软蛋。第一次有人敢对自己这样,觉得樊哙是个英雄。忍不住问道:“这人是谁?”张良答:“他是沛公的护卫樊哙。”项羽赞叹道:“是位壮士!”赐酒一杯和猪腿一条。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谢过项羽,接杯一饮而尽,将盾放在地上当作案板,拔剑切肉,大口而食,片刻就吃光了。项王问:“壮士,还能喝吗?”

樊哙大声说:“臣死也不怕,喝酒算什么!我有一言,上告大王。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只怕不完,用刑唯恐不尽,天下反叛。怀王和大家有约在先‘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如今沛公捷足先登,但他封闭宫室,毫厘不取,还军霸上,等大王来主持大局。遣将守关是为了防备盗贼趁虚而入。沛公劳苦功高,大王还未封赏,却听人离间之言,要杀他。这是想走亡秦的旧路,我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

一番话刚柔并济,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说的项羽无言以对,也没了杀刘邦的决心,并给樊哙赐座。刘邦得以乘机逃脱,樊哙挽救了刘邦和大家的事业。

刘邦称帝后,异姓诸侯王反叛不断,樊哙没有参加反叛,而是坚定地站在刘邦一边,成为征讨叛军的主将。先后率军平定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代王陈稀、燕王卢绾的叛乱,稳定了大汉的江山。

不断的叛乱,使刘邦焦头烂额,一次刘邦病重,这时又传来英布造反的消息,刘邦心烦意乱,大臣谁也不见,就连周勃、灌婴都不敢入内,群臣急得团团转。

十几天后,樊哙带领群臣推门闯进宫中。看见高祖枕着一个宦官消遣。樊哙见到刘邦痛哭流涕地说:“陛下带领我们沛县起家,夺得天下,壮怀激烈!现在天下已定,您怎么懈怠了!陛下病重,大臣们见不到您,忧心忡忡。难道陛下一直到死就只和这个宦官在一起吗?您忘了赵高篡权的事了?”

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说得刘邦笑着坐了起来。带病亲征英布,平定了叛乱。

樊哙像

高祖对吕后干政早有不满。病危之时,有人对高祖说“吕后跟她妹夫樊哙串通,想等皇上百年之后起兵尽数诛杀戚夫人及赵王如意等人。”刘邦大怒,命陈平,周勃去逮捕、斩杀樊哙。

很多将领并不是开始就要反叛,往往由于君王的猜忌,自己慌了手脚,而下了决心,最终身败名裂。

樊哙面对来拘捕自己的陈平、周勃很平静,没有反抗,被押上囚车。或许他料定陈平、周勃不敢杀自己,即使进了长安有吕后的斡旋也死不了。

果然,陈、周二人摄于吕后的威力又担心刘邦变卦,不敢当即诛杀樊哙。打算送到长安让刘邦自己处理。结果刚走到半路,刘邦就驾崩了。

樊哙理所当然,被释放,并且恢复爵位。樊哙后半生享尽荣华富贵,得到善终,谥号为“武”。

曾国藩:“盖人禀阳刚之气最厚者,其达于事理必有不可掩之伟论,其见于仪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风,哙之鸿门被帷,拔剑割彘,与夫霸上还军之请,病中排闼之谏,皆阳刚之气之所为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7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